位於山西省東部、瀟河之畔的晉中市壽陽縣,一部分地域坐落於北緯37°這一黃金緯度之上,宜人的氣候和獨特的自然景觀,造就了被人津津樂道的福壽文化和「山西糧倉」的美譽。作為「三代帝王師」祁雋藻的故裡,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歷史積澱同樣令人神往。7月27日,山西晚報「晉中手信」採訪團走進壽陽縣,聽這裡最美的傳說,看這裡秀麗的風景,感受這裡獨特的文化。
借力韓公典故
匠心製作美食
「風光欲動別長安,春半城邊特地寒。不見園花兼巷柳,馬頭惟有月團團。」在山西月團團食品有限公司(此前為韓愈食品公司),牆面上一首出自於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之手的古詩,吸引著山西晚報「晉中手信」採訪團的注意。公司董事長張永兵告訴山西晚報記者,這首名為《夕次壽陽驛》的古詩對大多數人來說雖較為陌生,但在壽陽縣,這首詩卻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
據載,唐長慶二年二月,時任兵部侍郎的韓愈受命赴鎮州(今河北正定縣)宣慰亂軍,途經壽陽時天色已晚,遂歇息於當地太安驛站。因鞍馬勞頓,一行人饑渴交加,急命上飯。驛丞先是端上茶水,驛廚則準備飯食。其間,驛丞再三催飯,驛廚急中生智,將白天烙餅時剩餘的麵團裹以糖漿,速烤制而成。臨時製作的面點端上後,韓愈一嘗,感覺甚是香甜可口,問及面點名稱,驛丞隨機應變,稱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聞後脫口而出「噢,茶食」,並大加讚賞,隨後留下了前述古詩。此後,「韓愈茶食」便在壽陽這片土地上代代傳承。
如今,在壽陽縣,每逢節日及婚嫁喜慶之時,當地人總要做些茶食來吃,或饋贈親朋、或祭祖敬神。壽陽人也大都知道,全縣的茶食,數太安驛一帶做的最好吃。在太安驛,由於有著獨特的工藝傳承和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張永兵的公司生產的茶食則被奉為上品。據張永兵介紹,2009年,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為創辦於1901年的太安驛茶食作坊,公司主要從事壽陽特色文化小吃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靠著不斷追求完美的匠心精神,如今,月團團食品公司生產的茶食已成為壽陽當地文化歷史發展中的突出代表。2016年11月,由中國旅遊協會、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評選中,張永兵的公司生產的「韓愈茶食」成功入選。2017年,韓愈茶食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
2017年2月,韓愈的故鄉——河南省孟州市舉辦「韓文公後裔拜祭大典」,大典上,「韓愈茶食」以壽陽傳統大供的形式作為代表性供品受到高度認可。張永兵計劃,5年之內在太原、榆次、壽陽等地開出實體店30餘家,「讓人們一提到韓愈就能想到茶食,一提到茶食就能想到韓愈。」
小食品大產業
傳承「壽星文化」
在壽陽當地,福壽文化的印記隨處可見。在壽陽縣董家窊村,冠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志剛的辦公桌上,一尊活靈活現的木雕壽星,默默傳遞著公司對於「壽文化」的尊重。
相傳,壽陽縣是「老壽星」的誕生地,據說壽星出生時身體羸弱不堪,當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柿子成熟之際,吃上一口,如吮蜜吸糖一般清涼爽心。「老壽星」從小嗜柿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因常年食用柿子,「老壽星」身體日益強壯,後來得道成仙,飛升天界。此後,壽陽漸漸成為「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百姓沒有柿子來供奉「老壽星」,特意用米粞把面和起來,捏成柿狀,用油炸熟,拿繩串起來,供獻祭祀。年代漸久,這種名為油柿子的食品逐漸在壽陽流傳下來,成為當地的特色小吃。
郝志剛的公司建於2007年,前身為壽陽縣冠豐食品加工廠,於2018年進行了改制,更名為壽陽縣冠豐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主打產品正是油柿子。小麥粉、米粞、大豆油、芝麻仁……通過配料、和面、成形、熱加工、粘粞等多道複雜工序,只為留住人們記憶中熟悉的味道。「壽陽本地的消費者對油柿子有著濃濃的故鄉情結,保證產品的傳統特色也極為重要。」郝志剛介紹,為了滿足各個層次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公司雙管齊下,一方面遍尋油柿子製作的傳統老藝人,一方面引進先進工藝設備,最大程度地實現了產品口感上傳統與現代的統一。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對於食品加工企業來說,質量更是事關消費者健康的重頭戲,因此我們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堅持科學管理,重視傳統美食口感,讓更多消費者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郝志剛告訴山西晚報記者,近年來,食品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適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要求,他的公司不斷進行管理體制的創新,加大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在現有九個產品的基礎上,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新產品的開發,以此創造新的增長點。公司因此被授予「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晉中市「金牌小吃」等榮譽稱號,如今,除了油柿子,公司還生產糖圈、茶食、月餅、三道子等壽陽特色小吃,這些產品不僅在壽陽及其周邊地區銷售上市,還走出山西遠銷其他省市,形成了產品多元化和生產規模化的企業格局。
郝志剛堅信,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傳承,公司一定會將「壽星文化」傳承下去。
兩代人的接力
成就桌上佳餚
7月27日,山西晉蕎米業有限公司的電商部門,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一盒盒的商品被整齊包裝,等待著物流公司運送到千裡之外。在電商部門外面的展示大廳內,展示著公司以富硒小米、小雜糧、食用油為主的各類產品,令人目不暇接。
壽陽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耕地面積97.6萬畝,其中以穀子為主的雜糧種植面積佔三分之一,自古便成皇宮貢品。據傳,清朝年間,官居皇廷相國、軍機大臣的壽陽籍三代帝王師祁雋藻陪同鹹豐皇帝出遊,一路熱暑難耐,來到壽陽神蝠山,頓覺清爽宜人,夜間,祁雋藻吩咐當地鄉民為皇上煮粥消暑,材料用神蝠山黃龍泉水、壽陽小米、方山綠豆熬製。待將粥奉上鹹豐皇帝,皇上只見米粒金黃透亮,綠豆晶瑩鮮嫩,米汁清香可口,品嘗之後,通體舒暢,腦清神爽,連聲說妙,遂賜詩一首,並將壽陽小米定為「祁鄉貢米」,每年敬獻皇宮。而生於壽陽的祁雋藻同樣留下了一首名為《食鄉米》的詩——「南方食稻北食谷,春谷作米炊易熟,色黃味甘得土氣,梁曰薌萁勝麥菽。」
而作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的壽陽小米,也正是山西晉蕎米業有限公司起家之初的主打產品。1998年10月,在壽陽縣供銷系統工作的晉蕎米業原董事長趙成義面對改制,自籌資金7000元,帶領家中幾個孩子進行「二次創業」,紅紅火火地辦起了壽陽精米廠,其後,在2009年,新廠在壽陽縣工業園區建成,並改名為山西晉蕎米業有限公司,如今,趙成義的幾個孩子接管了公司,並運用新的生產管理模式,將公司打造為一家集科研、種植、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農產品加工企業。
公司負責人趙晉龍介紹,目前,公司擁有小米、雜糧及雜糧麵粉全自動化生產線,引進國際先進的全自動物理冷榨、精煉、灌裝食用油生產線,配置精密實驗、檢測與檢驗設備,旗下有「晨億」「利爾康」等多個品牌,產品涵蓋小米系列、雜糧系列、麵粉系列、食用油系列,自成立以來,公司便堅持「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標準化+訂單+市場」的發展模式,集小米雜糧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推廣、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成為山西省「513」工程市級龍頭企業,如今,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地成立銷售分公司,建立多層次密集分銷網絡,產品銷往全國並間接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在全國的100多家銷售網點無法正常營業,為應對疫情帶來的銷售難題,公司將銷售重點由原來的「線上+線下」,全部轉為「線上」交易,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發力,如今,公司的線上銷售已經收效頗豐。
晉商經營之道
不止「多一撮兒」
在壽陽縣城北境的雙鳳山腳下,一座名為「宗艾」的古鎮安靜矗立。這裡曾是明清兩代晉商東去太行、北進冀蒙、西連太原和陝西的必經之地,也令宗艾人引以為豪。早在明末清初,因為商賈流轉,這裡曾盛極一時。再有古絲綢之路千年穿越,此地便得「太行旱碼頭」「絲路集散地」之美稱。
據史料記載,在宗艾古鎮,夏商即有人類居住,多地曾出土陶鬲繩紋文化痕跡。宗艾古鎮建於漢代,歷經兩千二百多年歲月滄桑,明代設鎮,壽陽當地有著「先有宗艾鎮,後有壽陽城」之說。
走近古鎮牌樓,雄偉壯觀,白石橫空,雕龍鐫鳳,極盡豪華。橫額上,「宗艾鎮」三字赫然在目。進入這個神秘古鎮,抬眼望去,掩映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之間的廟宇老街,大塊褐紅石塊壘砌的古老街面,雖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卻是堅實古樸,凝重厚實,深深的車轍石壕痕跡,顯露出古韻典雅和歲月的悠久。
在這裡,同樣流傳著一些典故。據傳,晚清、民國初年,壽陽十大儒商旺族,有八家是在宗艾經商起步而發跡的。當年宗艾有一位郝姓茶商,每年都要到江浙一帶採購茶葉。採購的茶葉經過長途跋涉的顛簸,路途中總會遺漏少許或壓損成茶末。郝姓茶商深知其中的損耗,所以賣給別人時,他都要往稱好的茶葉裡再添上一小撮,每次都如此。時間久了,有人就問,「為啥要添這一小撮?每次都這一小撮,在我們也多不了什麼,在你卻要虧不少呢。」郝老闆則笑著說,「我是個賣茶的,也是個買茶的,茶這東西有損耗,添一小撮只為『虧了自己也不能虧他人』,送一點點只為『再虧也不能虧良心』!」很快,「吃虧是福」的做法開始代代流傳,成為宗艾鎮的一種商業文化。
由於集晉商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於一體,如今,宗艾古鎮既是壽陽寶貴的文化資源,更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近年,壽陽當地認真挖掘整理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提升古鎮文化品位和文旅市場功能,優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旅的融合機制,打造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宗艾古鎮的文旅品牌。2002年,宗艾鎮獲評山西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8年後,宗艾鎮相繼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傳統村落」稱號,其所轄的神武村、下州村獲得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文化村落,國家級綠色村莊稱號,周家堖、神武村榮獲國家級傳統文化村落。宗艾鎮因此成為壽陽縣獲得「國字號」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稱號最多的古鎮。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珍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