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彈《戰颱風》,每一次聽別人彈,我都很激動。」時光流轉,浙江箏派傳人王昌元自1965年創作和首演《戰颱風》以來,已歷經50餘年的光陰,時至今日,此曲依舊蜚聲四海、魅力不減。17日晚,在從藝60周年、《戰颱風》問世50年之際,被譽為「神箏」的王昌元將攜手許菱子、沙裡晶、伍芳、劉燕等古箏演奏家在上海音樂廳帶來以「敦煌國樂·劃時代箏聲」為主題的古箏盛宴。王昌元近日在接受解放日報·上海觀察記者採訪時,說起《戰颱風》仍是無限感慨。
要彈出「戰」的力量和氣勢
在王昌元身上看不到太多歲月的痕跡,微卷的頭髮、棕色的鏡片、修身的紫色長裙,加上談起話來的「氣勢」,很難讓人感到她已至古稀之年。但實際上,自十二歲登臺獨奏,二十餘歲創作《戰颱風》以來,她已整整從藝60周年。
浙派箏傳人王昌元在接受記者採訪
提起《戰颱風》,王昌元有著說不完的話。20世紀60年代,王昌元正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每周都有一天要去上海的碼頭參加勞動。她親眼目睹了碼頭工人為搶救國家財產,奮不顧身與颱風搏鬥的情景,「上海颱風經常發生,當時又沒有機器,所以需要用人力把貨物搶到安全的地方去。」碼頭工人與天地搏鬥的形象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據此,她創作出《搶險》一曲,這就是《戰颱風》前身。「後來在『上海之春』音樂會節目審查的時候,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譚抒真把曲名改成了《戰颱風》。」王昌元回憶,「因為《搶險》是被動的,而《戰颱風》是主動的。主動更能表達出搏鬥的精神。」
1965年,《戰颱風》誕生在上海之春音樂節前夕,激越磅礴的氣勢和豐富多變的技法,使得箏曲一出即驚豔全場。在演奏上,王昌元創新了多種「指法」,比如借鑑琵琶指法的「掃搖」、兩個八度的「輪抹」,或是「扣搖」等等。「古箏指法很重要,因為我要描寫風,但原先的彈奏方式都太好聽了,卻不能表現出颱風的邪惡,所以就用扣搖,還用了左邊的弦,這樣噪音、不和諧的聲音就出來了,就能較好地表現出颱風的肆虐。」王昌元說。
《戰颱風》的鏗鏘有力成為可能,還不得不提到王昌元之父——浙江箏派創始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巽之對古箏所進行的改革。《戰颱風》創作時,王巽之帶領的樂器改革小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箏的改革工作,包括將古箏弦數從原來的16根增至21根,同時將琴弦從絲弦或鋼弦改為鋼絲、銅絲、尼龍絲相結合,也就是現在習以為常的21弦S型尼龍鋼絲弦箏。改革後的古箏,音域拓寬、音量加大,為《戰颱風》的音樂表現提供了可能。王昌元提到:「有了這個樂器之後,大幅度的刮奏成為可能,就可以演奏一些不同的曲子,我寫了《戰颱風》,它的音域就寬了。」
在採訪中,王昌元反覆提及《戰颱風》的關鍵是一個「戰」字,演奏《戰颱風》需要表現出碼頭工人的鏗鏘有力的形象,力量要出來,氣勢也要出來,「最後你是要去戰勝颱風,有些基本功不行,『譁』推上去的時候速度沒有了、力度沒有了,那就不行。同時戰勝颱風後還有種自豪的東西在裡面,彈的時候也要把這種感情表現出來。」王昌元固然對《戰颱風》的廣泛流傳頗感欣慰,但該批評的時候也直言不諱,「《戰颱風》有部分東西是很難的,有了指法之後,還必須把氣勢、力量表現出來。作品不光光是彈,你要有體驗,作品一定要深入生活,才能有感染力。現在看,我覺得很多人彈戰颱風沒有達到這個高度,關鍵就是沒有對生活的體驗。」
「戰」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要從生活的體驗中去尋找。
上海音樂廳
真誠地傳承、無畏地創新
王昌元的演奏風格剛健有力,穩重端莊,音色醇美,韻味濃鬱。在學期間,就協助其父王巽之訂正了箏曲《林衝夜奔》、《海青拿天鵝》的指法,並首次啟用雙箏演奏。而自九歲跟隨父親學習浙派箏以來,在她的藝術生涯中,父親的精心教授與薰陶功不可沒。「父親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古箏,他到了音樂學院之後,從無到有,漸漸地把浙派箏創立起來,還整理了一大批曲子。像《將軍令》、《海青拿天鵝》、《高山流水》等浙江流派的主要曲目,當時都是我彈,其他人記下來,後來成為了系統的古箏教材。」
提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王昌元以父親的遺志「真誠地傳承,無畏地創新」來概括。「父親對學生的要求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要有創新。同時,必須要真誠地傳承,不能是虛假的、藏藏捏捏的,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真誠地傳給下一代。」王昌元補充道:「另外要無畏地創新,不能怕前怕後,現在那麼多人彈古箏,但也有好有壞,要把好的東西發揚,這樣才能更上一層樓。」
自1984年定居美國之後,王昌元一直致力於將中國的古箏藝術帶到海外,繼續傳承、弘揚。事實上,她是把中國古箏帶到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等世界著名音樂殿堂的第一人。在她看來,中國的民族藝術如果要走向世界,光炫耀技術、技巧是沒有用的,「中國的藝術要吸引別人,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外國的小提琴、鋼琴技術發展太快了,民族音樂的發展如果只是跟著人家在走,這是不行的。關鍵要有自己的、代表中華民族氣質的東西,人家才會對你感興趣。」
她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教導一代又一代學生。「我本來想年紀大了,但又覺得沒辦法一下子把這些事情都收掉(不教古箏),好像這個可能性很小。」王昌元覺得這樣一直教下去也挺好,「可以把古箏發揚光大。」
在17日的音樂會上,王巽之和王昌元共同整編的部分浙江箏派曲目、1980年王昌元創作的古詩曲《琵琶行》、編配的古箏重奏《瑤族舞曲》等箏曲將一一呈現。值得一提的是,在《戰颱風》問世50年之後,包括包軍清、劉燕、婁銀蘭、沙裡晶、許菱子等在內的上海箏會50位青年箏演奏家,將共同彈奏多聲部的箏大合奏《戰颱風》。
題圖: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著名箏獨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江箏派傳人王昌元。
本文圖片由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13467420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