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看了一場名為『迪奧小姐愛與玫瑰』的主題展。
迪奧先生太傳奇了,41歲,1947年推出的首個同名品牌服裝系列,就驚豔了整個時尚史。
當時美版《芭莎》的主編卡梅爾·雪評價迪奧的作品:「這真是一場新風貌(NEW LOOK),你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棒極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Christian Dior在Piquet公司的職位被取締,在朋友的推薦下,他來到Lucien Lelong的公司任職。四年後,他成功成為這家公司的核心人物,也給它帶來了無盡的榮耀與不凡收入。
1946年2月,美國《時尚》雜誌編輯Bettina Ballard來到巴黎採訪報導時裝展覽時,發現人們對Lelong公司的時裝突然很感興趣。
她在自傳《我的時裝世界》裡寫道,「我感到好奇的是,在舞臺背後是誰的手給戰後巴黎死氣沉沉的時裝界帶來了這種煥然一新、令人羨慕的面貌?」
正如大家所知,那便是Christian Dior。從此以後,兩人便成為惺惺相惜的摯交。
大明星瑪琳•黛德麗(MarlèneDietrich)在Dior首個發布會後,訂購了10套「新風貌」長裙。
從此以後,該系列也有了一個寫進歷史的新名字NEW LOOK。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能看到致敬這件1947年的作品,美得攝人心魄。
但迪奧先生看起來一點不像什麼少年奇才,雖然出生富庶的商人家庭,從小喜歡繪畫和藝術,還是聽從父母的意願,大學學習政治學。
只是在畢業之後,按捺不住愛好,開辦了畫廊,展覽和出售畢卡索、馬蒂斯等大師和作品。
天不遂人願,連年的動蕩與身體疾病,他母親和哥哥相繼去世,父親生意破產。家庭中落,變賣家產,兵役之後,他的畫廊也倒閉了。
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穩定的工作機會,沒有固定的住所。饑寒與重壓下,得了肺結核的迪奧先生,離開巴黎休養。
在朋友的建議下,他開始學習繪製時裝設計圖,並給一些雜誌和服裝品牌,畫些帽子和服裝的設計圖,賺些小錢,貼補生活所需。
意外地是,他的畫畫作品,得到了時裝界巨頭Robert Piguet的賞識,得以進入其工作室成為了一名時裝製版師。
世界大戰,迪奧先生在Piquet公司的職位被取締,在朋友的推薦下,他來到Lucien Lelong的公司任職。
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他的才華,他一路成為這家公司的核心服裝設計師。
好景不長,連綿不停的戰爭,他隨家人再次離開巴黎,設計師之路被迫停止。當再次回到巴黎的時候,已經不惑之年的迪奧,終於決心開創自己的時尚事業。
他遇到了一位得力的合作夥伴,一位經營織品生產的商業巨子Marcel boussac願意支持他的服裝設計事業。
從此,在巴黎著名的高級時裝街蒙田大道上,掛上了一個人盡皆知的牌子克裡斯汀·迪奧。
這一年,迪奧先生已經42歲了。
但他的時代,真的開始了,他毫無保留地釋放著他的才華和靈感。
當時歐洲長年處於紛亂和動蕩之中,女性的服裝更多服務於勞作,缺乏女性的嫵媚韻味。
但是,他心目中永遠記得童年記憶裡,媽媽認真打理的格蘭維爾莊園,每一株花朵嬌豔欲滴,放肆綻放。他希望為女性打造真正「美」的服裝。
在他的設計稿裡,圓潤的肩線、盈盈一握的腰,以及綻放的裙擺,好像每一件衣服,都是一朵花。模特所穿的禮服,倒吊的鬱金香。
同為1947年「至愛」禮服,玫瑰花更是恣意綻放在胸口。
但恐怕最愛的花還是鈴蘭,鈴蘭算是歐洲比較常見的花。每年5月1日是法國的「鈴蘭節」。鈴蘭花花語:帶來好運,幸福歸來。許多西方婚禮都用鈴蘭作為新娘手捧花。
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利、前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英國王妃凱特、維密天使米蘭達·可兒手捧花。
迪奧也堅信鈴蘭能為他帶來好運,喜歡摘一朵精緻的小花別在胸前。他專門設計了一個系列向鈴蘭花致敬,「鈴蘭「Muguet。
最初的禮服,也處處能看到鈴蘭的影子。
有時候,不滿足於一種花朵,他就把錦簇的繁花,縫到綻放的裙擺上。1949年」迪奧小姐「禮服,就將鈴蘭、風信子、牡丹、玫瑰、紫羅蘭、丁香、矢車菊、勿忘我、飛燕草、罌粟和天竺葵,通通「畫」在裙擺上。
搭配的靈感則來源於莫奈的名畫《The Path through the Irises》
雖然迪奧成名於巴黎,卻吸引到英國王室公主的目光。其中之一就是當今英國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
姐姐伊莉莎白女王是英國繼承人,在服裝上要無條件支持英國設計,但是妹妹則完全隨心而為,一心追逐優雅又嫵媚的法式設計。
電影《羅馬假日》裡奧黛麗·赫本扮演的公主舉止優雅,靈動秀氣令人印象深刻,而又自由叛逆。
放在當時那個年代,瑪格麗特公主就是當之無愧的時尚博主,所以,她把法式的剪裁風一下子吹到了英國、美國甚至是亞洲。
1951年她拍攝自己二十一歲生日肖像,就放棄英國製衣師縫製的禮服裙,而選擇迪奧。日常更是極其偏愛凸顯女性魅力的禮服。
只可惜,迪奧先生僅僅護送了迪奧品牌走了11年,疾病奪走了生命。
迪奧逝世的那一年,Dior先生登上美國時代周刊1957年三月刊封面,成為了第一個登上該封面的服裝設計師。
他和他的一把成衣剪,改變了整個時尚史的審美坐標。
作家評論迪奧:「歷史上鮮有設計師能夠改變我們的世界,哪怕只是一點點。而克裡斯汀·迪奧便是那少數之一。」
但是,他所做的無非也只是,把自己從生活中汲取的靈感,釋放在自己熱愛的事業裡。
大概是,現在循規蹈矩的生活,太容易讓自己失去生活的感知力,又或許是好多人,奔波努力了大半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何為所愛。
作為庸庸碌碌的其中之一,我總是覺得他格外「傳奇」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