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你的家鄉還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嗎?
時間:2020-06-25 09:4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你的家鄉還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嗎? 在我國湖北、湖南、貴州、四川、江蘇、浙江等地,在端午節時都有賽龍舟的習俗。 關於賽龍舟的說法這裡有兩個傳說: 一是屈原投了汨羅江後,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就有很多人爭先恐
原標題: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你的家鄉還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嗎?
在我國湖北、湖南、貴州、四川、江蘇、浙江等地,在端午節時都有賽龍舟的習俗。
關於賽龍舟的說法這裡有兩個傳說:
一是屈原投了汨羅江後,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就有很多人爭先恐後的在汨羅江裡划船追趕拯救,但是一直到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從此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第二種說法是:屈原投了汨羅江後,楚國人怕汨羅江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所以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在我國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並且在戰國時期的吳國、越國、楚國都有盛行。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比如貴州苗族人的龍船節,是為了預祝豐收;雲南傣族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古代英雄。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據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百姓們為了讓江魚河蝦不傷害屈原的屍體,於是每年五月五日便將投五色絲粽子投於江中餵魚蝦。開始是為了寄託哀思,後來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已經演變成一種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粽子」有「中子」的諧音一說,「粽」又和「宗」同音,所以大有吃了可以早生貴子,傳宗接代的寓意。所以吃粽子也是象徵著美好!
其實粽子經過多年的演變,已經有多種口味可以選擇了。比如我們豫西北一帶喜歡吃甜粽,每個粽子裡五顆紅棗,吃的時候需要蘸著白糖。但是到浙江、廣東等地他們喜歡肉粽,蛋黃粽等鹹口味的。
佩戴香囊
佩戴香囊也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還有香袋、香包、荷包等稱呼。一般是裡面裝的都是些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可以驅蟲、避瘟、防病。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裡面也可裝丁香、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用粗布或者棉花包好,不至於撒出來。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香囊有好多種形狀,現在應該已經變成一種普遍的工藝品。
香囊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佩戴:小孩子佩戴香囊可以避邪驅瘟,老年人佩戴香囊是為了防病健身,青年男女佩戴香囊是為了表達濃濃愛意。
系五彩繩
系線彩繩,記得我小時候每到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媽媽或者奶奶都會偷偷的給我系上五彩繩,並且跟我說系五彩繩時不能說話。
系五彩繩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它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繩又稱「五彩龍"中國的漢代就開始端午節給孩子們系五彩繩的習俗了。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或端午節當天早上用五彩線編成繩掛在小孩脖子或者手腕上,用以驅妖避邪。所以五彩繩又叫「續命縷」等,也有能能避刀兵之災的說法。
其實民間有一種說法:五彩繩必須由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組成。這五色代表五行也同時代表著五個方位。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蘊涵著東、西、南、北、中五方神力。也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所以他蘊含著神秘的驅邪迎吉的作用。當然在現代這些有點封建迷信的味道,但是這也同時說明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按照我們這裡的風俗一般佩戴香囊或五彩線從端午那天開始戴,戴到端午後的第一場雨 然後取下丟掉,或者丟到河裡衝走,寓意是讓大雨或河水衝走你的疾病和晦氣等身上的不好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愁都隨著雨水流走,而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當然在我國的各個省份關於端午節的風俗還有好多,大多數也都是始於傳說。比如端午喝雄黃酒,插艾草等。
喝雄黃酒,插艾草其大致寓意也都是為了,驅邪祛病,健體強身等。中國自古就有有「端午不插艾,死在大門外」之說,還有「灑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之說。其實這些也都是古人為了祈福更好的生活的一種美好的嚮往。
你們的家鄉還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嗎?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