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是先來看一段對話(最近累死了)
朋友打電話訴說自己最近身體感覺很累,於是對話開始:
A:我最近累死了,身體一點力氣沒有,感覺要得絕症了。
B:怎麼回事,去醫院看了嗎?
A:看了,什麼檢查都做了,但指標都正常。
B:那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工作太緊張,要不去休個假?
A:怎麼可能啊,我們這單位,哪能說走就走。
B:也是,是不是睡眠不夠,每天早點睡唄?
A:我也想啊,但到家就不早了,吃完飯再收拾一下十點多了,躺下又睡不著。
B:那是腦力活動太多了,放鬆不下來,應該多運動了。
A:還運動,哪有時間啊?
B:這——還真是沒什麼好辦法,現在這日子啊,唉——
A:(鬱悶中)算了,我這又有事了,改天再聊。
B:嗯,好……(同樣鬱悶中)
這個遊戲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那這個遊戲叫什麼名字呢?
我相信一定有小夥伴想到了,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一個遊戲:「你為什麼不—是啊,但是」遊戲。在前一個例子裡,我們是以「失眠」為例子,這裡的例子是「最近累死了」。
由於「你為什麼不—是啊,但是」遊戲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際心理遊戲,同時又是最常見的心理遊戲,這個遊戲在婚戀、親子、職場,等等,所有人際關係中都可以見到,所以我們篇文章要詳細講解一下,這個遊戲的來源,以及應對的方法。
同時還要談談與這個遊戲類似,但反著玩的另一個遊戲,它叫「我只是想幫你」。
1. 我們先從整個過程來看看
先是一個人A表現得有點無助,說「我最近累死了,身體一點力氣沒有,感覺要得絕症了。」這時候,他表現得就像一個受害者一樣,拋出了一個誘餌。
熱心的朋友B聽到A這麼無助,馬上就咬鉤了,開始關心A,替A找原因,出主意。
B一會問:「是不是工作太緊張,要不去休個假?」接著又說「是不是睡眠不夠,每天早點睡唄?」最後又說「那是腦力活動太多了,放鬆不下來,應該多運動了。」
可是朋友B所有的問題和建議都被A一一「但是」掉了,也就是被A一一地否決,最後B只好充滿挫敗感的說「還真是沒什麼好辦法,現在這日子啊,唉——」然後,遊戲結束,A好像沒有獲得任何幫助,回到了無助的感覺裡;B提出的建議,一個也沒有被認可,B也感覺非常挫敗和失落。
那麼這裡,表面的自我心理狀態是,求助的人好像是:成人狀態的,他只是在說自己感覺好累啊。那個主動提供幫助的人,也好像是成人狀態,他只是在為一個朋友提供幫助。
但內心的自我心理狀態是,那個仿佛在求助的A,其實是兒童狀態,他一方面感覺到很無助,好像希望有人幫助他,但內心裡又覺得,你是想來控制我嗎?我不會讓任何人控制我的。
那個主動提供幫助的B,內心裡是父母狀態,他內心的話語,或者潛臺詞是:來,我來教你怎麼做!
表現上,在社交層面兩個人都是成人狀態,是成人狀態對成人狀態的互補溝通,而在心理層面,隱藏著一個兒童狀態對父母狀態的互補溝通,求助者A就好像在扮演一個無助的兒童,對一個熱心的父母B所提供的任何幫助都加以拒絕。
以上就是「你為什麼不——是啊,但是」遊戲的整個過程,還有內在的心理狀態和溝通模式的分析。
對於「你為什麼不——是啊,但是」遊戲,我們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遊戲的兩個角jué色,就是說「你為什麼不」的和說「是啊,但是」的這兩個角色,常常是配合在一起玩的。
1、在社交場合,常常是玩「是啊,但是」的一方發起,表現得非常無助,勾引你幫助他或者拯救他,說「你為什麼不這樣,你為什麼不那樣」,然後把你的所有建議都拒絕掉,就像上面對話裡的情景一樣。
2、在家庭和親密關係,還有友情中,常常是玩「你為什麼不」的一方發起,主動對你提出要求、或者想要控制你,或者主動拯救、幫助你,即使你並不想要任何的幫助或拯救,這樣勾引你來拒絕他,對他說「但是……」
比如:
媽媽對孩子:吃這個,吃那個……孩子就會回答:好的,媽媽,可是我已經吃飽了
媽媽對孩子:來,加一條秋褲……孩子就會回答:好的,媽媽,但是我好熱
爸爸對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孩子就會回答:好的,爸爸,可是我想玩
妻子對丈夫:做這個,做那個……丈夫就會回答:好的,老婆,可是我今天好累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你為什麼不——是啊,但是」遊戲在家庭裡是怎麼玩起來的。
所以在家庭和親密關係中,常常是玩「你為什麼不」的一方發起遊戲。
3、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遊戲角色常常會轉換,在一個場合玩「是啊,但是」的人,他在另一個場合可能玩「你為什麼不」;或者小時候對爸爸媽媽玩「是啊,但是」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和自己的朋友,或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伴侶玩「你為什麼不」的遊戲。
以上幾個例子,也提示了這個遊戲的根源來自於童年,就像前面談「踢我吧」遊戲時,我們談到「踢我吧」這個遊戲是在童年時學會的一樣,「你為什麼不——是啊,但是」遊戲也是在小時候,從父母的交往中,從父母與自己的交往方式中學會的。
反過來講,我們從我們的父母那裡學會了遊戲。父母跟我們玩什麼遊戲,我們長大了就會跟別人玩同樣的心理遊戲。
因為「你為什麼不—和—是啊,但是」這個遊戲的兩個角色是密切關聯的,下面,我們主要從「是啊,但是」的一方來看看這個遊戲的另外幾個問題,特別是,他們為什麼要玩這個遊戲呢?
下一篇會著重講為什麼要玩這個遊戲,敬請期待哦!
吳慶,霍然溝通分析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諮詢師,主要從事個體及團體心理諮詢(現場或網絡),系中國溝通分析(TA)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溝通分析(TA)協會湖北分會副會長,曾任華中科技大學特邀心理諮詢師,武漢動感音樂廣播FM936特邀心理專家。
詳細介紹請點擊:吳慶老師簡介
https://mp.weixin.qq.com/s/bESvFLaPaQCosYDFK5_2Fg
手機:15802791997
微信二維碼:
本文是《硬核溝通心理學》系列音頻課第24節文字稿,點擊下方「原文連結」可訂閱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