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與董鄂妃:相愛不能相守,「不及盧家有莫愁」的帝王愛情

2020-12-13 薛丁格的流浪貓

順治帝與董鄂妃:相愛不能相守,「不及盧家有莫愁」的帝王愛情

董鄂妃香消玉殞,順治帝出家還是早亡?歷史真相撲朔迷離

據順治皇帝親手執筆的悼文——《御製董鄂後行狀》所載,福臨是親眼看著烏雲珠與世長辭的。

董鄂妃本就體況不佳,又遇愛子百日而殤,為此一病不起。病榻前,烏雲珠平靜地望著福臨的臉頰,仿若看到了十年以後。眼前景象如蘇軾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烏雲珠還不忘兩人在一起常參的那句禪宗話頭——「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福臨笑而不答,亦或曾一語破之?終於到了彌留之際,他們傾情相擁,不知是在遺憾這曇花一現般的露水姻緣?還是感謝上蒼賜予的邂逅今生?

那一刻,她一定因不舍而悲傷,卻再不能流淚;那一刻,她一定想安慰悲傷的愛人,卻再不能報以笑顏。就這樣,烏雲珠輕輕地飄走了,一代名妃,被順治帝視作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絕代佳人——董鄂·烏雲珠——香消玉殞,年僅二十二歲。

烏雲珠是幸運的,因為那一刻,有貴為天子的福臨守候著她。

她的才情是否堪比五代時後蜀主孟昶的費貴妃花蕊夫人?我們不得而知。當然,至少她沒能像花蕊夫人一樣為後人留下些什麼,也或許是被歷史的塵埃淹沒了。恰恰好在歷史的迷霧重重,人們對她知之甚少,所以無論後人賦予這位謎一樣的女子多少種美德都不足為奇。因為畢竟,現實往往太過現實,而理想卻又總是不夠理想。

她是誰,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鄂碩將軍之女?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亦或是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這些都不妨礙福臨對她的眷戀。世間的情有多少能說得清楚?更何況皇室貴族。博穆博果爾的悲劇命運,為它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這一學說也給順治帝在歷史上記下了不太光彩的一筆。

後來的日子裡,福臨鬱鬱寡歡,在這樣的情懷中,不思量,自難忘。半年不到,他也溘然長逝,年僅二十四歲。這位少年天子,雖貴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可他的後輩太過璀璨,相比他在帝王史上的光芒就暗淡多了。歷史上的順治帝雖因年少而任性浮躁、剛愎自用。然親政之初,他也曾雄心勃勃,勵精圖治。故此屬於他的時代,縱然短暫,卻不可否定他為康乾盛世打下的堅實基礎。

作為天下人,哪知道皇帝還有煩惱。可實際上,八萬四千種煩惱面前,皇帝與常人沒什麼不同,一樣不多,一樣不少。退卻那一層被天下人賦予的光環,皇帝也是天下人!

福臨六歲時莫名其妙登基當了皇帝,由嚴厲的睿親王多爾袞及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他被擁上帝位,實在是皇太極暴卒後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等皇親貴族之間激烈政治鬥爭的結果。那時真正掌握帝國實權的是多爾袞。福臨的皇權在其叔叔強大勢力的籠罩下顯得微不足道,百姓只知道有多爾袞,不知道有皇帝。直至多爾袞死後福臨十四歲親政,才逐漸收回了被分散削弱的皇權。

接著他又莫名其妙成了親。這門親事,竟也是多爾袞根據清皇室與蒙古聯姻的老傳統,為福臨欽定的。新人是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博爾濟吉特氏,是福臨的表妹,她稱莊太后為姑姑。兩年後,福臨不得不強頂著壓力堅決廢立皇后,降她為靜妃,居側宮。廢后已經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而中宮長久空虛,卻易招世人猜忌。故而很快,福臨再聘蒙古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妃,並冊立為後。這個皇后正是廢后靜妃的堂侄女,也就是孝惠章皇后。

這個皇后依舊是政治聯姻的犧牲品,並不合福臨心意。所以只有烏雲珠,才能讓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這個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有了發自肺腑的笑聲。而烏雲珠對福臨的傾情,也不同於後宮爾虞我詐的爭寵心機。順治仰慕漢地文化,他深知大清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而董鄂氏烏雲珠,迷一樣的奇女子,若非才情與容貌兼於一身之人,又怎能入得了福臨耳目?小說中說她雖為滿族血統,卻生長在江南,通漢詩,喜書法。所以福臨和她之間常用漢話交流,貼身奴才們也聽不懂說些什麼。他們除了討論詩詞書畫,福臨也會將社稷上的政事同烏雲珠商榷,而聰慧的烏雲珠,總會有其獨到的見解令福臨稱讚有加。如此,假若他們二人不是雙雙英年早逝的話,帝王歷史上是不是又要多一位賢妃甚至賢后呢?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福臨與烏雲珠的一見傾情,著實令後宮妃嬪們氣憤不平。可這畢竟不是平常人的家事。後宮,包括那位新立的皇后,也只有敢怒不敢言的份兒。畢竟,福臨是天子,他可以不管不顧,他不是已經廢立一位皇后了嗎?正因為福臨是天子,他不能不管不顧,他的舉動牽動天下。貴為天子,才不能為所欲為!

他不可能二次廢后,太后不答應,大臣不答應,甚至百姓也不答應!……烏雲珠呢?也不會答應。連烏雲珠都不答應,福臨反而對他加倍憐愛。這正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說生在帝王家是幸運的,可以給出無數個理由,衣食無憂,權傾天下……說他的不幸,只消一個理由,那就是身不由己。是呀,君王可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的,一言一行都被天下人看在眼裡。

情不重不生娑婆,福臨就是因為情重,愛子愛妃相繼離他而去,像一塊巨石壓在身上。他實在承受不住,也不想就這樣被活活壓死,所以他必須尋求解脫之道。早年受湖州報恩寺名僧玉林通琇禪師的影響,福臨對佛學興趣漸濃。經歷過難以承受的沉重打擊後,更加深了他對人生宿命的思考,令他萌生遁世的想法就不足為奇了——「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福臨有什麼錯,說他為自己的解脫而至全天下於不顧?可全天下是他自己想要的嗎?是他自己選擇的嗎?——他生下來就負載著天下,沒得選擇——「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史料記載,福臨確實萌生過出家之念,並且在宮中剃度,但終於未能如願以償。也有說他是去了五臺山出家,清室只好昭告天下說皇帝已經駕崩。也有說他是徵戰鄭成功被炮火擊中而死,甚至還有說法是康熙派人在五臺山殺死了他……

或許有朝一日,真相會從歷史的霧靄中撥雲見日,得以還原。但這一切皆不可磨滅那首《順治帝出家偈》對我們的生命啟示。而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和佳人董鄂·烏雲珠,還是像流星一樣,繼續成謎的好!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足貴,唯有袈裟披最難。朕為山河大地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本文行文依據為作家凌力的長篇小說《少年天子》

相關焦點

  • 敬之讀史(二十三)|順治帝情迷董鄂妃背後有隱情
    順治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歲的董鄂妃病逝,第二年正月順治帝崩於痘症,演繹了一曲帝妃生死相依的絕戀。清宮戲喜歡粉飾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將董鄂妃的出身大做文章,平添吸睛的閃光點。順治帝之死,有愛情上的糾結。但是順治帝之所以寵愛董鄂妃,有一個主要原因,即政治原因——她來自新晉上三旗的正白旗。
  • 「不愛江山只愛美人」,董鄂妃死後後,順治帝變得有多瘋狂?
    董鄂妃是鄂碩的女兒,她原來是襄親王(皇太極的11子)的福晉,襄親王死後,被順治帝納入宮中,成為順治帝最寵愛的妃子。《孝莊秘史》電視劇對於這段歷史也進行了演繹。
  • 董鄂妃、董小宛是不是同一人?她與順治帝是怎麼結下的情?
    在這十位皇帝中,最讓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我覺得應該就是大清入關後的最痴情皇帝——順治皇帝關於他與董鄂妃,以及董顎妃與董小宛是不是同一個人?這個問題一度成為後人津津樂道、樂於追尋探秘的興趣所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順治帝、董鄂妃、董小宛之間的秘密。
  • 23歲的順治,獨寵董鄂妃一人,卻有14個孩子
    在董鄂妃離開的第二年,順治帝也駕崩了,值得注意的是,順治帝駕崩那一年,他才23歲。而順治帝卻依舊有14個孩子,唯一寵愛的董鄂妃的兒子已經夭折,那麼這些皇子又是誰生的呢?而對於董鄂妃,順治帝可以給予他全部的寵愛,但是在子嗣這一件事上,順治帝卻是沒有選擇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順治帝後宮的妃嬪就成為了傳宗接代的工具,只要能夠得到順治帝的恩寵,順利地誕下皇子,那麼不管是順治帝,還是這些后妃,他們的任務就是為了誕下皇子。所以即使是順治帝只寵愛董鄂妃一個人,但是他依舊有14個兒子,這就是原因了吧。
  • 順治皇帝獨寵董鄂妃,年僅24歲去世,如何誕育8兒6女共14個孩子的
    在電視劇《孝莊秘史》中,順治帝是出家為僧,電視劇中,總是要帶有一定藝術性的,因此,比起他出家為僧,可能他英年早逝的結局更具有真實性。不過許多人就因此發出了疑問,順治帝只活到24歲,並且他在世時幾乎獨寵董鄂妃,那他為什麼會有8個兒子6個女子,這樣多的孩子呢?
  • 清朝第一痴情帝王,順治和董鄂妃悽婉愛情故事,才是其要出家原因
    皇帝跟她們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但也有例外,如唐明皇與楊貴妃,可以稱為「生死戀」,流傳至今不衰。順治帝與董鄂妃之戀,也是一段很生動的故事,雖說故事不盡如唐明皇與楊貴妃之戀,但就愛之深,情之真,卻也不差分毫,為清史留下一段佳話。
  • 順治一生獨寵董鄂妃,年僅24歲就去世,為何還能誕育14個孩子
    後來就是她與順治一段長達5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順治也只肯頒布詔書承認董鄂妃為其所生的兒子是"第一個兒子",甚至在他足月夭折後還修建寢陵並追封為親王,可見董鄂妃在順治帝心裡的位置是有多麼的重要。另一方面,董鄂妃知書達理,最了解順治帝的脾性。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所以能在皇帝身邊待得久的,一定是有自己的兩把刷子。
  • 董鄂妃到底好在哪裡,能讓順治帝寧舍江山?她的好,成熟男人都懂
    有多爾袞存在的順治朝,年幼的順治皇帝並無展現帝王素質和治國能力的機會;但在多爾袞病逝以後,依然年輕的順治皇帝相當出色的肩負起了歷史使命,為清王朝於中原地區的穩固統治打下了堅實基礎。可在政治上「勤政愛民,孜孜求治」的順治皇帝,就像自己的父親——皇太極一樣,過度沉迷於兒女情長,甚至有過「痛愛妃之死而欲逃禪」的不負責表現。正因如此,順治皇帝在24歲便英年早逝以後,民間便迅速傳出了「順治帝遁入五臺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清廷謬謂病歿」的傳說。
  • 被歷史承認的絕美愛情,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兩人的愛情絕美悽慘
    在歷史的記載中有野史和正史,有些愛情正史裡說的是一番天地,野史裡說的又是另外一番天地。有人說,愛新覺羅家容易出情種,除了皇太極和順治,還能想出來其他的是嗎?確實還是有的。例如:康熙的赫舍裡皇后;雍正的第一個嫡福晉,雍正的嫡福晉也只有一個,就是他後來的孝聖憲皇后。
  • 順治帝24歲就英年早逝,一輩子獨寵董鄂妃,為何還有十幾個孩子?
    清前期,還是有兩個非常痴情的皇帝,一個是皇太極對海蘭珠,另一個是順治皇帝對董鄂妃。皇室對嬪妃愛慕之情,刷新了我們對皇室感情的認知。順治帝對董鄂妃千古不戀,堪稱六宮無色,專寵一身。簡直是秀恩愛的典範。還有一個問題,順治只活了24歲,而且特別寵愛董鄂妃,那麼他的17個孩子哪來的?獨子的寵愛,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有董鄂妃才碰過他,而董鄂妃之子榮親王滿月也夭折了,因此,順治應該是無子的。事實上,順治除了董鄂妃之外,後宮裡還有至少二十個妻子,除了孝莊太后為他安排的三個博爾濟吉特夫人,順治基本上做到了雨露皆沾,這是董鄂妃的功勞。
  • 她是順治帝最喜愛的妃子,因喪子而病逝,死後被追封為皇后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也是這麼一位皇后,與其他皇后相比她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她是清朝所有的皇后中唯一擁有獨立諡號的皇后。這位皇后就是清朝順治皇帝的孝獻皇后董鄂氏,董鄂妃18歲入的宮,她入宮的經歷與其他妃子不一樣。大家都知道,妃子想要入宮便需要參加選秀,之後被皇帝看中才能進宮成為妃子的。
  • 順治帝僅活了24歲,一生獨愛董鄂妃,為什麼能生下17個孩子?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清早期的一位「短命」皇帝——順治帝,他僅僅活到了24歲,一生唯獨愛著董鄂妃,為什麼他卻能生下17個孩子呢? 朝堂上最有能力奪得皇位的人是多爾袞和豪格,這兩人分別掌管著軍政大權,是國家真正的掌權者。但正因為兩人勢均力敵,所以久久都無法定下誰來繼承皇位。
  • 順治帝的第二任皇后,一生無功無過,未受寵愛,未曾誕下「龍子」
    孝惠章皇后不算是歷史上命運最悲哀的皇后,她一生榮華富貴,得到了人人豔羨的榮耀,卻窮極一生都沒有得到順治帝的愛。提起順治帝的愛情,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寵冠六宮的順治帝的紅顏知己董鄂妃。孝莊太后為了讓大哥更好的輔佐順治帝,便做主把他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嫁給了順治帝,並且立為皇后以拉攏吳克善。博爾濟吉特氏皇后的一生並沒有得到順治帝一天的寵愛,雖然她貴為皇后,順治帝對她也只是疏遠,盛寵不衰的永遠是董鄂妃。
  • 姐妹一起嫁給順治帝,姐姐盛寵不衰,妹妹卻要為姐姐頂罪被逼殉葬!
    按理說姐妹_益_共侍一夫相_籍_互有個照應_古_,也是很不錯_賈_的,更何況董_刁_鄂妃那麼得_松_寵,其妹妹再_舒_怎麼說也應_簡_該能沾上她_黃_的光,也得寵才對。但事實上恰恰相反_司_,妹妹不僅沒_終_沾到姐姐什_鈄_麼光,反而被姐姐連累,不僅不得寵,反而被逼殉葬_燕_。
  • 24歲的順治帝,膝下卻有許多子嗣,原因是什麼?
    自古以來皇帝的後宮都有「佳麗三千」的說法,雖然有些人會認為這是這一種誇張的說辭,即使皇帝的後宮沒有三千人之多,但是後宮嬪妃的數量也是比較龐大的。而在歷史上那些貪圖美色的皇帝,其後宮妃嬪的數量只多不少。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人也不例外。
  • 順治帝的漢族妃子
    說起順治帝的妃子,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董鄂妃,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順治帝還有一位漢族妃子,她就是恪妃石氏。
  • 歷史上有幾位皇帝是真正愛自己的女人呢?甚者棄了江山,丟了命
    史書上但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女子的身影,比如夏朝的喜妹、周朝的褒姒、商朝的妲己、唐朝的楊貴妃、明朝的陳氏,都說因為帝王對這些女子過於痴情,這些皇帝對這些女子的寵愛不假,但要說愛情,也未免有點牽強。歷史上有幾位皇帝是真正愛自己的皇后妃子呢?請大家一起來看看。
  • 說說多式樣的順治通寶和不一樣的順治帝
    一:不一樣的順治帝今天在這裡給大家呈現一位與大家眼中不一樣的順治帝。以往評價順治皇帝往往是「不愛江山愛美人」,今天給大家說說歷史上不一樣的順治帝。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計前後諸書,讀了九年,曾經嘔血。」看來皇帝這個差使也不好幹,我輩當自強吧。不過由此可見,順治帝還是一位頑強奮進的好皇帝。待人和善的大暖男雖然貴為皇帝,但是順治帝始終都有包容心、待人和善。
  • 清朝第一例廢后之後的故事:順治帝的後三位皇后,包括摯愛董鄂妃
    清世祖順治帝一生先後有過四位皇后,分別是第一任廢后博爾濟吉特氏、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第三任孝獻皇后董鄂氏和第四任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第一任皇后是攝政王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強塞過來的,順治皇帝極其不喜,最終在兩年後成功廢后,這也是清朝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的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