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雲遊清明寒食發源地、介子推隱跡焚身處——山西綿山

2020-12-14 隨行旅記

山西行第二篇

山西介休的綿山,在王家大院到平遙古城的半路上,距離太原一個小時左右的路程,交通便利。預訂綿山腳下的酒店,有人在綿山路口接送,不管是乘車還是自駕都很方便。

綿山大門

低調的綿山,故事源遠流長

在距今兩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身為晉國貴族的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餘年,在缺少食物的時候,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奉給重耳。後來重耳還國為晉文公,介子推卻攜母親到綿山隱居,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放火燒山,最終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在了綿山之上。重耳得知後,悲憤交加,把介子推被焚的日子(冬至後一百五日)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不能燒火做飯。第二年寒食節翌日,晉文公上綿山悼念介子推,想起共患難時他曾經說過:「我不求任何封賞,希望主公日後能成為一位清明的國君」,就把這天定為了「清明節」。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幾千年來,人們在寒食節食寒食紀念介子推,清明寒食作為節日固定下來,成為人們緬懷、祭拜先祖的日子。

綿山有眾多的人文古蹟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介子推為道家先驅之一,他身體力行清靜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追求,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被尊奉為道家神靈。所以綿山的道家建築眾多,大大小小的道觀或聳立於峰巔,或鑲嵌於崖壁,修築於連綿的山腰間,蔚為壯觀。

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遠的《水經注》記載:「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北流經石桐寺。」

綿山水景,首推水濤溝。在長約八公裡的水濤溝內,古木參天、怪石林立,水流千迴百轉,形成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大小瀑布群,有的像銀河直墜,有的似水幕洞天,有的如珠玉疊翠……水光山色,意趣盎然。

水濤溝的盡頭,有環行木棧道,至水簾洞瀑布。此處激流飛蕩,狹窄的木棧道上,需步步小心,一方面是因為水多路滑,另一方面,眼見一個小夥子飛奔向前時,腳步過重,踩斷一塊木板,一腳陷了下去,好在身強力壯,只是少許擦傷,但也看出了安全隱患。

「水濁心清,山矮人高」,青山下,水流旁,古今文人感嘆風景、感慨人生,刻字留念。

除了自然風光,水濤溝還有一些人造的景觀,比如鳥巢,比如小動物,比如大點恐龍群……有些地方看起來有違和感,但是對於帶孩子瀏覽的人們來說,水濤溝沒有寺廟,道路相對平整,坡度也不大,有水可親近,有樹木可遮陽,有遊樂區可玩,實在是一個好地方。

走在水濤溝內,透過樹枝間隙向外仰望,就如同打開了一扇天窗。移步換景,遠山層巒,藍天白雲……瞬息萬變。

水濤溝旁的古藤谷也是一處以植物聞名的山谷,除了藤蔓纏繞,人少處還能看到小松鼠,相對於水濤溝,這裡稍顯清靜。

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劃分,綿山有五條旅遊線路:

李唐文化景觀一日遊:包括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巖3個遊覽區

道教文化景觀一日遊:包括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鬥泉、朱家凹5個遊覽區

佛教文化景觀一日遊:包括雲峰寺、正果寺2個遊覽區

介子文化景觀一日遊:包括棲賢谷、介公嶺(含介公墓、介公祠)、寒食博物館、寒食碑苑、萬壽苑、介子文化廣場等若干個遊覽區

自然景觀一日遊:水濤溝和古藤谷2個遊覽區

景區環保擺渡車在每個景點之間互通,因人而異,一天可遊覽一到兩個景點。

棲賢谷:峽谷路險。60歲以上老人和10歲

綿山四季皆可遊,春遊綿山,朝山拜會,夏遊綿山,避暑休閒,秋遊綿山,登高望遠,冬遊綿山,冰封雪霽……惟清明遊綿山最當時:看草榮花香生機重現,思介子推寒食志向清明。

Ending

用照片記錄看過的每一片風景,用心書寫走過每一處時的心境

感謝關注、點讚、收藏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寒食節的發源地,介子推的隱居之地,山西綿山好風光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人們都知道清明節,可你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嗎?寒食節的發源地是山西綿山,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裡,北距太原137公裡。綿山也稱綿上,因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子推攜母隱居於此被焚,而又稱介山。
  • 它是寒食節的發源地,曾發生割肉餵主的感人事跡,如今是道教名山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又是一年寒食節,今天,你吃寒食了嗎?在古代,寒食節也叫「禁菸節」,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若說起寒食節的來源,就不得不提一座山,山西綿山。
  • 介子推是在那座山燒死的嗎?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而得名地方是?
    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這裡有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 介子推的傳說
    介子推的傳說清明節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
  • 一年好景在清明,年年清明念故人
    在漢代劉安著的文中寫道,春分這天之後後加上十五天清明的風就會到來。古人把黃道附近的一圈平均分成十二份,太陽運行到哪就是哪個節氣,春分之後的十五天,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在這天清明的風就將要來到。《國語》上說,一年中一共有八風,唯獨清明風至這天定為三月節。
  • 清明時節話清明,來了解下節日來源習俗和與之相關的唯美詩詞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在今山西)。晉文公便派軍隊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肯定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哪知道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還是不見介子推出來。
  • 早清明、清明節掃墓最佳時間、祭祖由來,你都知道嗎?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 【傳統節日】清明:最好的感恩教育
    其實,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 介子推割肉啖君,晉文公縱火逼山:寒食節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有《葉劍英元帥論綿山》、《左傳·介子推不言祿》、屈原《九章》、宋廷魁《綿山賦》、唐太宗御製詩碑等,這些石刻是領略綿山厚重歷史文化的主要景觀。我們因為爬山起得早,因此領略了這裡雲海風光,真是讓人開闊了胸懷,所有的煩惱一掃而光。2、介子推攜母隱居,晉文公重耳放火燒山,腦洞大開逼其出山。
  • 介子推是山西介休人,不是嗎?是嗎?
    介子推的故事不用細說——割骨奉君、義不食祿乃至歸隱山中堅決不出來,晉文公堅決想讓他出來,放火燒山,不幸被燒死——大家都知道,而且,和屈原一樣,還給我們帶來三天假期以及面燕這種吃食。所以「五賢」如今名氣沒有介子推大,也是應該的。
  • 忠孝之源,山西綿山,它誕生了中華民族一個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饑寒交迫之時,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一塊肉割了下來,配以野菜給重耳做了一道「水煮肉」。重耳吃飽之後,才得知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便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盡了犬馬之勞。重耳最終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返回晉國做了國君。
  • 禁菸火、造餳大麥粥、吃麻油饊子:曾經的清明習俗,你還記得哪個
    寒食的時間在冬至以後的第105天或106天,於是,寒食也被叫作「一百五日」「百五」「百五節」「一百六」「百六」等。 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去(離開)冬節(就是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而隋朝杜公瞻的《荊楚歲時記注》則補充說:「(寒食)據歷(依據曆法),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 ——介子推
    在我們山西有一個地方叫介休,介休有個山叫綿山,相傳介子推曾經隱居此山,晉文公重耳想要邀請介子推出來做官,以報答「割股啖君」之恩,但介子推不願為官,重耳就命人放火燒山,想將他們逼出來,但是介子推直到燒死也沒出來。為紀念介子推,就將此地命名為介休。
  • 記住這個特殊的清明!
    節日活動:禁火、掃墓、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 節日飲食:祭祖金豬、鮮果茶點等 節日意義: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 起 源:山西綿山
  • 清明,是怎麼純粹由一個節氣變成祭拜先人節日的?
    儘管現在有資料說寒食節起源於新石器時期不同取火方式變更期間,需要吃寒食過渡一下,但我感覺很牽強。真正的寒食節與紀念介子推有關。這是歷史典籍都有記載的。還有一個地名就是山西的介休,傳說與介子推有關,但也有人考證這是因楚漢相爭時而得地名"界休",恰巧又是介子推老家和殉難的地方,後來把"界休"傳訛叫介休。
  • 【草堂詩餘】蒲公英:清明的詩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有何特殊性的存在?
    下面直接引用史記原文,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上面這段文字的龍指的是晉文公,而蛇指的是曾經割肉餵流亡期間的晉文公的老臣介子推,然而晉文公回國之後,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介子推作為老實人為人低調,最終被政務纏身的晉文公所忽略,在母親讓他去和晉文公說說時,介子推以「言,身之文也;身欲隱,安用文之?
  • 清明時節雨紛紛 自製防潮妙招
    本篇小提要清明節的來源習俗防潮妙招自製防潮神器祛溼飲食更關鍵清明節的來源____談到清明節,大家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飢餓難耐,跟隨他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腿上的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封賞了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有人建議放火燒山,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
  • 陝北人清明吃麵饃有講究,不加熱,不刀切,男女老少各有各的吃法
    文/郭峰(書房記專欄作家)清明節大家都熟悉,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過去,寒食比清明更重要,現在好像清明更隆重一些,甚至有兩節合二為一的趨勢。今天說的這個「子推(音崔)」,就隱藏著千年故事。「子推」,是一種動物形狀的饃,像棕子紀念屈原一樣,「子推」紀念的是2600年前的介子推(音「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