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以前,人們把珍貴的古物稱為「骨董」,所謂「骨」,取的是個肉腐而骨存的意思,時代變遷,如今我們稱其為古董,在我們的觀念中,古董就是值錢,尤其是陶瓷這類,易碎,難以保存,稀為貴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古」字的範圍可廣了,稍近的明清到久遠的商周,都叫古代,那對陶瓷來說是不是越古老越值錢呢?
每件事物都有其從無到有,去粗求精的過程。陶瓷最初的產生完全是出於實用性的目的,藝術性自然就不會那麼被照顧到,那麼這些原始的、實用性極強的,缺乏藝術內涵的古瓷有價值嗎?當然有,它是古文明發展中遺留的結晶,對我們研究歷史、文化能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價值太大了,堪稱國寶也不為過。可是值錢麼?
不妨先看目前拍賣行成交額居前的幾件器物:
2014年5月,《大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億港元成交。
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以2.3億人民幣成交。
2010年10月,《清乾隆粉彩「萬壽連延」葫蘆瓶》以2.5266億港元成交。
2006年11月,《清乾隆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以1.51億港元成交。
讓人感到驚奇的是2011年3月,《民國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鳥暗刻松石綠釉如意雙耳尊》以1.18億元成交。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得出來,這些高價瓷器並沒有非常古老,時間並不是唯一標準,應該要綜合歷史文化、工藝、藝術鑑賞性、稀缺性等各方面因素。現如今有不少精工巧匠、藝術名家的作品,往往比一些古董還值錢。所以「陶瓷越老越值錢」是一句容易讓人陷入誤區的話。
(原始瓷尊 商)
(原始瓷壺 西周)
(龍梁瓷壺 戰國楚)
(青瓷四系罐 漢)
(青瓷羊形燭臺 三國 吳)
(白瓷雙耳扁瓶 隋)
(青瓷葫蘆尊 唐)
(蓮瓣紋青瓷缽 五代十國 十國 吳越)
(耀州窯印菊花碗模 北宋)
(青花蕉葉紋瓷觚 元)
(素三彩菊花耳瓶 明)
(粉彩描金雲龍紋瓷管筆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