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京東、淘寶等購物網站的《聖經》被下架的消息,頓時在各基督徒微信群、朋友圈炸開了鍋。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迷茫甚至是憤怒。有些偏激的海外微信平臺也趁此煽風點火,開始編造中國禁售聖經、聖經要被篡改等謠言,有的甚至將網絡平臺《聖經》下架,蓄意解讀成禁止《聖經》以及所有基督教書籍流通的假消息,枉顧各大教堂書店都在銷售《聖經》,各大網上書城都在賣基督宗教書籍的事實。這些流傳的假消息,加劇了國內教會的恐慌,嚴重攪亂了弟兄姐妹正常的信仰生活。
篡改聖經的謠言在微信群裡傳播
修改聖經的謠言引起的恐慌
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事,這樣容易陷入一葉障目的局限中。從整治網上商城的大環境中,就能看清這件事的背景。前幾天京東被五部門約談的事,引起了全國媒體和網友的關注。大家普遍認為,京東長期存在銷售非公開出版物甚至禁書的情況,是這起事件的根本原因。而京東在事後的回應也證實了外界的判斷。但有一點,除了基督徒之外,外界並沒有把這件事跟「宗教逼迫」聯繫起來,認為只是一次整頓非法出版物的行動而已。
北京網信的報導
網上引起網友的猜測
隨著京東全面整頓及清理在線銷售的違法違規的印刷品,目前我們看到在京東購物網站上,搜索「聖經」關鍵詞,任何與「聖經」有關的商品及書籍均被下架,京東採取的是直接屏蔽關鍵詞的作法,但這樣將一些合法出版的聖經譯本等有關「聖經」關鍵詞的書籍也被下架,但「基督教」關鍵詞有關的合法出版的書籍均在銷售。另外,其他幾大購物網站及移動端平臺,除了聖經被下架外,部分合法出版的基督教書籍也受到了牽連被下架,但大部分公開出版的基督教書籍仍在網絡書城銷售,無論是釋經、歷史、神學、倫理、傳記等等都可買到。總之,可見這次整治行動針對的是那些內部出版物,非法出版物、禁書等等。因此認為禁止《聖經》和基督教書籍的銷售、流通是毫無依據的。
京東屏蔽了與「聖經」關鍵詞有關的所有商品包括書籍
關鍵詞「基督教」相關書籍均在銷售
其實有個問題長期被人們忽視,即《聖經》在中國大陸的出版與發行,並非是通過社會的出版機構,而是在教會裡內部發行的(可詳見福音時報中《為什麼國內不能公開銷售聖經》一文),因此屬於沒有刊號的內部資料。按照出版發行條例,是不能夠在社會平臺公開出售的,而這次正好遇到網絡書城的整治行動,因而被迫下架了。因此,並非有人謠傳的只能賣其他宗教典籍(古蘭經、佛經都是社會出版社出版),這次單單針對《聖經》,認為這是對基督宗教的逼迫。
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有些社會出版機構出版的《聖經》仍然得以公開銷售,比如賀清泰翻譯的《古新聖經殘稿》(中華書局),馮象翻譯的《聖經》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雖然這些《聖經》與大多數基督徒使用的和合本、思高本等有所差異,但這些在很多聖經學者看來,仍是有價值的《聖經》漢譯本。可以視為《聖經》公開流通的一種方式。
我們需要看到,儘管目前《聖經》只是在教會內部銷售、流通,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愛德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聖經》出版機構。截止到目前,中國已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印刷超過100個語種、1.7億多冊《聖經》,其中為中國教會印刷約8000萬冊,包括漢語和11種少數民族文字以及盲文版,極大滿足了國內外基督徒的需要,做了美好見證。這是上帝給中國教會的特別恩典,我們不可因暫時還未公開發行或被迫從網上下架而感到沮喪。也更無需擔心以後買不到聖經或買不到某一版本的聖經。
愛德印刷廠正在印刷聖經(圖:餛飩的博客)
截止到2018年3月30日,愛德已累計印刷聖經173841744冊,目前每天印刷的聖經數量在幾萬冊。
我們也需要注意,某些網絡平臺極力渲染此事,甚至出現了一些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的謠言。對此,不要偏聽偏信,而要有一雙分辨的慧眼。搜索下各大網絡書城,不難發現很多公開出版的優秀基督宗教書籍還在銷售,並未出現謠言所說的全部下架。至於重新翻譯修改《聖經》之事,大家也需要追問下信息來源,看看是否靠譜?而不是一看到就盲目相信,瘋狂轉發。就像以前有人造謠愛德印刷的《聖經》沒有《但以理書》和《啟示錄》一樣,今日的謠傳篡改《聖經》之事大體如此,因此不要被這些謠言迷惑。
基督教全國兩會在上個月發布的《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中提到了重譯聖經一事,但即使重譯也是另外一個中文聖經譯版,怎麼可能會去篡改。從最初傳教士來華到現今,隨時時代的發展,聖經中譯本有近30種,但保守偏激的一些人一向認為只有和合本聖經才是聖經。(推薦大家看福音時報去年發布的《基督徒是否只能用和合本聖經?》一文,以及《近30種《聖經》漢譯本擇要簡介》一文)
一位牧師在朋友圈發文痛斥造謠
對於有些人指出,基督教中國化是一場陰謀,旨在用傳統文化歪曲基督信仰的說法,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在剛剛舉行的《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發布會上,原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陳宗榮談到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他指出,「不是要改變宗教的基本教義,是不可能和宗教的教義相衝突的,因為它不會觸動宗教核心的教義、核心的禮儀、核心的制度,是在保持這些核心不變的前提下。」
要明確的是,基督教中國化並不是這兩年才有的觀念,而是從利瑪竇那個時代起,很多外來傳教士(艾儒略、傅聖澤、理雅各、艾約瑟、李提摩太、蘇慧廉甚至戴德生等等)以及中國牧者、學者(徐光啟、劉廷芳、趙紫宸、王治心、于斌等等)一直在做的事工。他們的目的在於通過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的對話,找出一條適應中國教會發展的路線與神學思想,從而促進福音的傳播。今日教內外牧者、學者提出基督教中國化的事工,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與中國教會發展一脈相承的。我們了解、學習傳統文化是有利於消除外人對福音的誤解的。至於神學教義,從事基督教中國化事工的牧者、學者大多認為,是在保持基督信仰基本教義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所謂修改福音,是一種誤讀與偏見。
戴德生的傳教方式是基督教中國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我們還當看到,《聖經》內部發行客觀上降低了流通成本,使一本厚重的書籍能夠以較為便宜的價格銷售,讓絕大多數的弟兄姐妹都負擔得起,既能作為個人靈修、查經之用,也是送給慕道友的好禮物。而在社會上,確實有些教內外的人在倒賣愛德印刷的《聖經》或者兜售盜版的海外《聖經》譯本。他們往往以高於書本價的價格賣給非信徒,甚至信徒。筆者有位研究生朋友就曾在書攤買過50元一本的《聖經》(原價15元),而我也在某佛教徒開設的舊書店裡,看到相同版本賣到了80元。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網店《聖經》下架,未必是壞事,一方面阻止了倒賣《聖經》行為和盜版《聖經》的流行,給弟兄姐妹和非信徒提供物美價廉,質量上乘的《聖經》。另一方面,很多人習慣了在網上買《聖經》,而不去教堂了。但現在只有教堂書店發售,這能讓更多慕道友走進教堂,了解信仰。
當然這件事對我們還有個重要提醒。由於《聖經》被迫下架,讓很多信徒產生了《聖經》被禁的危機感,擔心今後無法讀經了。這雖然是杞人憂天之舉,但不可否認,這會讓不少人反思自己日常讀經的態度,是否很多人家裡好幾本甚至十幾本《聖經》,但卻成為一種擺設,從未去認真閱讀,或者每日翻看呢?難道需要靠著害怕失去才意識到讀經的重要性嗎?但願因著這件事能讓更多人養成讀經的習慣。
註:本文為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廈門一名基督徒。文中觀點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福音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評論交流!
這兩天,京東、淘寶等購物網站的《聖經》被下架的消息,頓時在各基督徒微信群、朋友圈炸開了鍋。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迷茫甚至是憤怒。有些偏激的海外微信平臺也趁此煽風點火,開始編造中國禁售聖經、聖經要被篡改等謠言,有的甚至將網絡平臺《聖經》下架,蓄意解讀成禁止《聖經》以及所有基督教書籍流通的假消息,枉顧各大教堂書店都在銷售《聖經》,各大網上書城都在賣基督宗教書籍的事實。這些流傳的假消息,加劇了國內教會的恐慌,嚴重攪亂了弟兄姐妹正常的信仰生活。
篡改聖經的謠言在微信群裡傳播
修改聖經的謠言引起的恐慌
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事,這樣容易陷入一葉障目的局限中。從整治網上商城的大環境中,就能看清這件事的背景。前幾天京東被五部門約談的事,引起了全國媒體和網友的關注。大家普遍認為,京東長期存在銷售非公開出版物甚至禁書的情況,是這起事件的根本原因。而京東在事後的回應也證實了外界的判斷。但有一點,除了基督徒之外,外界並沒有把這件事跟「宗教逼迫」聯繫起來,認為只是一次整頓非法出版物的行動而已。
北京網信的報導
網上引起網友的猜測
隨著京東全面整頓及清理在線銷售的違法違規的印刷品,目前我們看到在京東購物網站上,搜索「聖經」關鍵詞,任何與「聖經」有關的商品及書籍均被下架,京東採取的是直接屏蔽關鍵詞的作法,但這樣將一些合法出版的聖經譯本等有關「聖經」關鍵詞的書籍也被下架,但「基督教」關鍵詞有關的合法出版的書籍均在銷售。另外,其他幾大購物網站及移動端平臺,除了聖經被下架外,部分合法出版的基督教書籍也受到了牽連被下架,但大部分公開出版的基督教書籍仍在網絡書城銷售,無論是釋經、歷史、神學、倫理、傳記等等都可買到。總之,可見這次整治行動針對的是那些內部出版物,非法出版物、禁書等等。因此認為禁止《聖經》和基督教書籍的銷售、流通是毫無依據的。
京東屏蔽了與「聖經」關鍵詞有關的所有商品包括書籍
關鍵詞「基督教」相關書籍均在銷售
其實有個問題長期被人們忽視,即《聖經》在中國大陸的出版與發行,並非是通過社會的出版機構,而是在教會裡內部發行的(可詳見福音時報中《為什麼國內不能公開銷售聖經》一文),因此屬於沒有刊號的內部資料。按照出版發行條例,是不能夠在社會平臺公開出售的,而這次正好遇到網絡書城的整治行動,因而被迫下架了。因此,並非有人謠傳的只能賣其他宗教典籍(古蘭經、佛經都是社會出版社出版),這次單單針對《聖經》,認為這是對基督宗教的逼迫。
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有些社會出版機構出版的《聖經》仍然得以公開銷售,比如賀清泰翻譯的《古新聖經殘稿》(中華書局),馮象翻譯的《聖經》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雖然這些《聖經》與大多數基督徒使用的和合本、思高本等有所差異,但這些在很多聖經學者看來,仍是有價值的《聖經》漢譯本。可以視為《聖經》公開流通的一種方式。
我們需要看到,儘管目前《聖經》只是在教會內部銷售、流通,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愛德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聖經》出版機構。截止到目前,中國已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印刷超過100個語種、1.7億多冊《聖經》,其中為中國教會印刷約8000萬冊,包括漢語和11種少數民族文字以及盲文版,極大滿足了國內外基督徒的需要,做了美好見證。這是上帝給中國教會的特別恩典,我們不可因暫時還未公開發行或被迫從網上下架而感到沮喪。也更無需擔心以後買不到聖經或買不到某一版本的聖經。
愛德印刷廠正在印刷聖經(圖:餛飩的博客)
截止到2018年3月30日,愛德已累計印刷聖經173841744冊,目前每天印刷的聖經數量在幾萬冊。
我們也需要注意,某些網絡平臺極力渲染此事,甚至出現了一些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的謠言。對此,不要偏聽偏信,而要有一雙分辨的慧眼。搜索下各大網絡書城,不難發現很多公開出版的優秀基督宗教書籍還在銷售,並未出現謠言所說的全部下架。至於重新翻譯修改《聖經》之事,大家也需要追問下信息來源,看看是否靠譜?而不是一看到就盲目相信,瘋狂轉發。就像以前有人造謠愛德印刷的《聖經》沒有《但以理書》和《啟示錄》一樣,今日的謠傳篡改《聖經》之事大體如此,因此不要被這些謠言迷惑。
基督教全國兩會在上個月發布的《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中提到了重譯聖經一事,但即使重譯也是另外一個中文聖經譯版,怎麼可能會去篡改。從最初傳教士來華到現今,隨時時代的發展,聖經中譯本有近30種,但保守偏激的一些人一向認為只有和合本聖經才是聖經。(推薦大家看福音時報去年發布的《基督徒是否只能用和合本聖經?》一文,以及《近30種《聖經》漢譯本擇要簡介》一文)
一位牧師在朋友圈發文痛斥造謠
對於有些人指出,基督教中國化是一場陰謀,旨在用傳統文化歪曲基督信仰的說法,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在剛剛舉行的《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發布會上,原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陳宗榮談到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他指出,「不是要改變宗教的基本教義,是不可能和宗教的教義相衝突的,因為它不會觸動宗教核心的教義、核心的禮儀、核心的制度,是在保持這些核心不變的前提下。」
要明確的是,基督教中國化並不是這兩年才有的觀念,而是從利瑪竇那個時代起,很多外來傳教士(艾儒略、傅聖澤、理雅各、艾約瑟、李提摩太、蘇慧廉甚至戴德生等等)以及中國牧者、學者(徐光啟、劉廷芳、趙紫宸、王治心、于斌等等)一直在做的事工。他們的目的在於通過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的對話,找出一條適應中國教會發展的路線與神學思想,從而促進福音的傳播。今日教內外牧者、學者提出基督教中國化的事工,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與中國教會發展一脈相承的。我們了解、學習傳統文化是有利於消除外人對福音的誤解的。至於神學教義,從事基督教中國化事工的牧者、學者大多認為,是在保持基督信仰基本教義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所謂修改福音,是一種誤讀與偏見。
戴德生的傳教方式是基督教中國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我們還當看到,《聖經》內部發行客觀上降低了流通成本,使一本厚重的書籍能夠以較為便宜的價格銷售,讓絕大多數的弟兄姐妹都負擔得起,既能作為個人靈修、查經之用,也是送給慕道友的好禮物。而在社會上,確實有些教內外的人在倒賣愛德印刷的《聖經》或者兜售盜版的海外《聖經》譯本。他們往往以高於書本價的價格賣給非信徒,甚至信徒。筆者有位研究生朋友就曾在書攤買過50元一本的《聖經》(原價15元),而我也在某佛教徒開設的舊書店裡,看到相同版本賣到了80元。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網店《聖經》下架,未必是壞事,一方面阻止了倒賣《聖經》行為和盜版《聖經》的流行,給弟兄姐妹和非信徒提供物美價廉,質量上乘的《聖經》。另一方面,很多人習慣了在網上買《聖經》,而不去教堂了。但現在只有教堂書店發售,這能讓更多慕道友走進教堂,了解信仰。
當然這件事對我們還有個重要提醒。由於《聖經》被迫下架,讓很多信徒產生了《聖經》被禁的危機感,擔心今後無法讀經了。這雖然是杞人憂天之舉,但不可否認,這會讓不少人反思自己日常讀經的態度,是否很多人家裡好幾本甚至十幾本《聖經》,但卻成為一種擺設,從未去認真閱讀,或者每日翻看呢?難道需要靠著害怕失去才意識到讀經的重要性嗎?但願因著這件事能讓更多人養成讀經的習慣。
註:本文為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廈門一名基督徒。文中觀點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福音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