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醒來後,首先用體溫計測量下自己的體溫,看溫度的變法,預測是否已排卵。這個方法叫做基礎體溫測量法。基礎體溫測量法,輔助日曆法計算女性安全期將更加精確有效,而且還可提示女性子宮健康狀況。
基礎體溫是指健康人清晨醒後的體溫,一般是一天最低的體溫。正常育齡的女性,排卵後體溫立即升高,大約0.3℃—0.5℃,並持續到下個月經周期開始。通過女性這一規律找到其月經周期和排卵期(體溫升高的前3-4天,後5-7天為排卵期)從而計算女性的安全期。
這個安全期的計算方法的原理是什麼呢?那是因為卵巢的激素分泌是有周期性變化的,其中孕激素對人體體溫是有影響的。
排卵前成熟的卵泡細胞分泌的雌激素高峰對下丘腦-垂體-促性腺激素(LH和FSH)軸有正反饋作用,促使性腺激素出現峰值(峰值相當於山的頂峰,可以理解為數學概念裡的最大值),在LH峰作用下,排卵前卵泡黃素化,產生少量孕激素,排卵後卵泡顆粒細胞和卵泡內膜細胞在黃體生成素的作用下黃素化,分別形成顆粒黃體細胞和卵泡黃體細胞,從而形成黃體,黃體主要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其中孕激素的生理作用中有一個就是對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有興奮作用,可以促使基礎體溫在排卵後升高0.3-0.5℃。
臨床上婦科醫生也常通過測量和繪製患者的基礎體溫線圖作為檢查卵巢排卵功能以及判斷排卵日期的方法之一。
所以,女同胞們可以養成晨起(早上5點到9點之間,女性清晨起來後測量,一般不受夜間如廁影響)測量基礎體溫的習慣,能夠更加細緻的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喲。
然後我來重點介紹一下「基礎體溫」。
正常育齡婦女的基礎體溫與月經周期一樣,呈周期性變化,這種體溫變化與排卵有關。
上篇也有講到,女性月經周期以月經來潮第一天為周期的開始,周期的長短因人而異,21-35天不等,平均約為28天,其中又以排卵日為分隔,分為排卵前的卵泡期,與排卵後的黃體期。排卵後次日,因卵巢形成黃體,分泌孕激素會使體溫上升攝氏0.6度左右,而使體溫呈現高低兩相變化。黃體在排卵7~8日發育達最高峰,若不受孕,在排卵9~10日後,黃體可在雌激素和前列腺素等因素的促使下退化,體溫下降,回到基本線,月經來潮。
即,在不受孕的情況下,健康育齡婦女的黃體壽命是14天,也就是說黃體分泌孕激素14天左右,所以高溫期約持續12-16天(平均14天)。
若受孕,黃體在胚胎分泌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下轉變為妊娠黃體,繼續分泌孕激素,故接下來的體溫將持續高溫。
若卵巢功能不良,沒有排卵也沒有黃體形成,體溫將持續低溫。
所以基礎體溫是一個好東西,它可以反映很多東西。比如可以判斷是否排卵;可以判斷孕早期和診斷早孕;可以觀察黃體功能,側面反映各種激素水平,提示其他病變。
那麼如何根據基礎體溫測量曲線圖來評價被測者的身體情況呢?我來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的基礎體溫測量曲線圖:
1.典型的雙向型體溫:在排卵後,黃體分泌孕激素,體溫迅速上升0.3-0.5度,並持續至下次月經來潮前才下降。
這是一類健康的有良好排卵的基礎體溫曲線圖。一般月經周期28天,從月經開始,基礎體溫持續低溫14天;到14日開始排卵,排卵後又持續高溫14天,一個周期內基礎體溫曲線呈現標準的高低溫兩相變化。
2.提示黃體功能異常的雙相體溫:
(1)黃體素濃度不足的基礎體溫曲線圖
上圖是黃體素濃度不夠導致排卵期體溫上升緩慢的基礎體溫曲線圖:14號排卵之後,15號開始體溫緩慢上升。這種情形代表著體內分泌的黃體素濃度不夠快,因而導致體溫上升緩慢。通常也代表著排卵狀況不良,受孕機率下降。
(2)黃體素功能不良的基礎體溫曲線圖
上圖為黃體功能不良導致體溫緩慢下降的基礎體溫曲線圖,一般而言,當沒有受孕的狀態下,黃體素的濃度會因子宮內膜即將脫落而急速下降。如果體溫下降速度緩慢,表示說黃體功能不良,也不利於懷孕。
3.單相型體溫無排卵的月經周期,缺乏孕激素,體溫雖有波動,但無持續性的升溫。
上圖是沒有排卵的基礎體溫,持續低溫,沒有高溫期,不能描繪雙相型的體溫曲線圖。查看基礎體溫的變化,就可了解有無正常排卵。如果測量基礎體溫的曲線圖如上圖,應儘早去醫院就診,查明沒有排卵的原因。
4.已經懷孕基礎體溫曲線圖持續高溫,一般來說高溫持續超過16天就是懷孕的徵兆。
上圖是已經懷孕的基礎體溫圖:高溫期持續20天以上,而且無其他異常,又沒來月經,甚至出現早期的妊娠反應,一般可以認定是懷孕的表現。
5.疑似早期流產的基礎體溫曲線圖,持續高溫一段時間之後降溫。
上圖高溫從15號起到次月4號持續了20天,但之後未能延續保持高溫,基礎體溫開始降低。一般是早期流產的,懷孕後如發現有這樣的基礎體溫曲線圖,應及早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搜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