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懲戒傳遞壞消息的人會有什麼後果?

2021-01-11 網易

  據野史記載,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風俗,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餵老虎。


  於是將帥出徵在外,凡麾下將士有功,就派他們給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們得到提升;有罪,則派去送壞消息,順便給國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花剌子模是否真有這種風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所具有的說明意義,對它可以舉一反三。

  敏銳的讀者馬上就能發現,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種近似天真的品行,以為獎勵帶來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勵好消息的到來,處死帶來壞消息的人,就能根絕壞消息。

  另外,假設我們生活在花剌子模,是一名敬業的信使,倘若有一天到了老虎籠子裡,就可以反省到自己的不幸是因為傳輸了壞消息。

  最後,你會想到,我講出這樣一個古怪故事,必定別有用心。對於這最後一點,必須首先承認。


今天修復的花剌子模地區16世紀希瓦汗國王宮樣式(來源:wikimedia.org) 今天修復的花剌子模地區16世紀希瓦汗國王宮樣式(來源:wikimedia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者的形象和花剌子模信使有相像處,但這不是說他有被吃掉的危險。

  首先,他針對研究對象,得出有關的結論,這時還不像信使;然後,把所得的結論報告給公眾,包括當權者;這時他就像個信使。

  最後,他從別人的反應中體會到自己的結論是否受歡迎;這時候他就像個花剌子模的信使。中國的近現代學者裡,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文學者。

  比方說,現在大家發現了中華文化是最好的文化,世界的前途依賴東方文明。不過也有「壞消息信使」,此人叫作馬寅初。五十年代初,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論。當時以為,只要把馬老臭批一頓,就可以根絕中國的人口問題,後來才發現,問題不是這麼簡單。


  馬寅初基於1955年在浙江、上海等地進行的人口調查,認為人口過多會阻礙工業化進程,提出應當宣傳節育、晚婚,後遭到批判(來源:douban.com)

  假如學者能知道自己報告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這問題也就簡單了。這方面有一個例子是我親身所歷。

  我和李銀河從一九八九年開始一項社會學研究,首次發現了中國存在著廣泛的同性戀人群,並且有同性戀文化。

  當時以為這個發現很有意義,就把它報導出來,結果不但自己倒了黴,還帶累得一家社會學專業刊物受到本市有關部門的警告。

  這還不算,還驚動了該刊一位顧問,連夜表示要不當顧問。此時我們才體會到這個發現是不受歡迎的,讀者可以體會到我們此時是多麼的慚愧和內疚。

  假設禁止我們出書,封閉有關社會學雜誌,就可以使中國不再出現同性戀問題,這些措施就有道理。但同性戀傾向是遺傳的,封刊物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這些措施一點道理都沒有。

  值得慶幸的是,北京動物園的老虎當時不缺肉吃。由此得出花剌子模信使問題第一個結論是:對於學者來說,研究的結論會不會累及自身,是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這主要取決於在學者周圍有沒有花剌子模君王類的人。

  假設可以對花剌子模君王講道理,就可以說,首先有了不幸的事實,然後才有不幸的信息,信使是信息的中介,尤其的無辜。假如要反對不幸,應該直接反對不幸的事實,此後才能減少不幸的信息。

  但是這個道理有一定的複雜性,不是君王所能理解。再說,假如能和他講理,他就不是君王。君王總是對的,臣民總是不對。君王的品性不可更改,臣民就得適應這種現實。

  假如花剌子模的信使裡有些狡猾之徒,遞送壞消息時就會隱瞞不報,甚至濫加篡改。魯迅先生有篇雜文,談到聰明人和傻子的不同遭遇,討論的就是此類現象。

  據我所知,學者沒有狡猾到這種程度,他們只是仔細提防著自己,不要得出不受歡迎的結論來。由於日夜提防,就進入了一種迷迷糊糊的心態,乃是深度壓抑所致。

  與此同時,人人都渴望得到受歡迎的結論,因此連做人都不夠自然。

  現在人們所說的人文科學的危機,我以為主要起因於此。還有一個原因在經濟方面——掙錢太少。假定可以痛快淋漓的做學問,再掙很多的錢,那就什麼危機都沒有了。


  李銀河、王小波著:《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我個人認為,獲得受歡迎的信息有三種方法:其一,從真實中索取、篩選;其二,對現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憑空捏造。

  第一種最困難,第三種最為便利。在這方面,學者有巨大的不利之處,那就是憑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

  假定有君王專心要聽好消息,與其養學者,不如養一幫無恥小人。在中國歷史上,儒士的死敵就是宦官。

  假如學者下海去改造、捏造信息,對於學術來說,是一種自殺之道。因此學者往往在求真實和受歡迎之中,苦苦求索一條兩全之路,文史學者尤其如此。

  我上大學時,老師教誨我們說,搞現代史要牢記兩個原則,一是治史的原則,二是DX的原則。這就是說,讓歷史事實按DX的原則來發生。

  憑良心說,這節課我沒聽懂。在文史方面,我搞不清的東西還很多。不過我也能體會到學者的苦心。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位學者都力求證明自己的學說有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孟子當年鼓吹自己的學說,提出了「仁者無敵」之說,有了軍事效益,和林彪的「精神原子彈」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術必須有效益,這就構成了另一種花剌子模。

  學術可以有實在的效益,不過來得極慢,起碼沒有嘴頭上編出來的效益快;何況對於君主來說,「效益」就是一些消息而已。最好的效益就是馬上能聽見的好消息。

  因為這個原因,學者們承受著一種壓力,要和騙子競賽語驚四座。看著別人的臉色做學問,你要什麼我做什麼。必須說明的是,學者並沒有完全變狡猾,這一點我還有把握。


  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有人向吳王夫差報告戰敗的消息,夫差大怒,「斬七人於幕下」(來源:《東周列國志》[繡像珍藏本],嶽麓書社,2016年)

  假如把世界上所有的學者對本學科用途的說明做一比較,就可發現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說:科學可以解決問題,但就如中藥鋪裡的藥材可以給人治病一樣,首先要知識完備,然後才能按方抓藥,治人的病。

  照這種觀點,我們現在所治之學,只是完備藥店的藥材,對它能治什麼病不做保證。

  另一種說道,本人所治之學對於現在人類所遇到的問題馬上就有答案,這就如賣大力丸的,這種丸藥百病通治,吃下去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中國的學者素來有賣大力丸的傳統,喜歡作妙語以動天聽。這就造成了一種氣氛,除了大力丸式的學問,旁的都不是學問。在這種壓力之下,我們有時也想做幾句驚人之語,但又痛感缺少想像力。 我記得馮友蘭先生曾提出要修改自己的《中國哲學史》以便迎合時尚,這是狡猾的例子——羅素曾寫了一本《西方哲學史》,從未提出為別人做修改,所以馮先生比羅素狡猾——但是再滑也滑不過佞人。

  從學問的角度來看,馮先生已做了最大的犧牲,但也沒被人看在眼裡。佞人不做學問,你要什麼我編什麼,比之學人利索了很多——不說是天壤之別,起碼也有五十步與百步之分。

  二三十年前,一場紅海洋把文史哲經通通淹沒。要和林彪比滑頭,大夥都比不過,人文學科的危機實際上在那時就已發生了。 羅素修西方哲學史,指出很多偉大的學者都有狡猾的一面(比如說,萊布尼茲),我仔細回味了一下,也發現一些事例,比如牛頓提出了三大定理之後,為什麼要說上帝是萬物運動的第一推動力?顯然也是朝上帝買個好。萬一他真的存在,死後見了面也好說話。

  按這種標準我國的聖賢滑頭的事例更多,處處在拍君王的馬屁,仔細搜集可寫本《中國狡猾史》。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都帶點花剌子模氣質。我國的文化傳統裡有「文死諫」之說,這就是說,中國常常就是花剌子模,這種傳統就是號召大家作敬業的信使,拿著屁股和腦殼往君王的板子刀子上撞。

  很顯然,只要不是悲觀厭世,誰也不喜歡犧牲自己的腦袋和屁股。所以這種號召也是出於滑頭分子之口,變著方說君王有理,這樣號召只會起反作用。

  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只從誠實的一面理解是不夠的,還要從狡猾的一面來理解。扯到這裡,就該得出第二個結論:花剌子模的信使早晚要變得滑頭起來,這是因為人對自己的處境有適應能力。以我和李銀河為例,現在就再不研究同性戀問題了。


  王小波和李銀河在一起(來源:dajia.qq.com)

  實際上,不但是學者,所有的文化人都是信使,因為他們產出信息,而且都不承認這些信息是自己隨口編造的,以此和佞人有所區別。

  大家都說這些信息另有所本,有人說是學術,有人說是藝術,還有人說自己傳播的是新聞。

  總之,面對公眾和領導時,大家都是信使,而且都要耍點滑頭:揀好聽的說或許不至於,起碼都在提防著自己不要講出難聽的來——假如混得不好,就該檢討一下自己的嘴是不是不夠甜。

  有關信使,我們就講這麼多。至於君主,我以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粗暴型的君主,聽到不順耳的消息就拿信使餵老虎;另一種是溫柔型,到處做信使們的思想工作,使之自覺自愿地只報來受歡迎的消息。

  這樣他所管理的文化園地裡,就全是使人喜聞樂見的東西了。這後一種君主至今是我們懷念的對象,憑良心說,我覺得這種懷念有點肉麻,不過我也承認,忍受思想工作,即便是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也比餵老虎好過得多。 在得出第三個結論之前,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有句老話叫作「久居鮑魚之肆不聞其臭」,這就是說,人不知自己是不是身在花剌子模;因此搞不清自己是不是有點滑頭,更搞不清自己以為是學術、藝術的那些東西到底是真是假。

  不過,我知道假如一個人發現自己進了老虎籠子,那麼就可以斷言,他是個真正的信使。這就是第三個結論。

  餘生也晚,趕不上用這句話去安慰馬寅初先生,也趕不上去安慰火刑架上的布魯諾,不過這話留著總有它的用處。


  1600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因為宣揚「日心說」而被羅馬的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來源:dajia.qq.com)

  現在我要得出最後一個結論,那就是說,假設有真的學術和藝術存在的話,在人變得滑頭時它會離人世遠去,等到過了那一陣子,人們又可以把它召喚回來——此種事件叫做「文藝復興」。

  我們現在就有召喚的衝動,但我很想打聽一下召喚什麼。

  如果是召喚古希臘,我就贊成、如果是召喚花剌子模,我就反對。

  我相信馬寅初這樣的人喜歡古希臘,假如他是個希臘公民,就會在城邦裡走動,到處告訴大家:現在人口太多,希望朋友們節制一下。

  要是滑頭分子,就喜歡花剌子模,在那裡他營造出了好消息,更容易找到買主。

  恕我說得難聽,現在的人文知識分子在誠懇方面沒幾個能和馬老相比。所以他們召喚的東西是什麼,我連打聽都不敢打聽。

  說明:本文原載《讀書》1995年3期,轉載自公眾號「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和東亞評論(ID:ribenpinglun)。

相關焦點

  • 王小波逝世紀念 | 21年,又一個「黃金時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這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下的經典段落,直到如今依然被許多文藝青年倒背如流。
  • 王小波:我很壞,只有愛你這點好
    1在王小波最火的時候,很多人爭論過一個問題,到底他是雜文寫得好,還是小說寫得好。我有幾個朋友,甚至因為這個問題鬧到要絕交的地步。「醜臉」、「怪癖」、「小脾氣」都是缺點,經王小波這麼一寫,卻顯得這麼可愛而深情,怪不得一開始接受不了王小波顏值的李銀河會被他打動。2然而,我們得明白的是,雖然情書很動人,才華很驚人,可是李銀河和王小波在一起,並不只是因為這些。
  • 王小波: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的動物
    王小波: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的動物我們每一個人都害怕被別人欺騙,因此到處設防,卻又防不勝防。我們最討厭的也是別人欺騙了自己,而不是被別人打敗。但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即王小波所說的「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的動物」。
  • 壞消息、提建議、有意見……怎樣溝通才能不讓人討厭呢?
    但是如果你要一直發布壞消息呢? 一些人的職責就是要經常給管理層傳遞壞消息。在過去20年裡,我一直是公司高管,我觀察到了大多數人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傳播壞消息會被排擠在一邊或者遭受懲罰。一個案例:我的老闆,一家市值900億美元公司的總裁,上任管理層新合規經理沒幾天,就問我是否能夠開掉我們的內控審計——「那個人在我們團隊開會的時候只是坐著而已」。
  • 王小波,一個過於正常的人
    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候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王小波《黃金時代》。自他逝世,又二十一年過去了。
  • 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動聽的情話,說給最愛的人聽
    愛一個人,就是如此的簡單,希望她每一天都過得幸福快樂,或許他對她的愛情就是如此的簡單,只希望能夠每天都陪在她的身邊,說早晚,祝晚安。生活不管是憂鬱,還是自在的快樂,只要有李銀河陪在身邊,王小波就能從那些漫長的痛苦裡尋找出快樂。
  • 王小波的情話到底有多高級,單身狗慎入,不懂撩的人可以默默背誦
    即使第一次見面王小波就愛上李銀河,然而李銀河覺得他長得太醜了,還是一個初中畢業的,在當時一個全是大爺大媽的工廠上班,也沒發表過任何作品,當時擔任的李銀河卻已經小有名氣了,這一看就是屌絲追白富美的劇情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憑藉著一封封的情書和熱切的感情,最終打動了李銀河,成功逆襲女神。
  • 王小波: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小波身上「離經叛道」的東西太多,難以讓正統的家庭所接受,怕女兒跟著他受人白眼。事已如此,一般人也就放棄了。可王小波不放棄,軟磨硬泡,死不放手。而李銀河也是有情有義,苦勸父母。最終兩人恢復了交往。
  • 英雄聯盟手遊藍色懲戒和紅色懲戒有什麼區別? 兩種懲戒對比解析
    英雄聯盟手遊藍色懲戒和紅色懲戒區別是什麼?不同效果呈現,造就好的比拼。手機樂園夏了夏天小編帶來用法詳情,更快加強勝利。 藍色懲戒有兩個效果,效果一是【增加對敵人的傷害】,並且對其造成【減速效果】,可以理解為【寒冰懲擊】,就是用來抓人用的,適合那種沒有位移和加速技能的打野英雄。
  • 王小波《青銅時代》中性愛,刑罰與權力話語
    王小波的小說寫到性時,採取一種近乎客觀透視的眼光,直白,坦蕩,但不淫邪;與以往的性描寫存在巨大的差異,達到了絕非色情文學的所能達到的境界:平常心。王小波寫到:「正常的性心理把性當做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不是全部不正常則要麼不承認有這麼回事,要麼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假如一個社會的性心理不正常,那就會兩樣全佔。」
  • 王小波在李銀河面前,顯得很卑微?
    昨天,舒文在我的文章裡,看到了李銀河和王小波的故事。她說想到之前,看過《愛你就像愛生命》裡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話,從裡面看到了一種愛情裡的卑微。舒文很吃驚,那麼出名的王小波,在愛情裡有這麼卑微的一面。她想聽聽我的看法。
  • 班主任須知沒有懲戒的班級雞飛狗跳,這樣懲戒學生能取得良好效果
    大家都很好奇店長說了什麼紛紛詢問,店長的回答是:「你要再不下來,我打斷你的腿」。這個案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戒教育可以讓孩子們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非要做,就得被懲戒。適當的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規則和秩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抗挫能力,有助於學生養成頑強的意志。
  •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高曉松說: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王小波使用了黑色幽默的寫作方法,反諷這種荒誕。王小波的小說是能讓人在閱讀中獲得快感的,但他小說的價值還在故事後,他小說的思想、精神價值高於藝術價值。小說剛開篇,王小波就塞給了讀者一個"破鞋"。《黃金時代》中的女主人公陳清揚丈夫入獄,她一直安分守己,從未偷漢,可是所有的人都說她是一個"破鞋"。
  • 重讀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愛上一個人,誰都無法免俗
    原來,愛上一個的時候,即使是著名的作家,也無法逃脫愛情的牽絆,會有戀愛時的甜蜜、喜悅和激動,也會有患得患失的心情啊!本書的作者王小波於1952年出生於北京,當時正在經歷「三反」運動期間,家庭境況突發變故,這對王小波是個很大的打擊。
  • 特立獨行王小波,經典語錄有10條,文字很直接,讓你讀完醍醐灌頂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王小波《萬壽寺》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王小波 《愛你就像愛生命》我把我整個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 40年後,李銀河給王小波回了一封信:我仍然愛著你
    嗯,接下來是八卦時間,或者,我想像中的李銀河老師與王小波的感情。熟讀王小波的諸位,許多大概會想像他的伴侶,該是如陳清揚、小轉鈴、紅拂、小舅媽、小孫、紅線等經典女性形象似的,性感潑辣,自由自在——至少我小時候初讀王小波時,是這麼猜想的。但後來自己也開始寫東西後,明白自己想錯了。
  • 期待麻煩歡迎壞消息
    一方面想有時間就看,就好像抓住了和智者面對面的機會不願意他起身離開,另一方面又時常覺得對方說的有一些地方需要停頓下,就這樣,抓住了最近感觸最深的一點,也算是今年需要鍛鍊的另一個關鍵:期待麻煩歡迎壞消息。
  • 假如王小波參加《奇葩說》
    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沉默的大多數》 人活在世界上,你想要什麼,就沒有什麼,這就叫辯證法。 關於為什麼要工作,王小波會說: 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維根斯坦一樣說道: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湯達一樣說:活過,愛過,寫過。我很怕落到什麼都說不出來的結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 王小波與李銀河:最好的愛情是懂得
    小波的愛像冬日裡掛在樹梢的冰稜,赤裸裸毫不掩飾,卻又如此純淨,讓人無法拒絕。剛開始戀愛就遭遇挫折。銀河提出了分手,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他長得太難看了。小波氣壞了,在信中說:「你從這信紙上一定能聞到二鍋頭、五糧液、竹葉青的味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你應該去動物園的爬蟲館裡看看,是不是我比它們還難看。」
  • 王小波:一想起你,我這張醜臉就泛起微笑:他是最會撩妹的讀書人
    很多人說,如果王小波在世的話,他可能是先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記得第一次接觸王小波的時候,是在高中的語文課上,那段時間根本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厚厚的語文書下是一本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可以說他的《時代三部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