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德鋼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偉
如果說城管部門是一座城市的「大管家」,那麼物業管理企業則是一個小區的「小管家」。物業小區,是城市生活垃圾量最大的產生地之一,也是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單元。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物業管理企業承擔著大量具體工作,物管企業參與的程度和效率,決定著圾分類工作的成效。
分類時代來臨,東莞的各大小區推進得如何?連日來,記者走訪多個小區發現,生活垃圾分類已經在各個小區陸續鋪開,各個物管企業亦是使出「十八般武藝」。面對生活垃圾分類這個新事物,東莞市民們也從牴觸,慢慢走向了理解和支持。不過,如何給物管這塊「夾心餅乾」鬆綁和減負,或許成為小區垃圾分類成敗的關鍵因素。
物業小區是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單元
撤掉一個桶,來了一堆事兒
「垃圾分類靠大家,健康生活你我他」「垃圾分類,時尚生活」「今天你垃圾分類了嗎」在位於東莞莞城運河邊的萬科運河東一號小區內,許多地方都貼著引導市民垃圾分類的宣傳標語。這是一個十幾年的老小區,2006年就開始交付,如今約有7000人在內居住。
今年9月,小區收到《關於推進物業小區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對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要求進行細化,其中包括「更新小區內所有垃圾桶設施設置,禁止使用沒有分類標誌標識的垃圾桶」「實施樓層撤桶,按定時定點集中投放方式設置垃圾分類投放點」等內容。
運河東一號小區已著手改造垃圾投放點
樓道的桶要撤,首先是要將小區內的集中投放點建設好,這兩步看似思路清晰,落實起來卻到處都是細節。前期宣傳、規劃集中投放點、徵求意見、建設改造,從收到通知起,萬科物業就開始跟業委會一起忙碌起來。
按照《通知》要求,小區內的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應該按照「300-500戶能供用一個」的標準進行設置。運河東一號物業經理趙映洲告訴記者,小區共有27棟住宅樓,通過跟業委會一起協商,多次徵求業主意見,最終確定了9個集中投放點,平均每三棟就能共享一個,後期建設好以後,可能還要根據各投放點的實際使用情況再進行調整。
「位置挑選很重要,既要考慮居民丟垃圾便捷,又不能離樓棟太近,否則低層住戶就有意見,集中投放點位置的挑選,讓我們費了不少功夫。」記者跟著趙映洲在小區內轉了一圈,他將每個投放點的位置一一介紹。記者發現,最終確定下來的投放點,基本都跟樓棟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同時又離人行主道不遠,居民下樓以後,多走幾步路就能到達。
規劃方案出爐並公示通過以後,物業馬不停蹄就開始動工改造。記者了解到,為了儘快推進,引導居民支持配合,在規劃之前,物業已經在小區內做了大量的宣傳。趙映洲說,除了在顯眼位置掛橫幅、貼海報,他們還將垃圾分類科普宣傳單送到了每家每戶。
改造完工在即,後續管理也是物業的側重點之一,這塊的工作,趙映洲一開始就在盤算。「畢竟居民樓道丟垃圾這麼多年已經養成了習慣,現在突然要求他們將垃圾分好類之後,帶下樓扔到指定地點,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儘管前期政府部門已經主導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但趙映洲早就在考慮各個投放點引導員怎麼安排。
樓道的垃圾桶馬上要撤了,居民怎麼看?業主趙女士表示,撤桶有利於保持樓道的清潔衛生,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定是件好事兒,「舉雙手贊成」。「將垃圾分好類丟在指定地方,其實麻煩不了多少,慢慢就習慣了。」趙女士說,在他們家,此前就已經養成將生活垃圾進行大致分類的習慣了。
同樣住在運河東一號的業主何小姐持同樣意見,她表示,雖然目前對垃圾具體怎麼分類還記的不是特別清楚,但真到了要分類才能丟的時候,幾天就習慣了,現在她已經將物業發放的科普宣傳單貼在家裡,每天都會看一看。「垃圾分類是一件關乎子孫後代的事兒,我們這一代一定要逼迫自己去養成習慣,到了下一代,他們自然會做得比我們更好,所以我們邁出的這一步很關鍵,這也是遲早的事兒。」何女士指著自己一歲半的兒子說。
培養一個習慣,費了幾番心思
在東莞市萬江區金地風華公館,正門出入口顯眼位置的臺上,放著厚厚一沓關於生活垃圾分類指引的宣傳物料,路過的居民可隨手取閱。在小區內的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四個顏色不同的垃圾桶整齊排列,分好類的垃圾「對號入座」。據金地物業片區運營中心總經理劉通介紹,今年收到政府部門關於物業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的工作安排後,他們一直在積極配合,在以金地風華公館為代表的多個小區,他們已經在探索中邁出了第一步。
在小區內的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四個顏色不同的垃圾桶整齊排列
記者走訪了解到,作為近兩年才建成的新小區,為了保持環境清潔,金地風華公館一開始就將垃圾投放點設在外面而沒有在樓道內放置垃圾桶。如今經過改造,小區內的集中投放點早在今年10月就已經投入使用。
「相比老舊小區,金地風華公館在集中投放點的改造上雖然花了一些成本,但速度還是算比較快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重點工作放在了宣傳和引導上。」金地物業工作人員付紅萍說,今年恰好趕上人口普查,他們藉此機會帶著宣傳資料走進每家每戶,確保宣傳工作全員覆蓋。
清潔工清潔垃圾桶
記者看到,除了在正門進出口發放物料外,小區內每一棟樓下都在顯眼位置張貼著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指引和倡議書。在分類集中投放點,偌大的宣傳欄上對常見的生活垃圾分類進行了詳盡科普,什麼垃圾入什麼桶寫得清清楚楚。「除了這些以外,我們還不定期在小區舉辦一些活動,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培養大家的習慣和意識。」付紅萍說,在宣傳和引導過程中,她發現通過小朋友帶動一家人養成習慣,效果很好。
「每天7:00—9:00是垃圾投放高峰期,我們會專門安排引導員在各個投放點進行一些監督和指引。」付紅萍所說的引導員其實就是他們物業工作人員,團隊成員輪流排班,她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在物業人員指導下,業主加速養成垃圾分類習慣
「上崗之前我還專門補了一下『功課』,一開始也遇到過一些阻力。」付紅萍說,對於一些怕麻煩的業主,從事物業管理這份工作培養的耐心派上了用場,也起到了作用,才短短幾個月,一些剛開始沒養成垃圾分類分類習慣的業主慢慢從理解、支持到行動。
記者手記
創新運營模式,反哺垃圾分類
推動物業小區垃圾分類,物業管理企業好比一塊「夾心餅乾」,面對政府部門要求,他們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而面對廣大業主,他們「服務」的職能貫穿始終。從硬體設施投入到入戶推廣宣傳,在這件為了子孫後代、理應全民參與的大事情面前,物業管理企業在做努力,但也應該看到他們的壓力。
硬體設施的投入或改善,需要成本,一個看似簡單的集中投放點,從改造到管理,處處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如果這筆錢都要企業自己掏,動輒數萬數十萬元的支出,難免會對企業經營造成壓力,從而影響企業的積極性。如何為企業減負,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同時,生活垃圾分類事關每一個人,習慣的養成需要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共同意識。物業管理企業在小區拿著喇叭搖旗吶喊固然是一種方式,但絕大多數人的自覺養成,或需要政府層面主導,從各個維度繼續發力,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並相互監督。
不過話說回來,壓力面前,物業管理企業在進行垃圾分類工作的同時,是否也可挖掘新的市場需求,建立合理的運營模式,創造部分收入以反哺垃圾分類產生的成本?
比如,很多小區業主對垃圾分類了解並不透徹,物業在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的同時,是否可以考慮尋訪業主的其他需求並提供相關服務,直接打通垃圾分類服務及社區其他增值服務?此外,國家對環保事業的大力支持使得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等相關行業迅速發展,物業企業是否可以考慮與專業的垃圾處理企業合作,為他們提供一些前置服務,比如可回收物收集和打包、危害垃圾的上門收集等,以此獲取合理的收入,這也不失為一條可行的好路子。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馮小靜
審籤 | 陳婉允
實習生 | 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