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女性白帶和愛液有什麼區別,甚至有些人把這兩種混為一談。
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白帶是婦女從陰道裡流出來的一種帶有粘性的白色液體,它是由前庭大腺、子宮頸腺體、子宮內膜的分泌物和陰道黏膜的滲出液、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混合而成。
當女性生殖器官有某些婦科疾病時,會因為炎症導致白帶分泌物增多,甚至有膿,帶有臭味。一般醫生可以通過女性白帶觀察陰道是否存在疾病或者是感染。是在非性生活時也會分泌的一種物質。
愛液又叫做巴氏腺液,屬於陰道分泌物,一部分是由子宮頸腺體分泌的,一部分來自陰道壁,還有很少一部分是由子宮內膜腺體和陰道口兩旁的大腺體分泌的,能在性生活中起到潤滑作用。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會分泌出。
殺菌、抑菌作用
正常的生理性白帶是白色透明狀、無異味、有黏性。一般含有乳酸桿菌、溶菌酶、抗體等,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同時,使女性的陰道環境呈現酸性,也抑制了各類致病菌的繁殖。
保溼和潤滑劑
女性的陰道處於閉合狀態,白帶的水分和黏性,起到了潤溼和潤滑的作用,減少了陰道內部的摩擦、乾燥和瘙癢。
助孕、排卵期信號
排卵期白帶會明顯增多並呈透明清亮現象,白帶還可以拉得很長,富有彈性。同時,為了更容易受孕,排卵期白帶會變得稀薄,為精子提供充足營養,以便於精子能夠順利與卵子結合。
正常的白帶是白色,糊狀沒有氣味的,排卵期量會增多。如果白帶出現異常,如顏色、性狀、數量以及氣味的改變,往往提示私密處出現了問題,須及時做進一步檢查。
顏色多為透明,呈清水樣,但量非常多,以致於經常將內褲浸溼,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異常的表情,這樣的白帶屬於異常,可能與慢性陰道炎與宮頸糜爛有關,需要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診。
雖然表面上看與正常白帶相差無幾,但就是量增多,而且呈稍有些黏稠的白色黏液,這種白帶見於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之後或盆腔充血時,它是宮頸腺體和陰道黏膜分泌增多引起的,一般不需要特別治療。
這是黴菌性陰道炎特有的表情,通常還會伴有外陰部位嚴重的瘙癢。外陰和陰道壁常覆蓋一層白膜狀物,不易被擦掉,若擦掉後會露出紅腫黏膜面,易感染黴菌,還常伴有外陰瘙癢及燒灼樣疼痛感。
即白帶中混有血液,血量多少不定,出現此白帶應警惕惡性腫瘤的可能,如宮頸癌、子宮癌、陰道腫瘤等。有些良性病變也可出現此白帶,如子宮頸糜爛、宮頸息肉或是宮內節育器所引起的副反應。
主要是白帶增多,呈白色或黃綠色泡沫狀,有腥臭味。泡沫狀白帶是滴蟲性陰道炎的主要特徵,除此之外,可能還會出現陰道的燒灼感、疼痛、性交痛,抓撓後常引起外陰炎,局部充血、腫脹。
如出現淡黃色黏液性的白帶,則多見於宮頸糜爛、慢性宮頸炎等,它是由於輕度感染引起的;但如果從黃色黏液狀白帶變為黃色膿性白帶,則預示著炎症變得嚴重,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炎或是急性盆腔炎等,需要及時到醫院治療。
如果是顏色偏深黃色水樣白帶,往往是由於病變組織的壞死或變性所致,常發生於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頸癌、子宮體癌、輸卵管癌。黃色水樣白帶量多而帶有惡臭味者,應注意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病因並進行治療。
這種白帶呈黃色水樣或是洗肉水樣,也有的像米湯,伴有惡臭味。常見於子宮頸癌、子宮體癌、輸卵管癌,有時也見於子宮黏膜下肌瘤、宮頸息肉合併感染。
臨床表現帶下量多、色黃白、質粘膩、有臭氣、或帶下色白質粘如豆腐渣狀、陰癢等,納食較差,小便黃,舌苔黃膩厚,脈弦數。
1.白果豆腐煎:白果10個(去心),豆腐100克,燉熟服食。
2.三仁湯:白果仁10個,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湯半碗,每天1料。
3.藕汁雞冠花湯:藕汁半碗,雞冠花30克,水煎,調紅糖服,每日服2次。
臨床表現帶下色白或淡黃、質粘稠、無臭氣、綿綿不斷,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精神疲倦、納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緩。
1.魚鰾燉豬蹄:魚鰾20克,豬蹄1隻,共放砂鍋內,加適量的水,慢火燉爛調味食,每日1次。
2.雞肉白果煎:雞肉200克(切塊),白果10克,黨參30克,白朮1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黃芪30克,煮湯,去藥渣,飲湯食肉。每日1料。
3.扁豆止帶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紅糖適量。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淮山共煮至熟,加適量紅糖,每日服2次。
4.胡椒雞蛋:胡椒7粒,雞蛋1枚,先將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將雞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人蛋內,用厚紙將孔封固,置於火上煮熟,去殼吃,每日2次。
臨床表現白帶清冷、量多、質稀、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冷痛,苔薄白,脈沉遲。
1.附桂雞蛋湯:肉桂5克,附子10克,雞蛋1枚。將肉桂、附子水煎後,去渣,打人雞蛋,熟後食蛋飲汁,每日2次。
2.蓮子芡實粥:蓮子(去心)100克,芡實100克,鮮荷葉50克,糯米50克,煮粥,熟後加砂糖適量調食,每天1料。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或學習參考,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拿按摩知識大全(收藏篇)
新年大禮,零基礎學中醫:倪海廈《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