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首屆黨代表選舉:柯文哲胞妹和幕僚入列,網紅也被選上

2020-12-13 銳看臺灣

據臺媒報導 民眾黨第一屆黨代表選舉結果出爐,包含黨發言人陳宥丞、現任臺北市府觀傳局長劉奕霆、臺北市府前觀傳局長陳思宇、網路名人Z9吳達偉、臺大13妹王鬱文、黨主席柯文哲胞妹柯美蘭,都當選黨代表。

臺灣民眾黨章程明定,黨員代表包含「當然黨員代表」及「票選黨員代表」,任期2年。當然黨員代表包含臺灣地區領導人以降的民選公職人員、歷任黨主席、黨秘書長,票選黨員代表席次至少100席、候補20席,且任一性別以不低於黨員代表全數1/3為原則。

章程明定,黨代表大會為黨最高權力機關,每年召開1次,必要時由黨主席召開臨時會,職權包含議決章程訂定及修正案、選舉中央委員、中央評議委員、議決年度預算等。

民眾黨今天舉行黨代表選舉,從上午9時至下午4時進行網路投票,由169位候選人中選出100席。民眾黨統計,共有4763名黨員參與投票,投票率約為35.8%。

民眾黨黨代表投票結果,100席黨代表中,女性佔35席,並保障新住民3席、身心障礙者3席、少數民族1席,另候補22席。

黨代表名單中有不少熟面孔,包含臺北市的黨代表劉奕霆、陳宥丞、陳思宇,新竹縣黨代表則有柯文哲胞妹柯美蘭,高雄市黨代表有民眾黨高雄市總服務處主委馮啟彥、曾參選「立委」的李佳玲、莊貽量入列。

民眾黨選出黨代表後,規劃於2021年1月召開黨代表大會,並選出中央委員。黨章程雖明定15席中央委員,但扣除市長、「立委」等6席當然委員,未來在黨代表大會擬選出9席票選委員。

黨章明定,中央委員會由黨主席召集,每季應至少開會一次,其決議不得違背章程與黨員代表大會的決議,而中央委員職權包含在黨員代表大會休會期間執行黨務、通過各地方黨部重要主管名單及通過本黨提名之各級公職候選人名單等。

相關焦點

  • 臺灣民眾黨黨代表出爐 柯文哲胞妹、幕僚、網紅入列
    中國臺灣網12月13日訊 綜合臺媒報導,臺灣民眾黨12日進行第一屆黨代表選舉,共有4763位黨員參與投票,最終選出100席黨代表,包含民眾黨發言人陳宥丞、現任臺北市府觀傳局長劉奕霆、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胞妹柯美蘭、以及臺灣網紅達人等入列。
  • 民眾黨代表出爐,柯文哲胞妹入列
    民眾黨第一屆黨代表選舉結果出爐,包含黨發言人陳宥丞、現任臺北市府觀傳局長劉奕霆、臺北市政府前觀傳局長陳思宇、臺灣網絡名人Z9吳達偉、「臺大13妹」王鬱文、黨主席柯文哲胞妹柯美蘭,都當選黨代表。
  • 柯文哲帶領民眾黨反抗民進黨
    柯文哲否認卸任黨主席外傳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將在明年1月請辭黨主席,一位不具名的民眾黨團核心幕僚透露,有聽到市府團隊、幕僚說過柯文哲將請辭黨主席的風聲,但並沒有聽過柯文哲本人口中提及這件事,黨內也並無就此事運作。
  • 柯文哲屢被「請辭」,所為何來?
    12日是臺灣民眾黨黨代表選舉日。日前,島內親綠媒體報導,身兼臺灣民眾黨主席的臺北市長柯文哲近期向其核心幕僚透露,將在明年1月的黨代表大會上請辭黨主席一職。柯文哲也因此頻頻被島內媒體堵訪。
  • 民眾黨快被打趴?聲望只贏馬英九、江啟臣,柯文哲怎麼玩下去
    但不過短短半年,民眾黨在各次補選中屢戰屢敗,高雄市長補選一役,民眾黨候選人吳益政只拿下4%選票,在南部拓展實力的盤算不但落空,民眾黨的聲勢也快速下降中。不僅如此,民眾黨最大的支柱柯文哲,各項民調支持度都大幅下跌。
  • 民眾黨中央委員、中評委選舉 柯文哲提名5人僅2人當選
    民眾黨中央委員、中評委選舉 柯文哲提名5人僅2人當選 2021年01月11日 13:3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民眾黨10日舉辦第一屆黨代表大會。
  • 柯文哲欲辭黨主席消息傳出後,黨員揚言退黨 民眾黨或「泡沫化」
    據中評社12月12日報導 外傳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要撕去「無心市政」標籤,將在明年1月請辭黨主席,雖民眾黨上下一致否認此事,但柯受訪時卻又曖昧稱「等本周六黨代表選舉後再處理」,並未堅定否認。柯文哲若真辭民眾黨主席,黨內目前還看不到有人扛得起來,將是危機。
  • 柯文哲告急,坦承民眾黨連5席「立委」都很難拿下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隨著2020選舉投票日的逼近,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昨晚接受網絡節目《我要當選》專訪,主持人黃暐瀚逼問不分區席次預估,柯文哲坦承,「立委」選情不如預期樂觀,恐怕連5席都很難拿下,但並不後悔當初沒有登記參加「大選」。
  • 王世堅批柯文哲只想著2024 根本是稻草人市長
    據臺媒報導 身兼臺灣民眾黨主席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傳出有意在明年1月民眾黨代表大會上正式請辭黨主席,專心回歸市政。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王世堅痛批「這是詐騙集團首腦宣布要退隱」。對此民眾黨發言人楊寶禎回嗆「民進黨才各種雙標、抹黑造謠」。
  • 柯文哲媽媽領軍,民眾黨新竹發「菜包」與「草包」
    臺灣民眾黨2020「大選」中拿下158萬政黨票,成功獲得5名不分區「立委」席次,其中新竹市投下3萬多票、約15.3%得票率,是民眾黨獲得政黨票最高的縣市。新竹市是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故鄉,他也在選前多次南下新竹都城隍廟參拜祈福,「大選」後,柯文哲除了感謝城隍爺保庇,也要在城隍廟前發送500顆菜包、500顆草仔粿感謝新竹鄉親支持。
  • 柯文哲若辭民眾黨主席,誰罩得住?
    外傳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要撕去「無心市政」標籤,將在明年1月請辭黨主席,雖民眾黨上下一致否認此事,但柯受訪時卻又曖昧稱「等本周六黨代表選舉後再處理」,並未堅定否認。柯文哲若真辭民眾黨主席,黨內目前還看不到有人扛得起來,將是危機。
  • 挺過「滅黨」危機,柯文哲領臺灣民眾黨召開大會,並修正黨章
    民眾黨發言人蔡峻維於今日下午2點30分時在民眾黨員大會上表示,截至2點20分時,黨員出席人數2610人,黨員委託書2531人,人數共5141人,已達「法定」開會人數。
  • 2022年臺北選舉,民眾黨各區都會推人選議員
    [新聞頁-臺海網]被視為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接班人的副市長黃珊珊,在TVBS最新民調支持度只有9%。民眾黨在臺北市議會唯一一席議員林國成認為,選舉還早,現在看民調都不太準。原親民黨籍,後投入臺灣民眾黨。臺北市政府副發言人林珍羽即是林國成的女兒,未來可望代表民眾黨參選。林國成表示,選舉可說是千變萬化。雖然現在黃珊珊民調看似很低,但問到基層就不一樣。如果到黃珊珊的老地盤內湖區和南港區,支持度未必會輸給蔣萬安「所以採樣很重要」。他認為,臺灣對選舉都是看表面,所以還有兩年多才選舉的民調不太準確,要更準的話,就要半年前的民調才有參考價值。
  • 2022臺北市長選舉,柯文哲或是 「關鍵力量 」
    離選舉還有約兩年,現在談花落誰家,為時尚早。不過,以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為黨主席的臺灣民眾黨,屆時如何出手,才是這場選舉的關鍵因素。01柯若中立,國民黨贏面略大第一種情形,柯文哲中立,即假設不存在「藍白合作」或「綠白結盟」。
  • 民眾黨真要廢了?柯文哲急:全力動員黨員參加大會
    成立不到1年時間的臺灣民眾黨,現在出現「廢黨危機」。臺灣民眾黨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非常著急,29日表示,要在最後幾天全力動員黨員參加黨員大會,否則真的很危險。臺灣民眾黨黨員大會將在8月2日舉行,大會能否順利召開攸關著黨的存廢問題。
  • 高雄市長補選後遺症:腹背受敵的柯文哲
    這讓綠營民代賴品妤看笑話狠批他「刻薄寡恩」,也讓他的老對頭——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王世堅指出:  臺灣民眾黨敗選,最大的唯一頭號戰犯就是柯文哲,因為臺灣民眾黨就是柯文哲所創的「一人黨」,目前就是最高峰,也僅止於此、已開始下滑,柯文哲與蔡壁如更是「哥倆好、一對寶」,幾乎同一個人、雙重性格,「柯當市長、蔡當地下市長,柯罷黜百官、獨尊壁如,有柯就有蔡。」
  • 柯文哲欲組「藍白拖」打綠蟑螂!國民黨鬥得過民眾黨嗎?
    尤其和國民黨交手了整整30年的民進黨,早就不把國民黨當成對手了。畢竟國民黨支持者年齡偏老,隨著一次一次選舉,國民黨支持者將逐漸減少,民進黨大可忽略國民黨的存在。相反,才成立8個月的臺灣民眾黨,卻如初生的太陽,第一次參選就拿到了160萬政黨票,很有可能成為民進黨接下來的對手。
  • 「文章精選」柯文哲開始挖牆腳了
    黨內人士分析,民眾黨雖在高雄補選挫敗,但國民黨更為慘烈,連基本盤都失守,地方上確實有不少藍營選將猶疑,考慮下屆改掛無黨籍出戰,泛藍版塊鬆動,形成民眾挖角破口,柯文哲積極搶抓;至於綠營大環境好,資源豐沛,即使有搖擺的潛力選將,通常較為隱性,不容易被民眾黨觸及。
  • 柯文哲民眾黨浮現「滅黨危機」?黨員大會報名人數慘兮兮
    臺北市長柯文哲創立的臺灣民眾黨,將在8月2日召開黨員大會,不過目前卻傳出「流會危機」。黨內高層透露,黨員大會從7月開放報名至今僅1135人報名參加,距離6000門檻有極大差距。身兼黨主席的柯私下憂心匆匆,在內部會議中感嘆這樣下去真的會倒,責成5名「立委」趕緊拉人。
  • 一場高雄市長補選重挫藍白,兩黨主席江啟臣柯文哲前途陷隱憂
    藍營內部「反江派」及「保江派」兩股勢力醞釀在9月全代會展開攻防,江雖逃過下臺命運但已提前跛腳,明年黨魁選舉似已提前出局;至於柯文哲迷信網絡聲量,無心經營地方,在南臺灣魅力盡失,已成民眾黨的隱憂。執意參戰 支持度遭腰斬同樣在補選慘敗的民眾黨,僅拿4.06%,黨主席柯文哲個人光環無法轉移至選將,更成為民眾黨致命傷。民眾黨在補選有三大敗因,不僅先對罷韓冷處理、未表態,接著在民進黨佔優勢下、黨內硬著頭皮推人參選,最後又過度迷信空戰聲量,根本無心經營陸戰組織,至今連地方黨部都難產,結果就是跌破黨的基本盤,更重挫柯文哲未來選舉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