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時空的交匯點讀懂中國
哲人說,正確認識自己、讀懂自己,其實是難的。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種文明也同樣如此。而追本溯源,釐清歷史,找準自己的時空坐標,或許更能看清前方。
不難發現,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十年來,面對日益逼近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們似乎更加迫切地期望重讀歷史,試圖從波詭雲譎的過往風雲中尋覓真相,探索社會發展的規律,求解現實困惑的良方。
於是,一個文化現象出現了:歷史類著作開始在讀書界走俏。當然,與大量穿越劇不同,也與嚴肅的歷史教科書不同,這類著作理性、睿智而時尚,學界認為是一種新歷史表達。這類圖書的明顯特徵是:大歷史、大思維、大視角的結構形態,以及多學科、多線條、多文體的表達方式。
其中,青年歷史學者施展所著的《樞紐——3000年的中國》依然顯得有些特別。如同書名「樞紐」,本書試圖解讀的就是歷史與現實這一時間樞紐、中國與世界這一空間樞紐中的中國。本書的副標題為「3000年的中國」,其考察的時間起點是公元前十世紀、具有完整國家概念的周朝。顧名思義,本書旨在時空交匯點上讀懂中國,引領讀者透過這樣的交匯點去認識和發現不一樣的中國。
這樣的視角自然帶來迥然不同於一般中國通史、歷史教科書的結構方式。除緒論外,全書分為「哲學篇——中國歷史哲學綱要」和「社會學篇——歷史演化的動力機制」兩篇,看上去似乎極不勻稱:「哲學篇」只有區區7小節,而「社會學篇」又分上篇《作為「中國」的世界》和下篇《內在於世界的中國》兩部分總計達8章,篇幅遠超前者,這是否顯得頭小體大呢?
顯然不是。前面7小節,作者在建構全書的寫作觀念,闡述全書展開的邏輯起點,換言之,作者在給讀者「交鑰匙」「搭橋梁」,經由這一「哲學篇」,讀懂全書框架,也藉以打開3000年中國的多元「紐扣」。不妨先看看這7節題目:「作為中華民族之信仰的歷史」「歷史的精神現象學過程」「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中國歷史的時間結構」「從奉天承運的天子到普遍均質的人民」「中華民族的世界歷史使命」「歷史運動的內生方向」。
可見,除了時空結構外,作者還著力於信仰與精神現象學——這一黑格爾哲學視角,對學界共識的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中國文化超穩定結構、中國國家形態「大一統」等作出了合理解釋,而「中華民族的世界歷史使命」,無疑對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擔當作出了價值判斷。「歷史運動的內生方向」則更具歷史哲學意味,順理成章地推出了本書主體結構「社會學篇——歷史演化的動力機制」。
發現、提煉、揭秘這樣的動力機制,是全書的重點,也是本書與眾不同的價值所在。其中,《作為「中國」的世界》的第一章《地理與歷史》,以「中原、草原、過度地帶、西域、雪域、西南、海洋」等七大空間演說歷史尤為精彩,令人耳目一新。
在作者看來,這些地理空間並不是割裂的自然空間,生長在這些空間的社會力量此消彼長,相互作用,從而成為歷史運動的時空。書中指出:「就古代中國歷史而言,長城以北武功煊赫的草原帝囯,擁有橫跨歐亞大陸的普遍視野,但因其文治的孱弱,難以獲得清晰的文化表達;長城以南文治粲然的中原帝囯,主張精神的普遍性,卻因定居的生活方式而迷失在狹隘的特殊視野當中;中原的普遍性需要通過草原獲得展開,草原的普遍性需要通過中原獲得自覺;西域和雪域通過特殊的精神輸出,刺激著中原與草原在精神秩序上的各種重構;後者則以其政治力量反向輸出,讓前者獲得超出小共同體範圍的秩序。在超越這諸多區域的多元帝國當中,古代中國才真正實現其普遍性,作為體系的中國也才獲得其精神凝聚力……」
不得不說,這樣的闡述突破了常見歷史書籍的中原本位視角,找到了中國多民族和諧統一、命運共生的歷史密碼,也為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早就提出的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格局做出了有力的詮釋。之所以這樣寫,作者在接受《藝術風尚》雜誌記者採訪時說:「從空間角度來說,在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社會學的層面上,本書找到了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各個方向彼此之間深刻的相互塑造關係——那種脫離開一方完全無法解釋另一方的關係,在比較堅實的基礎上把中國史定位成一個體系史。」
遵從於這種時空定位,作者認為中國歷史經歷過三輪半大循環:第一輪是商周的封建社會大循環;第二輪是由漢至唐的豪族社會大循環;第三輪,是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會大循環。所謂半輪,就是還在進行中的第四輪:由晚清開啟的現代平民社會大循環,它還在循環進程中。
讀者會在書中看到「草原的興起與中原的豪族化」「從豪族崛起到中原陸沉」「塞北的精悍氣血與江南的衣冠禮樂」「關中與關東」「海上聲教與西域胡風」「安史之亂與西域新命」「吐蕃的聚與散」「技術進步與豪族社會的終結」「二元帝國的精神自覺與西域的歷史伏筆」等精彩故事以及富於哲學的解析。
本書還把中國放置到世界歷史體系中進行了解析。作者深入分析了共產主義革命對民族主義的超越,並通過對全球治理秩序變遷、文明的衝突與普遍秩序的演化、世界歷史民族的精神自覺的解析,闡述了中國經濟崛起的歷史奧秘,提出了「中國的世界」與「世界的中國」的合題。
鑑往知來,讀史明志,讀懂《樞紐——3000年的中國》這本有一定哲學難度的歷史著作,能夠幫助我們明白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和必然規律,深化中華民族的家園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性認知,更好地把握中國所處的歷史與現實方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顯得從容、自信而淡定。
風靡的元曲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選登
元朝,雖然只刷了90多年的存在感。不過,在元朝紛亂動蕩的社會環境中,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因為一樣東西的存在,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沒錯,就是元曲。一起來看一下:元曲的一生。
有關元曲的說法眾多,今天咱就按主流的說法來講。
話說,元曲其實是一對雙胞胎!分成這兩種:老大——元散曲,老二——元雜劇。
咱們一個個來說。
元散曲
雖然元散曲聽起來挺陌生,但其實我們小時候就學過: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看到這裡,很多同學就呆了,咋跟宋詞這麼像呢?為啥會是這樣呢?因為甭管宋詞和元曲——其實都是古代流行歌!
故事是這樣的:在唐朝的時候,漢族和西域的音樂來了一次跨界大融合,搞出了一個聯名款:燕樂。
可光有音樂,沒啥意思,於是就有人填上了詞。這就是詞的雛形,叫曲子詞。這種形式,一出現就大受歡迎,並漸漸分出兩個流派:高雅派和通俗派。
咱們先來看看高雅派。
首先,來了一撥文化人,他們提高了詞的文學水平,擴大了詞的影響力。就這麼發展到宋朝,詞走向了人生巔峰——後來,詞就成了高雅文學,漸漸和音樂沒啥關係了。
咱們再來看看通俗派。
金朝佔領北方之後,民間歌曲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北方遊牧民族音樂。
而在金朝末年,元散曲就正式誕生了!
而那些文化人又來了,提高了散曲的文學性和影響力。就這樣,元散曲也達到了巔峰。
雖然宋詞和元散曲看起來很相似,其實有很多不同,比如曲子、格式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元散曲的語言直白通俗,非常口語化,專門講咱老百姓聽得懂的故事。
舉個例子: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出自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
元散曲非常口語化,根本不用翻譯,通俗得都快掉渣了。
元雜劇和元散曲,用的音樂差不多,可以這麼粗暴地理解:把元散曲用的音樂組合起來,然後再配上戲文表演出來,就成了元雜劇!
元散曲和元雜劇的關係一直頗有爭議,不過散曲誕生早於元雜劇,所以很多觀點認為元散曲就是元雜劇的基礎。
元雜劇
元雜劇,咱其實也早就見過,比如《竇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出自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
元雜劇在戲曲界的地位,那是相當的高,元雜劇的誕生更是中國戲曲成熟的標誌。
為啥這麼說呢?這就要從頭說起了。中國的戲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歷經秦、漢、唐、宋等朝代,也誕生了不少形式的表演,比如:春秋戰國的俳優,主要表演歌舞,或者講個笑話之類的。漢時的蚩尤戲,扮作蚩尤對抗,有點像摔跤。隋唐的歌舞,開始在歌舞中,加入一些情節。唐宋的滑稽戲,搞笑為主,有時候也諷刺一下時政。
形式是多種多樣,但都算不上是真正成熟的戲曲。
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對戲曲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意思是說,真正成熟的戲曲,需要滿足幾個必要條件:有歌舞、有表演、有故事。
在這三個條件裡,歌舞表演問題不大,關鍵就在這故事上。元雜劇出現以前的歌舞表演,要麼沒故事,要麼故事不完整。
元雜劇很幸運,有個大佬幫它解決了問題,這個大佬就是說書。
說書在古時候也叫說話,興起於宋代,說白了就是講故事,改一改,那就是上好的劇本。故事的問題就這麼完美解決了。
《這裡是中國》
帶你重新發現祖國之美
一本地理科普書,9個月售出60餘萬冊,還獲評2019年度「中國好書」。它,就是由人民網、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星球研究所聯合出品的「典藏級國民地理書」、入選重慶「百本好書送你讀」活動第四期的送讀好書《這裡是中國》。
據悉,此書歷時3年編撰才得以付梓,集合了星球研究所中國主題文章的精華和191位攝影師的365幅作品,堪稱書架上的《最美中國》紀錄片。星球研究所是一家曾榮獲「中國十大科普自媒體」的地理科普傳播機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長劉嘉麒評價此書:用一幅幅吸引眼球的照片和妙趣橫生的語言,把中國的美好風光同當地的人文歷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和豐富知識的薰陶。
編撰此書的初衷是什麼?它又有哪些精彩之處?6月23日,星球研究所創始人、《這裡是中國》主創之一耿華軍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專訪。
呈現出從荒原到人間的變化
重慶日報:創作《這裡是中國》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
耿華軍:中國地域廣大、景觀豐富,擁有冰川、湖泊、河流、海洋、黃土、巖溶等多種地貌類型。同時,中國大地上的人類活動範圍也非常廣泛,不同時期的不同人群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創造出中華文明。我們經過調研發現,雖然中國擁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地理風貌和人文景觀,地理科研成果也接連湧現,但很多科研成果還沒有轉化成為大眾認知,這導致在圖書市場上,很難尋覓到精品中國地理科普著作的身影。
我們深知,走地理科普這條路,可以架設一座連通科學與大眾的橋梁,這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意義的。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姚檀棟在該書序言中所說:「通過好的地理科普作品,激起大眾對中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激發大眾的自豪感,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理解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為當下和未來負責,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且難得的事。」
重慶日報:書中文章以「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的方式進行架構。這樣做有何考量?
耿華軍:我們選擇了從整體上探索中國自然規律和人類文明的重量級推文——《中國從哪裡來?》《什麼是中國?》作為開篇和結尾,為全書定下基調。
從章節排列上,我們採取了「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劃分方式。這樣設計是因為這是中國地勢的大格局,更因為,今天中國的地理環境從第一級階梯到第三級階梯,整體呈現出一種從荒原到人間的變化。我們希望藉此,從整體上構建出中國的形象,讓大家重新審視腳下這片土地,重新發現中國之美,讓讀者體會中國人與中國這片土地的相互作用。
匯集191位攝影師的365幅作品
重慶日報:在打造這部科普書的過程中,創作團隊定下了怎樣的目標?
耿華軍: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典藏級國民地理書」,我們是有底氣、有實力的。星球研究所成立於2016年,至2018年,已經創作出近30篇有關中國專題的文章,涉及省份、城市、地區、景觀以及整體中國的不同方面,它們構成了本書文字內容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內容創作,我們都會查閱、參考大量學術文獻,因為只有這樣的科普文章,才能得到讀者認可、經得起時間檢驗。為了確保嚴謹,本書聯合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創作,圖書也由包括姚檀棟院士在內的眾多科學家進行專業審核。
攝影作品方面,我們也有充足的資源。在本書中,我們共計使用了來自191位攝影師的365幅作品。正因為有了這麼多執著於記錄中國的攝影師,才匯聚成《這裡是中國》中的感人畫面。
重慶日報:打造這部「典藏級國民地理書」,團隊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耿華軍:我認為,「國民地理書」要求閱讀門檻不能太高,但要有很高的品格和極致的視覺呈現。
在視覺上,為了追求最佳的閱讀體驗,我們的地圖師和設計師為每一篇文章重新製作地圖,為此付出了超過1000個小時的努力。
此外,攝影作品從初選,到優化,再到定稿,也是反覆打磨。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師們不厭其煩地配合我們挑選作品,甚至專程重新拍攝作品,最終才將365幅作品奉獻給讀者。對於部分長圖,還特別採用了拉頁設計,其中以札達土林(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攝影作品為最。展開這張1.8米長的地圖,其自然偉力會震撼每一位讀者。
封面設計上,我們採用了中國地形圖為主視覺,希望通過這種完整、醒目的形式,讓大家回歸到地理最初的本質來認識中國。此外,封面還採用了「浮雕起鼓」工藝,在方寸封面上,即可觸摸中國地理的肌理。正是依靠不同領域專業力量的支持,才能保證圖書無論從科學知識上,還是視覺呈現上,都擔得起「國民地理書」的分量。
市場上,這樣的「國民地理書」非常少,但讀者卻有著旺盛需求,這或許是《這裡是中國》受到讀者追捧的原因。從去年9月出版至今,該書已銷售60餘萬冊。
將推出重慶地理科普文章
重慶日報:重慶的地理特徵給您怎樣的印象?星球研究所是否會推出專門講述重慶地理的科普文章?
耿華軍:我來過重慶一次,重慶獨一無二的立體感和山環水繞的優美自然風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星球研究所微信公眾號後臺,每天都會收到眾多網友的留言。其中,每天都有很多網友催著我們創作講述重慶地理的科普文章,這讓我們感受到網友對重慶的熱愛。未來,我們會滿足網友的願望。
重慶日報:星球研究所還將為讀者帶來什麼驚喜?
耿華軍:《這裡是中國》作為我們「閱盡中國」的第一步,還只是個開始。它無法涵蓋中國所有山川、地區,它更像一個浩瀚工程的概述,一份對未來要展開的工作的期許。
長遠來看,我們希望能把中國地理的方方面面講清楚。我們可能會把中國的每個省級行政區全做一遍,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重點旅遊城市、重要山川河流也都可以做。所以說,中國地理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座富礦,我們會用更生動的語言、更精美的畫面,去勾勒它動人心弦的美。
百本好書 掃一掃就看到
百本好書 掃一掃就聽到
為方便廣大群眾了解璧山區國衛覆審有關工作,暢通市民投訴渠道,發動群眾參與和監督國衛覆審工作,特公布投訴電話:023—41421231,81670366,郵箱:599126465@qq.com。
防疫小貼士
重點場所和公共衛生區域的從業人員,要開展自我身體健康狀況監測,避免帶病上崗,生病後要及時報告和就醫。管理部門應關注從業人員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報告潛在疫情。
來 源:重慶日報
編 輯:巫秋雲
初 審:羅 君
總值班:張永豔
總編輯:張 偉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商務推廣電話:023-41788917
推薦閱讀
◆璧山人,今天你「低碳」了嗎?
◆【秀湖會客廳】貫徹落實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精神系列訪談之五:內暢外聯 構建區域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新時代文明實踐】「學習新思想 唱響能行好 奪取雙勝利」微宣講走進河邊正興
◆重慶市璧山區融媒體中心遷址啟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