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三體式樁法詳解!

2021-02-15 身心性


著名的形意拳大師孫祿堂在傳授拳術時,十分重視基本功法的練習。三體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樁法,他常講:「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拳中變化萬端,但基本上離不開三體式。」他還說:「世間練拳者多如牛毛,為何成道者卻鳳毛麟角呢?這是因為許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內勁究竟是什麼,卻只是在形象處猜想,有的以為心中努力,有的以為腹中運氣,這種錯誤不勝枚舉,其實都是拋磚弄瓦,以假亂真。這三體式則是形意拳的基礎,只有日日練習,持之以恆,由微而著,此中絕無捷徑,也難取巧。」所以孫祿堂先生對前來向他求學形意拳的,他都嚴格要求他們認真練習三體式樁法。

所謂三體(舊時稱作三才,即天、地、人),在拳術中則是把人體分頭、手、足三體。三體又分為三節,如:頭為梢節,背為中節,腹為根節;手為稍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各節都有一定的運動規則,如:頂頭,塌腰,松肩,墜肘之類。練習三體式,使周身上下內外筋骨肌肉,無一處不受到鍛鍊。此乃前輩拳師們積累的寶貴經驗,後學者切勿輕視。要細心體會,悟通真諦,逐步提高,才能獲得健身功效與攻防技能。站三體式時,從預備式到定式,初練者必須按三個過程動作的要領去做,才能將三體式動作完成得正確。反之,差之毫厘,則謬之千裡。

孫劍雲三體式練法:

一、預備式:身體直立,眼向前看,舌頂上顎,口唇虛合,下頜微收,兩肩垂平,兩臂自然下垂,兩手五指併攏靠在腿部,兩腿直立,膝蓋後挺,兩足尖向外撇,足跟靠攏,成九十度,意識集中。

二、轉身半面向右,移動左足,腳尖向前,腳跟靠住右腳內踝,成四十五度,平視前方。

三、兩小臂徐徐抬起,兩肘靠肋,兩肩松垂,兩手心朝下,抬至與胸平,左手食指向前,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蓋於左手食指之上。手向上抬時,兩腿徐徐向下蹲屈。此式要點:頭往上頂,腰往下塌,抽胯,身體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虛空,排除雜念,切不可有絲毫怒氣。此式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四象之稱。

雞腿:兩腿前虛後實,有似金雞獨立之勢。

龍身:身體三折,如龍之盤疊曲折。

熊膀:頂直肩圓,如熊之威嚴。

虎抱頭:兩手相抱,有虎欲離穴之勢。

四、左足向前開一步,順直落地,後足不動,兩腿彎曲,前虛後實,重心在後腿上,此謂單重。步子的大小,以練者兩腳之長為度。臀部要與後腳跟上下垂直,左腳膝蓋要與左腳跟上下垂直。前腿暗含有向後奪勁,後腿有暗含向上蹬勁,兩膝向內扣,腳跟向外擰。當左足前邁時,兩手徐徐分開,左手向前推,右手向回拉,兩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向前伸不可太直,肩至肘一段成斜坡形,肘至腕一段成水平。左手高與胸平,五指張開,虎口撐圓,大指橫平,指尖微屈,掌心內圓,肘尖下垂,坐腕向外撐動。右手拉至小腹處,大拇指跟緊靠肚臍,食指向上挑,眼平視左手指梢。

練形意拳要知「六合」,就是說:心與意合,意與力合,氣與力合,這是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叫做外三合,內外三合共稱六合。這裡的合,就是指協調一致。所以,在站三體式時,身子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俯後仰。在伸左手,拉右手,出左腿時,三者要做到同起同落,上下協調,整齊合一,心氣平和穩定,呼吸順其自然,不可憋氣。初學站三體式,腿部都有酸痛現象,只要堅持下去,日久腿有了功夫,這種現象也就消失了。實踐證明,只要掌握了三體式的正確樁法,苦練不輟,就可為練好形意拳打下紮實的基礎。在學習拳術套路時,即可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練三體式,不受時間限制,初站時,幾分鐘後如覺左足酸痛累,可換右足在前,或稍稍休息再站。久之,自然能站較長時間而不再感到酸累。

三體式是形意拳的基本功,練習時不須配合其它基本功,也不要有任何靜功。

形意拳之三體樁功:

1、清早起面東立正站好(古時都以右面為上首,向左面行練,至今所有的拳法都由右向左演練)謂」無極勢」及無我無物,平心靜氣空空無一物也。

2、左腿向前邁半步,雙手外開抬於眉高,向下自然虎口相對壓下,似摸鬍鬚動作,叫關公理髯,生」太極勢」,抬手時吸氣及心有靈犀一點通,採日月之精華,乾坤之靈氣,包羅萬象,由鼻吸入,沉於丹田。雙掌下壓時呼氣,吐出濁氣一吐為快。

3、左轉身90度,雙腿半蹲,左前腳後跟距右腳尖約1尺,右拳橫專出,吸氣,及側身陰陽互易變」兩儀勢」。

4、左掌為陰陽立掌,虎口撐園推於前方,呼氣,左臂半曲半展高於鼻齊,右手變掌於左肘下三寸,化為天、地、人融為一體的」三體勢」。

練此勢須集中精力,舌頂上顎,氣沉丹田,兩腳抓地,力達湧泉及」湧泉穴」,挺脛豎項,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收谷道,頭要有虛靈頂勁,稱之謂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也稱之謂內外」六合勢」,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保持中正(不可前傾後仰,左斜右歪,挺胸翹殿),內三合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注意力要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舒展自然,吞吐舒暢,不可拙氣拙力)此乃形意之」樁功」。此雖樁功但不易久站,腿困時可左右互換。也可連續互換,練習時要求束身展勢,束身時吸氣,展勢時呼氣,兩手互換由丹田起從口而出,謂之逆呼吸任督循環,手心朝上由下往上翻,兩掌交換往返穿出,謂之陰陽掌都屬周天循環。全部過程在武學上稱之謂」築基」。在醫學上稱之謂」增氧」運動,這種運動屬於增強肺活量,加大腹呼吸,增加了大腦等各處的供氧量,內臟通過呼吸、收縮、蠕動、受到了輕微的擠壓按摩運動,對於人的,精、氣、神體質都有很好的健康因素,長期鍛練可氣血運行,舒經活絡,精力充沛,紅光滿面,益壽延年。(過去老師傅考驗學徒的毅志而讓久站須蹲一年樁功)

三體勢的功用:三體勢雖為樁功實際是技擊之陣勢,和軍事家兩軍對敵行兵布陣一樣,步法要求前三後七,重型在後身穩步靈,前腿進退、攻防、靈活易變,攻之可勾、掛、拌、掃、踢、蹬、鞭、踹、寸步等應用敏捷,守之可防、退、護、回、帶、滑等靈活多變。手法講手護外五行肘閉內五臟以安己內,出洞入洞緊隨身上,口為洞,手型為陰陽瓦稜掌,前手為正後手為奇,形成猗角之陣勢,根、中、捎三節配合或纏、或繞、或封、或打、輪番運用得體,陰陽互易,上下、左右、前後、奇正相交,反應靈敏攻防合道,攻可擊、戳、掐、抓、拿、鎖等虛實應變技法無窮,防側截、逼、攔、架、拽、牽、翻等變化萬能,身法以腰為主軸轉動、開合、束展、自如,所以三體勢實乃攻防合道應用無窮的絕妙陣勢。因此形意拳練家特別注重於三體勢的功法形象。

形意拳三體式

形意拳樁功包括渾圓樁和三體式,渾圓樁適合體弱者,三體式對技擊有利,二者互補。

姿勢:三七步站立,前三後七,前腳內側和後腳跟在一條直線上,前腳尖稍向內,後腳與前腳成50度左右。前手與肩同高,手指半開半屈,呈虎爪狀,後手與肚臍平行,形狀同前手。前臂不伸直,後肘貼身。舌頂上顎,口唇虛合,下頜微收,頭上要有前頂之意。

呼吸:自然呼吸,放鬆不憋氣,如果你氣喘,說明你錯了,休息一下,再練習。

意念:用意念放鬆和收緊肌肉,體驗形意拳的整體力。前後手之間,前後膝之間,前手和後膝,頭和前腳之間假想有個橡皮筋,在意念作用下,肌肉放鬆和收緊,同時雙膝內扣,後腳趾抓地,收緊肌肉時,意念前手向前向下,後手向後向下,外形可以不動或微動頭上要有前頂之意。

要求:每次堅持2分鐘以上,左右腳互換練習。

牛勝先談形意拳三體式:

談起形意拳,行家裡手都知道是萬變不離三體式。三體式是進形意拳大門的總機關,三體式站不好、練不對則永遠也進不了形意拳之大門。但三體式有五五步三體式和三七步三體式,究竟哪種為更佳呢?我學拳時,老師曾對我說:「這個三體式,老一輩形意拳家改來改去,就改成三七步這種站法為最合適。」姜容樵先生在他的《形意母拳》一書的「貼拳說」中披露了這個秘密。姜容樵先生說:「聞李存義、張兆東(佔魁)兩先生雲,形意拳至郭雲深先生一變,不用雙重腿,惟今之傳者,皆雙重腿,取其易習耳,錄之以備參考。」校閱姜容樵所著《形意母拳》一書的有錢硯堂、李景林、張兆東、尚雲祥、姚馥春、韓慕俠、黃介梓、劉錦卿諸位先生。姜容樵先生所說的雙重腿,就是五五步,即站三體式是五五步,練五行、十二形、連環、雜式捶均是就五五步而言的雙重腿。姜容樵先生又言「惟今之傳者,皆用雙重腿,取其易習耳」。郭雲深先師改五五步為三七步至今已百多年了,去世都103年了,回過頭來看「今天練五五步雙重腿的依然佔練形意拳人數的大多數,關鍵還是五五步易而三七步難練習。

我習練形意拳三體式時,老師問我能站多少分鐘,我回說五分鐘。老師說:「好,我看你怎麼能站五分鐘。」我站著三體式,老師看著表,十秒,三十秒,一面數秒,一面給我糾正動作。我竟沒站下兩分鐘來。站到一分45秒時,我的後腿就熱、漲、酸、痛、麻得忍不住了,如同給自己上了刑具一樣的難受。但我從此找到下功夫的要領和努力的目標。從此以後,我天天練,由站不到兩分鐘,到能站三、五分鐘;由站三、五分鐘,到能站七、八分鐘乃至練得能一次站二十五分鐘,只站得後腿麻木,周身發抖,但樁功有了明顯的進步。老師說能站七、八分鐘,樁步就基本夠用。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終於站得一般人推不動,拉不動,抬不起前胳膊,拉不開下面緊貼腹間的胳膊,前胳膊如有數百斤重,身體如有五、六百斤重,下面的胳膊如同膘戮沾一般,基本上達到老師對我的要求。

常聽不少形意拳家說一個三體式能站一、兩個小時,我感到吃驚,我從沒超過40分鐘。1982年我在東城武術館教形意、八卦高級班。那些一次能站半小時的學員,原來站的都是五五步。我讓他們站三七步,竟沒一個能站下兩分鐘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能站一、兩個小時的老師們站的也是五五步,三七步和五五步竟有這麼大的區別,果如姜容樵先生所言,雙重腿易習罷了。

郭雲深先師是一位對雙重步改革的大家,在一百多年前就不站五五步。他一個崩拳打遍南北,總結了雙重步比武實戰的弊端,大膽改革把五五步改成三七步。這是他實戰的總結,我們後人一定要好好的繼承。郭雲深先師否定自己,改革創新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這前三後七的三體式要站出八個字來,即一頂、二扣、三圓、四敏、五抱、六垂、七曲、八挺。這八個字,每字又有三項要求:

一曰頂。頂有三頂,即:

1.頭向上頂,才能提起精神,有沖天之雄姿。頭是周身之統帥,頭上頂,則後三關尾閭、夾脊,五枕才能通暢,腎氣才能上達泥丸(百會)。

2.手掌外頂,如有推山之勁,則使氣貫周身,勁力以達四肢。

3.舌要頂(姜容樵先生講有吼獅、吞象之容)能導上升之腎,下行壓於丹田、以固命本。

舌頂上顎是參禪打坐的要求,舌頂上顎,舌下兩穴金井、石泉分泌唾液,將此唾液吮吞下咽,入任脈,以助陽精,才能達下固命本之效,舌頂也免在對敵搏鬥中,被敵擊中口部以傷舌尖。

二曰扣。扣有三扣,即:

1.兩肩要扣,使前胸含收,後背撐圓,氣等動力以達肘部。

2.手背、腳背要扣,使勁力到手指;腳背要扣,五趾抓地,腳跟前蹬,使腳下力合,如房探之八居丁(南方稱之馬丁)樁功力厚。

3.牙齒要扣,使筋骨緊縮。

三曰圓。圓有三圓,即:

1.脊背要圓,其勁力摧於周身,尾閭則要中正,使精神貫於頭頂(西方拳擊都知含胸背圓則勁力達兩臂,挺著胸其拳擊出而無力,我們練太極、形意、八卦者,更強調含胸拔背之功,挺著胸練太極、形意、八卦純粹是外行,非行家裡手之行為)。

2.前胸要圓,勁力達兩肘,心窩微向裡收,使呼吸之氣通暢(前胸要圓,不是挺胸,圓是要使心窩微向裡收,使呼吸氣通暢;挺胸,氣向上行存於肺,使氣不能下沉丹田)。

3.虎口要圓,使手心空,指如抓球,手似鷹爪,充分發揮手的裹抱之勁力。

四曰敏。敏有三敏,即:

1.心要敏,如猛虎撲食,狸子捉鼠,能有隨機應變之功。

2.眼要敏,如飢餓之鷹去捉田中之兔,能預視四周所發生的變化,捕捉有力時機。

3.手要敏,如撲羊養之獅豹,能主動出擊先發制敵。

(敏是練形意拳者,有文化之人改之,原來稱三毒,即心要毒、眼要毒、手要毒,用三敏,取而代之,補武中之文雅)。

五曰抱。抱有三抱,即:

1.丹田氣要抱,氣不外散(如果挺胸,氣在肺就談不上氣不外散)擊對手必準確無誤。

2.心氣要抱,(心氣即扁中之真陰之氣),遇敵有主,臨危不變。

3兩肋要抱,出手、入手不亂,遇敵不致發生危險。

六曰垂。垂有三垂,即:

1.氣要下垂,使氣一沉到丹田,下盤必穩,其穩如泰山。

2.兩肩下垂,使肩夾骨鬆開,其肩必長,肩長則臂必長,長則靈活多變,肩摧肘前。

3.兩肘下垂,使兩臂撐圓,能護兩軟肋,以保安全。

七曰曲。曲有三曲,即:

1.兩臂要曲,使臂彎如半月(過彎少力,過真即僵),則力自厚。

2.兩膝要曲,彎如弓背,使勁力無窮。

3.手腕要曲,曲如豐圓,使勁力緊湊。

此三曲皆取於伸縮自如,使勁力不斷之意。

八曰挺。挺有三挺,即:

1.頸項要挺,使頭容正直,精神貫於頂。

2.脊骨腰要挺,(常言道:低頭貓腰受業不高)腰為一身之主宰,腰挺則動力達四肢,氣鼓全身,(如太極之氣益鼓蕩)。

3.膝蓄要挺,使氣曠神怡,勁力達於腳趾,如樹之生根。

孫振松傳形意(入門)

形意樁法

凡是內家功夫,都是極重視站樁的。形意當然也不例外,一些關於三體式的要求,相信大家早就知道了,我談談自己的心得吧。站樁重要的是姿勢一定要準確,注意腹部的感覺,也就是氣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個身體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體向前衝的意念,但形是向後坐。前後手都要有撐勁,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說要用犟勁,這種力我也解釋不好,大家好好自己體會吧。站完樁,可以站渾圓樁放鬆,然後拍打全身,練練驚抖勁。

下面是孫純周老先生論三體式,大家好好體味一下: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礎,為各拳之起點。其主要在兩足不可雙重。單重又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之謂。主要者注重後足,前足可虛、可實,力起於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體要三折,其它塌腰、頂頭、蹬足、開胸、實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強制呼吸而運氣,內家拳之拳乃用後天之形(即姿勢之正確)養先天之氣(養字要注意),所謂尚氣者無力,養氣則純剛是也(要義詳《形意拳學》)。注意:三體式為形意拳之根本,務要詳視學者身體有無斜倚,說明其三折、開襠、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執張開,食指直立,手掌微向裡合,目注視食指梢。怎樣站形意的樁才能長內勁?形意的樁主要是三體式,姿勢一定要正確,正所謂行正方能氣順,氣順方能以意行氣。三體的姿勢大家都看過,我就說說要點,前手要塌腕,要前撐。後手要內旋,要下按,頭要直,目要正。內在的要求是要谷道上提,沉肩墜肘,意守丹田。谷道上提就是肛門要有上提之勁,把下肢的勁以丹田為軸心提起來,上提之勁一提丹田就充盈了。並且上提後,雙足即有提起來的感覺而腳心自然含空,有向上之力。沉肩墜肘是為了把頭頂的挺拔之力有下拉之力,避免氣血慣頭,這樣頂心就有了縮力,同時肩下沉帶動手心有上拎內縮之力,這與下肢,頂心同歸丹田,這就是所謂的「谷道上提」,「三心要並」,此乃拳學之密,增進內勁之要啊!另外,形意三體式還要注意三尖相照,就是說眉心,手尖,腳尖要相對。否則,則氣難歸一。另外,我說的這些東西,大家一定要在站三體式一個月後或更長的時間後在練,效果比較好,最初就是什麼也不管,就是擺好姿勢放鬆的站。三體式是鍛鍊內勁,筋骨之力的絕好的樁法,大家好好體會一下,會有很大的收穫的!!

形意步法形意拳的速度很快,但那不是靠什麼速度球或者其他的訓練手段練出來的,而是用最簡潔的動作解決戰鬥。用身體去打人,靠步子去贏人!形意拳的步法主要有雞形步和蛇形步,在進步時,前腳千萬不要有縮的意思,大家可以試試,可能大多數的兄弟都有這個毛病,這就使你的速度減慢了零點幾秒,可就是這一剎那,勝負已經分清了。步法的驅動力主要是靠後腳蹬踩,前腳的扯拽。在練習的時候,要練到一進步,腹股溝就有微微的撕裂般的疼痛感,這才會長功夫!另外,進步要注意小腹的感覺,感覺是小腹在推進,而且小腹是一種很沉實的感覺,用手摸,在進步的一剎那應該是瞬間鼓蕩的感覺,就是這一鼓蕩,就可以讓你在動的瞬間有抗打的能力,讓你動的迅猛!!後腳向前運動時,雙腳間要有挾勁,要有提勁,要把下肢和上肢的勁都歸到丹田,你的內勁才能充實,形體才能有力量。形意拳主要用雞形步,大家觀察一下雞,它在抬腳時,是提縮力,落步時候是趟踩勁,其運動中腿和身體總是含著一種收縮伸展的的牽扯力,同時,在行步時,雙臂雙手是要隨身體之動而動,所謂手耍身體,這樣的運動才能一動而無有不動!!

形意打法(初級)

形意的打法很微妙,不過可以概括為一個字,那就是'打',這最重要啊!當對手不動時,我不要表現出要動的欲望,但當對手微動的時候,我便發動狂風暴雨般的擊打.因為在實戰中,如果你看到對手的拳到眼前了,才想著躲或者阻擋,那就晚了,必須在他要出還沒有出的時候擊打,這就是後發先至.為了安全,大家可以採用走蛇型步(歪步),打其偏門.如果要直進,記住,一定要用步子搶位,這樣就可以步到人翻.另外,手上要打顧結合,其實形意有很多的打法和詠春拳截拳道的溝漏手很象的,不過比那個要高級.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別忽視腰跨的作用,以腰帶手和步,一擊不中則已,中則不只一下,正所謂出手如鉤挫,回手如鷹捉,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這才是形意!!!

形意是一門優秀的實戰武術,非常的狠毒,但今人多練不得法。其實真傳的形意主要就是單操,至於什麼套路根本不用練,重點是五行拳,它是所有拳法的母拳,但不能自學的,因為那裡有很多小動作,如果師傅不親身示範,你自己是琢磨不出來的!都知道形意有三層功夫,其實五行拳每一個拳法都有三種練法,這三種練法就是三個發勁方法,共有十五練法,這個秘密恐怕現在知道的人不多,因為這是形意的秘密,並不是練明勁練的一定時候就自然會暗勁和化勁了。形意的步伐主要是雞形步,也就是要時刻分虛實,而在技擊中則多用雞形和蛇形步。所以說形意並不是無遮攔的硬打,它的很多理論和太極雷同,但訓練方法比太極更科學,也就是先練剛,再練柔,最後練化。形意技擊關鍵在於鉤挫與束展,它主要也是借力打力。如果大家能好好研究一下太極圖,相信一定能收穫很多的!

郭雲深先師的崩拳

一、眾所周知,形意拳以三體式為基本,而郭雲深先師把前人的五.五步雙重三體式改為三.七步單重三體式。至今除了孫祿堂老先生傳下來的孫式三體式是這種三七步單重三體式外,其他仍多為五.五步雙重三體式。就算孫門之中得三.七步單重三體式之真傳者也不多見,真正能達到一個三體式站在那,一般人推不動、拉不動、抬不起他的胳膊來的人則更少更少。在我接觸過的許多形意拳朋友中,我尚未發現功夫有如我的兩位恩師者。我恩師李天驥骨瘦如柴,1.7米的個兒,120斤的體重,但要想抬起他的胳膊來是不可能的。他一個三體式站在那,就休想推動他、拉動他。我另一位恩師「鐵胳膊楊四」楊鳳翔也是這種功夫。不用說郭雲深先師更是有這種過硬的功夫,而且是三.七步單重三體式的創始人。試想,人家一個三體式站在那,你推不動人家,拉不動人家,抬不起人家的胳膊來,你拿什麼去和人家動手?何況郭雲深先師,他一個三體式站在那,五六個小夥子各持一棍用力杵在他的腹部,他丹田一沉,腹部一彈能把五六個小夥子扔出丈外。我過去是不信的,我通過跟恩師學藝,才相信這是真的。為什麼?就是形意拳的功夫和爆發力使我服了,形意拳的樁功使我服了。我才願意一個劈拳抓了六年,每天少則八百,多則一千地抓劈拳。通過苦練,我雖然不及兩位恩師,但也學有二、三成。我用此法培養學生,在兩年半的時間內教他們站三體式、練太極推手,而且是一周兩次,他們不論在北京還是在全國太極推手比賽中都取得優異的成績,其功就在郭雲深先師的單重三體式上。而且有幾個出色的學生,就是兩個人也休想拉動他分毫,北京推手界一提我的幾個有功夫的學生,他們就不報名參加推手比賽了。我的學生尚且如此,更何況郭雲深先師,他的功力怕是大出我們幾倍,所以我相信,他的三體式比我們後生更加厲害幾倍。因此,我告訴大家,有功夫的形意拳家站對了三體式,應該是一般人推不動、拉不動、抬不起他的胳膊來,才算這位老師真有形意拳的樁功,若連這個基本樁功都沒有,別的都談不上。我又用此法傳給我的兒孫,結果我的長孫牛天賜,一個三體式站在那,我的兒子和我的學生照樣也推不動這個十五、六歲的娃娃。我長孫體重90多公斤,一般沒下過功夫的學生,到我長孫手上一掌即倒。連十五、六歲的娃娃尚且能做到一個三體式站在那一般人推不動他,拉不動他,抬不起他的胳膊來,更何況身經百戰的郭雲深先師?以上說明郭雲深先師是三.七步單重三體式的創始人(請看姜容樵先生所著形意母拳、拈拳論提到此事),郭雲深先師的三體式樁功肯定是超出我等幾倍的厲害,可以說首先是樁功過硬。

二、苦練崩拳:我恩師跟我講過郭雲深先師的崩拳,是苦練而成。我多次去深州了解情況,當地形意拳界的朋友也說,郭先師的家馬莊離深州有一公裡,他打著崩拳來趕集。試想這個半步崩拳打對了,初學者無論多棒的小夥子也打不了二十下準坐在地上,而郭先師打著崩拳由馬莊到深州去趕集市,說明郭先師的腿部勁力之足,耐力之久,是一般人不能相比的。上世紀80年代中,我在東城武術館教形意拳,當時我這個班有六十多人,這是個冬天,別的班都跑到屋裡去了,只有我這一個班佔領足球場。我教學生練崩拳,其中我的一個學生馬順利,打了不到半個足球場就累得倒在地上,而其他人都打了足球場的一個來回。大家都笑他是孬種,只有我表揚他。我說:他打對了,你們都沒打對,打對了,二三十個崩拳就累趴了,你們打了一個來回,說明不對。大家才明此理。我見另一班的一位學生,圍著足球場打了幾圈也不見有累的表現,說明根本就沒練對。以上我講的是腿力足而持久的功夫,下面我再談談崩拳的功夫。我的恩師李公教我練崩拳時,讓我拉住他的後胳膊,他一個崩拳把我帶出一個踉蹌。我按此法教學生,結果我的學生張維忠打崩拳,一般人絕對拉不動,我又用此法教兒孫,我的長孫牛天賜打崩拳,後頭有人拉他的胳膊,他準能把拉他的人帶出去。而我在深州,見一個小夥子打崩拳,我把手放在他後胳膊上,他竟動不了分毫。我讓他拉我的後胳膊,我把他帶出很遠。我問他你的師傅是誰,他說是某某某,我一聽這位老師寫了許多形意拳的書,我說你回去用我這個方法去拉你師傅,他說不用拉,他根本就沒有這種功夫。試問連這種最基本的功夫都不懂,您寫什麼書,還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嗎?沒有自己的體會,寫書也是騙人。我想凡是練形意拳的都去拉拉你師傅的後胳膊,拉不動、把你帶出去,說明你師傅有功夫,你拉你師傅,師傅動不了,說明沒功夫。所以我相信郭先師一個崩拳打出去,怕是兩三個人都拉不住。如果按一個人120斤算,三個人是360斤,我聽恩師說郭先師一個崩拳出去是八百多斤的力量,相當於七個120斤的人拉不動他的胳膊,再加上時間、速度,郭先師這一個崩拳打出去約有千斤之力,試想哪位大師能禁住他這一個崩拳。何況郭先師的拳頭用擰旋勁打人,拳頭如同一個鑽頭,一拳打去,只要打中目標,就得骨斷筋折或口吐鮮血。

三、用形意拳的勁去打砂袋:我的恩師李公講,練拳不論太極、形意、八卦,都有不宣之秘,即「寧傳十手,不授一口」。而這形意拳、三體式、劈拳、崩拳都有不宣之秘,打砂袋更是如此。形意拳的打砂袋和現代散打、拳擊打的砂袋不同,形意拳的砂袋最輕者要三百斤,最重者要一千二百斤。怎麼打?我只能講用形意拳的勁去打,其它,恕不能全談。郭先師能打少者八百、多者一千斤的砂袋,那他的一個崩拳打出去,就可想而知了。

四、身經百戰,和不同的對手比武:郭先師一個崩拳打遍南北七個省未遇對手,說明他身經百戰,和不同的對手打,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又有過人的功夫和膽量,所以百戰百勝。郭先師所具備的功夫和實戰經驗打人的技術,都是我們後人無法和他相比的。如他打李奎元,李奎元擅用腳踢人,據說能踢斷碗口粗的木樁。而當李奎元和郭先師比武時,剛要起腳,郭先師手已到他身上,李奎元只覺郭先師輕輕一划,就被騰空摔出丈外。李奎元立即拜師。當郭先師打某寺僧時,某寺僧力大無窮,把磨盤從門外搬到門裡院中而面不改色,某寺僧讓郭先師把磨盤再從院裡搬到門外,郭先師說:不用不用,我兩拳你要不吐血,我就認輸。結果是兩拳就讓和尚口吐鮮血,跪地拜師。郭先師因公誤殺地頭蛇而坐牢,在牢中天天練虎撲撞牆。當三年後刑滿釋放,縣太爺錢錫彩請他吃飯,席間問郭先師三年牢獄之苦,功夫退了沒有,郭先師說沒退。縣太爺說您展示兩下,郭先師站起身來,到院中一走,見院內有影壁牆一面,郭先師說:「我可以在影壁牆上試試功夫嗎?」縣太爺說「可以,可以。」郭先師一個虎撲撞在影壁牆上,只覺影壁牆忽而一動,便又一加力,影壁牆應聲譁啦倒地。縣太爺拉著兒子錢硯堂當場拜師。試想郭先師有如此功夫,哪位武術家能禁得住他這一下呢?又如郭先師聽說北京董海川功夫過人,便趕到北京,找老鄉程廷華介紹和董先師比武,程廷華不肯,再三,郭先師急了,一個崩拳衝程廷華打去,程先師急忙躲閃,郭先師一拳打在門框上,把門框打斷,誰有郭先師這樣的功夫。

因此,郭先師一個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原因是,有過人的樁功,有過人的崩拳爆發力,有過人的實戰經驗,和過人的膽量。得到神拳李老能的真傳,造就了一代宗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中財號】微信公眾號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降龍伏虎樁
    拳術之道,尤宜先立基礎,故初學,以樁法為始。一日降龍樁,二日伏虎樁。練此樁法,先要虛其心,涵養本源,以呼吸之氣下貫丹田,而充實其腹,慢慢以神意運動,舒展肢體,使氣血循環周身,流通百脈,臟腑清虛,筋絡舒暢,骨健髓滿,精氣充足,而神經敏銳,故謂之養基立本,此樁法慢練增力之妙法也。諺云:「本固枝榮」,儒謂「本立而道生」。
  • 三體式詳解
    形意拳三體式,初期仍沿用戴氏心意拳的步型----虎步。拳勢為兩腳尖均朝前。前弓後繃,後腳跟與背部成一斜柱形。
  • 詠春小念頭及木人樁法
    但由葉師及現實所傳者,多為"一攤三伏"之法,故以不算三拜佛已。 而立身處世,若連小小 一點念頭都不向正途發展,其人品格之差亦不難想像了!由此可知,"小念頭"一辭意帶相關;創此名稱的人用心良苦,堪作今日詠春派門人在"武"與"德"方面作立身處世之銘。修習詠春拳,只有完全掌握《小念頭》的正念解,才能通暢晉級修習。
  • 傳統形意拳重要的樁法---降龍樁
    形意拳中的降龍樁名稱是取自《性命圭旨全書.降龍說》「離日為錄,中有己土,強名曰龍。」「降之者,制其心中之真火,火性不飛則龍可制而有得鉛之時。」指精神內寄,腎水上升而制火為降龍。這是在氣功學術中的解釋。形意降龍樁是其外形的擰身折腰,拗步回身,雙臂撐圓,前撐後塌的姿式。外練腰臂腿功,內練心意氣。
  • 太極以拳代樁,以拳為樁,「無處不是樁」
    故筆者認為:太極(拳)以拳代樁,以拳為樁,「無處不是樁」。太極拳樁功內容有二:拳架套路靜態式,即預備式、合太極式,名無極樁,又名站樁、靜樁、死樁,習慣上叫作無極樁;拳架套路動態勢稱為陰陽樁,又稱行樁、動樁、活樁,習慣上稱作行樁。無極樁「形死神活」陰內藏陽,旨在靜中求動;行樁「形活心死」陽內藏陰,旨在動中求靜。
  • 太極拳的「拳樁合一」
    內家拳《拳樁因果訣》說:「拳以樁為根樁以拳顯神,樁無拳不靈,拳無樁不穩。」內家拳以樁築基,凡經過散手競技的人,無不深刻的體會到腰腿基礎功夫的強弱對勝負至關重要。通過樁功使下盤穩固,足膝有勁,氣沉丹田,心靜神清。如是方能在競技中氣不躁動,腰腿穩固有力,足膝輕捷靈活,進退操縱得宜,身法中正厚重,實現以靜御動,克敵制勝。反過來,「樁無拳不靈,樁以拳顯神」。
  • 玻璃鋼百米樁製作工藝及方法
    玻璃鋼百米樁製作工藝簡單,可以一次成型,經濟效果突出。尤其對形狀複雜、不易成型的數量少的產品,更突出它的工藝優越性,另外,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對玻璃鋼百米樁的形狀、技術要求、用途及數量來靈活地選擇成型工藝。
  • 蟬大師北京站沙龍收官 詳解蘋果過包及Search Ads投放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蟬大師最新資訊 > 正文 蟬大師北京站沙龍收官 詳解蘋果過包及Search Ads投放
  • 降龍樁教學 靈蛇驚起、螺旋鼓蕩的秘鑰!
    降龍樁屬意拳高階的技擊功法,鍛鍊力度強,有抻筋拔骨之奇效!此樁對脊柱、腰、臂、肩以及整體的訓練有強大的作用。是建立「靈蛇驚起、螺旋鼓蕩的秘鑰!」同時也是抻拔脊柱,治療腰痛的一劑良藥,對養生有著莫大的價值!
  • 南平鋼板樁圍檁支撐打拔費用【震宇】
    鋼板樁臨時圍護用量也較大。鋼板樁的施工發揮了重要作用,較好地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對科技創新、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鋼板樁技術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尚存在極大的差距。震宇公司專業鋼板樁支護/拉森鋼板樁工程施工隊伍,領先的基礎施工團隊,註冊資金1000萬,已有十一年施工經驗,有著大量基礎施工成功案例,在業內有著良好的口碑和信譽度。
  • 太極十三樁的練習及注意事項
    太極十三樁是太極拳十三個內功樁法,是一種身體保持一定的姿勢、神意保持於一定的狀態、靜止站立的練習方法。太極十三樁是傳統的樁功精華,現將其練習方法介紹如下:一、太極十三樁練習方法(一)無極樁(圖1)無極樁也稱自然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樁法之一,被歷代拳家認為是太極拳的根基。拳理說:「太極者,無極而生也。」
  • 南昌拉森式鋼板樁租賃價格推薦【震宇】
    、防洪、水利防滲加固、水閘等鋼板樁施工項目,以及拉森鋼板樁出租、打樁機、壓路機、推土機、挖掘機、炮機、鏟車、吊車、板車租賃等。鋼板樁的檢驗工作要注意哪些問題: 對鋼板樁,一般有材質檢驗和外觀檢驗,以便對不合要求的鋼板樁進行,以減少打樁過程中的困難。 (1)外觀檢驗:包括表面缺陷、長度、寬度、厚度、端部矩形比、平直度和鎖口形狀等項內容。需注意: a、對打入鋼板樁有影響的焊接件應予以割除; b、割孔、斷面缺損的應予以補強處理; c、若鋼板樁有嚴重鏽蝕,應測量其實際斷面厚度。
  • 未練拳先練樁——南派少林拳傳統練樁方法
    南少林的萬形之基——樁功「未練拳先練樁」是南拳的普遍要求。南拳要求下盤穩固,為把根基練好,必須先練好站樁。站樁是一項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是鍛鍊身體的實力和靈活性,為以後練拳套時身體的穩定性、步法的靈活性和勁力的順達打下堅實的基礎。拳諺說:「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
  • 印光大師十念法的妙處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一起學習了印光大師教我們的最究竟圓滿的念佛方法——「十念法」。總結如下:一、心裡念的清清楚楚;二、口裡念的清清楚楚;三、耳朵聽的清清楚楚;四、十念記數。我們繼續學習印光大師教我們的這個「十念法」與「晨朝十念法」的區別。
  • 西北區域預製樁與裝配式應用技術交流會召開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現任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鄭建國,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總工程師鄭永強,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總工程師、西北院裝配式建築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世斌,北京建華建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毛由田等專家蒞臨參會並做專題報告。
  • 論水中拉森鋼板樁圍堰施工技術
    施工時,利用導向圍籠在大於承臺各邊尺寸1m的四周外圍,插打鋼板樁形成鋼板樁圍堰,同時為了克服水土壓力,在板樁內設2道內支撐,支撐採用菱形框架式結構,外圍用彩條布包裹,採用高壓水槍配合砂石泵吸泥至設計標高,澆注水下封底混凝土硬化基底,然後進入圍堰內進行承臺及墩身施工。鋼板樁採用日本拉森式式槽型鋼板樁,根據地質情況、材質及所受的水土壓力計算板樁入土深度,選擇鋼板樁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