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酒、東坡肉,看透宋代「吃貨」文豪蘇軾灑脫人生!

2020-12-14 貓叔談史

導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雖然不背誦蘇軾的詩詞很多年了,但是如今回想起來,依然能朗誦得慷慨激昂,依然能背誦得朗朗上口。

而說到蘇軾,又不只有詩詞。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今天,洞察君想聊一聊作為「吃貨」角色的蘇軾。

東坡酒

說到酒這玩意,在古代,哪個文人墨客不得沾點?我甚至懷疑,酒一產生,就與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畢竟酒能助興,是作詩賦詞的最佳搭檔。

在蘇軾之前,我們有耳熟能詳的曹孟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有號稱詩仙的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蘇軾也是一個嗜酒的文豪,那麼東坡酒如何產生的呢?

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的仕途迎來了巔峰,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場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慘了,這個謝表一交,被看不慣他的新黨抓個正著,說他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還翻看了蘇軾之前寫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火上澆油,蘇軾的仕途也因此開始走下坡路。

牆倒眾人推,才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官場失意,愁呀。何以解憂愁?唯有杜康,本來就愛喝酒的蘇軾,這下

對於酒的熱愛就更加痴迷了,也正是這一貶,促使了「東坡酒」的產生。

在黃州期間,蘇軾發現外面的酒鋪賣的酒老貴了,小官的俸祿也少,消費不起啊,而且又不好喝,加上在偏遠地方為官,官務輕鬆,時間多得是,於是便開啟了自己釀酒之路,「東坡酒」就此產生。

《飲酒說》裡有詳細闡述: 「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盞為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為釀既少,官酤又惡又貴,遂不免閉戶自醞。曲既不佳, 手訣亦疏謬,不甜而敗,則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嘆,知窮人之所為無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過口,何足追計?取能醉人,則吾酒何以佳為?但客不喜爾,然客之喜怒,亦何與吾事哉!」

在黃州期間,蘇東坡釀造了 「蜜酒」;惠州期間,他釀製了「桂酒」「松酒」「真一酒」等,在儋州期間,他又釀製了「天門冬酒」。

蘇東坡不僅釀酒,在他的諸如《東坡酒經》《蜜酒歌》《桂酒頌》等作品中對自己製作酒的原料、配 方、投料、釀造過程、釀造時間、原料出酒率都有詳細的描述。

東坡肉

蘇軾最大的一個愛好,就是美食,他也堪稱是文豪界的「食神」。

關於「東坡肉」的來歷,我想大家都比較熟悉。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蘇軾出任任徐州知州期間,有一年八月份,黃河決口發大水,蘇軾親自率全城吏民抗洪,歷時近兩個月才戰勝了洪水。為了防止這個樣洪災再發生,蘇軾在第二年大力修築黃河大堤。同時,又從南起雲龍山向西北至黃河堤相連處,修造了一條防洪堤(現此人稱蘇堤)。

百姓看到蘇東坡疲勞奔命,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牧府慰勞。但蘇軾為官清廉,推辭不掉,無奈收下後,親自烹調,大展廚藝,回贈州民。並且詩興大發,出口成詩:「父老何自來,花椒嫋長江。水來非君過,去亦非吾功。」

這個肉叫回贈肉,就是東坡肉的前身。

蘇軾在徐州的政績很不錯,被調任湖州知州,前面也講了,剛去湖州上任不到三個月,蘇軾就因為文章翻車了,被貶謫去黃州。

當然回贈肉的配方也跟著到了黃州。在黃州期間,蘇軾的官職為團練副使,眾所周知,但宋代奉行的是 中央集權制度,因此團練副使屬於宋代散官官階之一,僅僅只是一種級別的象徵,無實際權力。

官場失意,時間又多,得在其他領域尋找滿足感、成就感。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就像洞察君高中的時候,成績不好,只能在籃球上尋找成就感。而蘇軾拿手的,自然就是廚藝了。回贈肉在黃周期間「進化了」,蘇軾將它一次次改良。

在黃州期間,蘇軾給自己起了個名號「東坡居士」,且並在黃州寫下了結合其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的著名的打油詩《豬肉頌》。

元祐四年(1089) 1 月 3 日,蘇東坡任杭州太守。到了杭州,又遇當地發大水,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至此「東坡肉」正式得名,並且流傳到了現代,成了杭幫名菜。

東坡灑脫的人生觀

人們常說,從一個人的文字裡就能看出他的心情與胸懷。

同理,我們在蘇軾的詩歌作品中,也能看出他的心情和胸懷。

在黃州期間,蘇軾作了一首酒相關的詩《蜜酒歌》:

真珠為漿玉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甕自生香,蜂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瓶不須撥。百錢一鬥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君不見南園採花蜂似雨,天教釀酒醉先生。先生年來窮到骨,問人乞米何曾得。世間萬事真悠悠,蜜蜂大勝監河侯。

從「先生年來窮到骨,問人乞米何曾得」這一句可以看出蘇軾被貶後,俸祿非常寒酸,生活窘迫。

然而,這樣又如何呢?我能依靠自己的雙手耕作、釀酒,解決自己的生計和嗜酒之癢,表達了不屑於朝廷的俸祿,不埋怨官場失意,生活窘迫的灑脫態度。

此外,在這首詩中的「蜜蜂大勝監河侯」,蘇軾還引用了《莊子·外物》中 「涸轍之鮒」的典故,表達了對於莊子的崇拜,也體現了對自己的一種激勵和對生活的一種灑脫態度。

「涸轍之鮒」:「監河侯」在古代是一個官職, 具體來說就是監管河的官職。莊子去向監河侯「貸粟」,結果監河侯說: 「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於是才有了莊子洋洋灑灑的涸轍之鮒的故事。

前面也說了,蘇軾還作了一首與豬肉相關的詩《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一句「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把黃州比喻成曹操口中的「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深諳佛學之道的蘇軾卻樂在其中,人棄我取,並且還享受得津津有味,看透且享受,這便是蘇軾的豁達和灑脫。

在《豬肉頌》裡,我們看到了一種屬於蘇軾的「豬肉人生觀」 ,在經歷了一次次謫貶之後,蘇軾完成了自我超越,練就了豁達灑脫的胸襟和人生觀。

總結:

蘇軾的一生起起落落,顛沛流離,經歷一次次的謫貶。然而,就是在一次次謫貶的過程中,蘇軾變得更加樂觀,更加豁達地看待世界。

從東坡酒、東坡肉看不完蘇軾的人生,卻能看透他豁達灑脫的人生觀。

相關焦點

  • 「噴飯」一詞,原來出自蘇軾,除此之外,他還有這些段子
    「令人噴飯」的出處,正是宋代文豪,豪放派詞人蘇軾所作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蘇軾可是一等一的段子手,他寫就的詩詞有許多趣聞怪事,這令人噴飯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個例子而已。
  • 蘇軾的一首詩成為千古名篇,看透他對人生的豁達,彰顯了他的灑脫
    天涯何處無芳草」,表現了蘇軾看淡愛情,對戀愛中人的勸告。 在被貶到黃州期間,蘇軾一邊吃著東坡肉,一邊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悲情中體現了他對人生的豁達。
  • 吃貨蘇軾的歡愉——人間至味是清歡
    吃貨蘇軾蘇軾,蘇東坡,除了他文學上的造詣,恐怕最讓人熟知的就是他美食家的稱號。放現在,蘇先生是妥妥的一枚吃貨。在吃的成就上,估計他稱第二估計就沒人敢稱第一了。舉世聞名的「東坡肉」就是因他而被世人熟知,在他的詩作中,很多的文章都是寫吃。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失意之人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無數失意之人「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他淪為階下囚,當時蘇軾都認為自己必死,開始寫信交代後事,但由於「太祖誓碑」中有「不殺士大夫」這一條,加上王安石、歐陽修等人的勸諫,蘇軾免於一死,被貶黃州團練副使。
  • 蘇軾很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了無數失意之人
    蘇軾很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了無數失意之人蘇軾,仿佛是一個永不被打敗的戰士。蘇軾的一生,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有過至高的榮譽,也曾當過囚犯,但他仍保有樂觀平靜的心態,在生活的泥潭中過得灑脫。孩童時代我們吟誦著他的《惠崇春江晚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蘇軾:流離數十載,詩詞傳千古,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玄機
    蘇軾還擅於書畫,技法巧妙,意趣斐然。尤愛竹,表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常畫朱竹,以此言志「竹直氣節不彎」,他率先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觀點。除此之外,蘇軾還是民間美食家,其自創的「東坡肉」「烤羊脊」頗受古今歡迎。
  • 蘇軾很灑脫的一首詞,當你身陷困境,要學會對自己說這2個字
    提到一代文豪蘇軾,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流傳廣泛,豪邁灑脫的詩詞。看上去他過得不錯。然而,這都是經歷了一生風雨坎坷,歷經磨難後,蘇軾在苦難中依然積極樂觀,熱愛生命。從而到達的隨緣自適,逍遙闊達的處世境界。我們知道,「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因為被卷進此案,蘇軾差點英年早逝,雖在許多人的幫助之下免去了死刑,但仍舊落了個發配黃州的下場。
  • 從《豬肉頌》看蘇軾背後的詩詞人生
    當面對仕途的失意時,李白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唯有詩和美酒不可辜負;柳永淺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唯有詩和伊人不可辜負;蘇軾低唱「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唯有詩與美食不可辜負。
  • 蘇軾在寺廟內散步,看到竹子,一首詩脫口而出,寫出了君子品格
    文豪大家自是有這種能力,讓我們在他們的描繪之下欣賞事物的各種美好,理解事情的深邃含義。中華文化的瑰寶當屬唐詩宋詞,無論是哪一種,對音律都是有嚴格的要求的,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美好非常。說起宋詞,不得不提文豪蘇軾。這蘇軾生性豪爽,但是太過直率,所以雖然腹中才華萬千,也曾考取功名,但是終因為性格過於剛直而得罪了小人,最終官場一路坎坷,被一貶再貶。但是蘇軾的確非凡夫俗子,即使命運沒有給他最好的安排,他還是儘可能地去熱愛生活。
  • 北宋第一吃貨蘇東坡,流放途中到底寫了多少首關於吃的詩詞
    很多人並不知道,蘇軾所在的赤壁,其實並不是三國時期的赤壁古戰場。很多人也不知道,千古名篇《念奴嬌 赤壁懷古》正是寫於蘇軾仕途最失意的時期。人生總是不可預料,三年前曾經享譽文壇,名震汴京的蘇軾,在湖州知州任上,曾向皇帝做表謝恩。
  • 大吃貨蘇軾小故事!一!
    蘇軾同學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根據史料記載他性格耿直,說話不會拐彎抹角的。(說白了這哥們就是情商低,不會考慮他人感受。)然而,我們了解他更多是:因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對!你猜得沒錯。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在官場上深受皇帝賞識,在創業上自己又是當時的「大V」,不愁沒人跟他一起賺錢,就算他去擺攤做熟食(東坡肉)也能賺個盆滿缽滿。但是事情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由於經常在官場上發火,蘇軾曾多次被貶,好在蘇軾心態好,就算被貶到了遙遠的海南也不忘記吃貨本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做嶺南人。
  • 和朋友喝酒被友妻棒打,蘇軾氣不過寫詩喊冤,「河東獅吼」出自該詩
    哪知道,自己的爭辯讓柳氏把丈夫學壞的責任全推到了蘇東坡的身上,二話不說就拿棍子把蘇軾棒打出家門。蘇東坡一代文豪,哪裡受過這樣的委屈?蘇軾的一生,恣情肆意,若不是看到他坎坷的人生經歷,很難相信這麼豁達不羈的詩詞居然是一個屢遭貶謫,鬱郁不得志的人寫出來的。蘇軾的詞,既有這樣極富趣味性的,也有包含氣魄胸懷的。
  • 蘇軾在人生低谷時寫下一詩,充滿人生哲理,一生至少應讀一遍
    蘇軾曾經在行走的過程中,就寫過一首關於生活感悟的詩,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卻總結出了人生哲理。蘇軾的文採,寫出來的每一首詩詞都是傑作。那麼,由他所創作的感悟生活的詩又是怎樣的呢?大家所熟悉的東坡肉就是由他的字所命名的,除了東坡肉以外,還有很多食物都是由他所命名的。在他因為寫詩被貶到了黃州以後,最牽掛的依然是黃州的美食。黃州盛產竹子,所以他一看到竹林,就想到那美味的竹筍。他的一生都在起起落落,如果沒有美食相伴,可能就連他這麼灑脫的人也熬不下去吧。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人生之事,哪有事事如意?總有許多悲愁、失望與苦澀。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於是嚮往著能夠面朝大海,如天地沙鷗一樣自由自在;又想像一葉孤舟,漂泊於江海,心無旁騖。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軾,也曾心中苦悶。若能稱心如意人生便快樂,若不能內心難免痛苦。詞人也是看到了自己對夢想追求的窮追不捨,於是便有了放棄外在那些名聲的年頭,這樣才能達到心靈的解脫。「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千古第一曠達家,行走便是一道風景
    愛其一:才華卓越,轟動天下像所有古代文人成名之路一樣,蘇軾21歲隨父進京趕考參加應試,因其文風灑脫恣意,喜得作為大文豪的主考官歐陽修老先生欣賞:「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正如歐陽修老先生所預料的,蘇軾日後名滿京城,凡出一首詩文,必流傳甚廣,深得眾人喜愛。
  • 蘇軾白天睡覺晚上看書,抓破腦袋寫此詞,其中一個字道盡平生灑脫
    宋代是詞作發展的巔峰時代,期間出現的詞作大家更是不勝枚舉,豪放也罷,婉約也好,都是大師層出不窮。但是要論誰能夠擔得起「宋詞一哥」的讚譽,則非蘇軾莫屬了。蘇軾的文風縱橫恣意,所涉獵題材也是頗為廣博,用詞更是豪放。
  • 「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大文豪蘇軾和「東坡肉」的故事
    蘇軾(蘇東坡)愛吃,也會吃,他發明的「東坡肉」比他所有的詩詞文賦都出名。當時有位書生動不動就對人宣稱是蘇東坡的超級崇拜者,一天不見和他有關的東西都難受。有人問他,那你喜歡蘇東坡的詩詞呢?還是喜歡他的書法?
  • 蘇軾這首詞,教你看透人生的是非成敗
    人生真正意義是什麼,有什麼值得追求?為追名逐利,還是為實現自我?也許會有人為此困惑,蘇軾在詩詞中對此也進行過一番探索。蘇軾,北宋著名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古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之一。他才情卓著,卻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歷經生死沉浮。人生的起起落落,非但沒能摧毀他的意志,反而讓思維見識在歷練中得以升華。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短短2句,看透人生無常,蘊含禪機
    此時64歲的蘇軾已不再意氣風發,經過無數次的被貶,坎坷的一生,多年參禪讓這位白髮老人對人生感悟頗深。作為父親,蘇軾寫下這首詩作,也是希望兒子能夠對人生有所領悟,少些挫折坎坷。相信很多人會有跟我一樣的感覺,初讀時,你會發現全詩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完全一樣,其實,這就是詩人的獨特高明之處。開篇象徵人生的開始,結尾象徵人生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