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子村:小數字裡的大變化
民族日報記者趙好飛
驅車經過一段蜿蜒曲折的山路,記者來到東鄉縣考勒鄉峴子村。這個村的村委會在山梁上,極目遠望,溝壑中分布著零零散散幾戶人家。不遠處,有幾排白牆青瓦小院,村民馬艾有布的新家就在這裡。
馬艾有布家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8口人擠在6間舊房子裡,居住環境差,加上他身體有病,一家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如今,通過易地搬遷,全家住進了新房子。
記者見到馬艾有布時,他正在新家的院子裡種花。走進堂屋,只見各種家具擦得一塵不染,牆上的「一戶一策」幫扶計劃清楚地寫著他家的基本情況及脫貧措施落實情況。採訪中得知,因為他家符合易地搬遷條件,去年底就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他還通過精準扶貧貸款和產業扶持資金,養了40隻羊,開始發展養殖業。「去年,幫扶幹部還為我申請了公益性崗位,經過縣林業局培訓,我成了一名護林員,平時主要進行植樹造林和補植補栽工作,這份工作一年給我帶來了8000元的收入,黨的政策實在太好了!」馬艾有布感嘆道。
峴子村山大溝深,土地乾旱貧瘠,光靠種植根本不能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而散戶養殖也形成不了規模。村民馬濤對家鄉的情況瞭然於胸,在外地幹工程掙了錢以後,他決定回到家鄉帶著村民一起致富。「我了解村裡的情況,鄉親們想脫貧致富太難了。現在我回到家鄉創業,帶著大家一起致富,跟著我的鄉親一年基本都能掙到2萬以上的工資。」馬濤介紹說,他的工程隊現有工人40多人,其中25名是建檔立卡戶。工程隊就在東鄉縣內承包修建圈舍、新建房屋、道路硬化等工程。52歲的馬進山是工程隊的一員,他已經跟著馬濤幹了5年多,現在他每月能拿4000多元工資。
最近,馬濤計劃成立養殖合作社,帶領鄉親們搞規模化養殖,讓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如今,峴子村的發展條件、產業基礎得到明顯提升,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53.57%下降到2019年底的11.28%,全村脫貧摘帽指日可待。這些數字的變化,反映出來的是群眾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大轉變,從以前的「土裡刨食」到如今種花種草的閒情逸緻,這幾年脫貧攻堅的成效都藏在群眾的笑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