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點一杯咖啡到文化融合,我是怎麼在美國學英語的?

2021-02-22 英銳教育北京

一句「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也會讓你覺得莫名其妙。原來這是要回答咖啡是否要加奶糖。而很多紐約的人的回答或許是,「One sugar, one cream!」

很多和我有過一樣的幻想,認為只要來美國呆兩年,英文就不知不覺的變好了。當很多留學生踏進教室或者走進生活的那一瞬間,其實就已經開始明白。那真的只是一個傳說。我在美國生活不到兩年的時間,發現語言決定著你的生活質量,決定著你的精神狀態,決定著你的方方面面。而大多數人拼命地希望達到一個理想的,溝通完全無障礙的狀態,最後基本放棄了這種願望,而是把持著一種更加理性的狀態。人類溝通的層次有很多,而語言的學習永遠沒有捷徑,更沒有終點。每一個單詞的學習,最後都變成了一種修行。我們,依然在路上。

從點一杯咖啡開始

一個人不能走進同樣的河流。但是我們卻重複著同樣的故事。託福考了一個不錯的成績,被名校錄取,甚至本科來自很好學校的英文專業。當你走進真正的語言環境時,都不免有些驚慌失措。和很多有過相同經驗的人交流過,那種語言的衝擊無異於人生中的一場海嘯。把你過去擁有的東西衝的七零八落,而你需要有重建災區的勇氣和決心。

英銳辯論老師Tomi製作的手工咖啡


「點一杯咖啡都困難?」這是真的。 很多初到美國的朋友,可以應付基本學習和寫paper,卻發現日常生活的挑戰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去克服。並不是不會說咖啡這個單詞,而是發現我們不懂點咖啡的習慣。一句「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也會讓你覺得莫名其妙。原來這是要回答咖啡是否要加奶糖。而很多紐約的人的回答或許是,「One sugar, one cream!」 為什麼用量化的語言去回答,沒有什麼,只是習俗。糖包是一小袋一小袋的,奶是一小盒一小盒的。因此很多人習慣用量化的概念去回答。而不是我們想想中的「a little」。

學習英文的旅途就這樣寂寞地開始了。默默地記下習俗,我們開始在真實的環境中奮勇求生。

象雷達一樣吸收信息

象雷達一樣永遠在吸收信息。這是我的感受和對很多朋友的建議。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只有一刻不停地去吸收,去提問。才能迅速積累我們需要的知識。 在同學之間在交談的時候,別以為和自己無關,每一個時刻都無比珍貴。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和幾個美國同學在地鐵等車,莎拉和外系的安娜互留電話號碼,莎拉問,你的姓是什麼。安娜回答之後,莎拉說,「Are you in the tribe?」 Anna回答,「Yes!」 這段對話讓我讓我非常凌亂,因為tribe在英文裡是部落的意思。在這裡我無論如何也不知道她們在表達什麼意思。我馬上提出了問題,也得到了解釋,莎拉發現安娜的姓可能是猶太人的姓,所以問安娜,「你也是猶太人嗎?」這種隨意的談話裡包含裡大量的知識。



15年2月耐克為紀念Black History Month而推出的系列球鞋


是的,我記得在最開始的第一個學期裡,我幾乎回到了幼年的狀態,成為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What is Black Panther movement? (什麼是美國的黑豹運動?) What is gentrification?(使地區貴族化)丶What is zoning rules?(什麼是分區規則) What is the food bank?(什麼是食物銀行?) What is black history month?(什麼是黑人歷史月?)我幾乎不放棄每一個提問的機會。因為我知道這些知識都是通往真正交流的鑰匙。慢慢地,我發現這些問題後面不只是語言,而是深厚的文化。也許每一個問題之後,都需要讀好幾本書。而了解這些文化,才是通往下一個層次溝通的重要一步。

勇於參與,勇於提問,這是看似簡單,但是卻絕非容易的一大步。

美劇到底有沒有用?


和很多人一樣,我在來美國之前通過看美劇學習英文,在我拿到offer的那一個夏天裡,我至少又把以前看過七丶八遍的《老友記》重溫了三四遍。我堅信,這是在當時環境下最好的學習語言的方式。但是來到美國之後,美國的教育確實給與了我極大的震撼。

除了口述歷史課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對於歷史知識的匱乏,我在其他任何選擇的課程中都感受到了知識的短板。在哥大校長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課程當中美國同學對於歷屆大法官的名字如數家珍。課上經常探討新聞媒體和言論自由的關係以及個人自由言論的邊界問題。


從左上到右下:Sotomayor, Breyer, Alito, Kagan, Thomas, Scalia, Roberts, Kennedy和Ginsburg,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

「全球都市化」這門課程,我們討論各國貧民窟的現狀以及都市化對個人的影響。在社會學課程當中,我們通過閱讀討論生活中我們所做決定的社會學因素,個人失去和得到的量值比。在人權實踐課程當中,教授講授為什麼全世界有193個國家,為什麼只有美國和索馬利亞沒有通過聯合國的兒童保護公約。

坦誠地說,這些課程極大地開拓了我的眼界。而憂慮地說,中國學生為什麼上課不太發言,那是因為我們之前甚至很少接觸到這些知識,更別提對這些事情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教育讓中國留學生恍然大悟,我們太習慣於站在中國語境裡看問題。而我們對於世界其實還是一個出生的嬰兒。所以我急迫地希望能夠站在世界語境裡和別人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要想達到這個目標,系統的閱讀與學習是唯一的方法。

最後我最終明白,美劇只是英語學習裡金字塔的塔底,那樣的學習掌握的最終只是碎片化的信息,遠遠不足以稱之為對英語的學習。在英文學習裡,閱讀和生活體驗永遠都是最重要的,而美劇最終只是一個美好的補充。

站在同一語境裡溝通

隨著在美國時間的增長,看電視新聞成為了我的習慣。我每天儘量會收看美國的電視新聞。有時候是ABC NEWS,有時候是Nightline, 有的時候是Good MorningAmerica. 如果錯過了電視,我一般會找一個時間在網絡上把當天的新聞補上。而坐地鐵的時候,我從來不願意浪費時間,而是隨手在報箱裡拿一份紐約的免費小報《am NewYork》,得知紐約的新動態。我在家裡訂閱了《時代》雜誌,雖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讀完,但是有空的時候我會翻翻封面文章。



紐約第一份免費的晨報,發行量約為30萬

我們常年在中國生活,並不了解美國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也不並了解在這個語境下發生的事情。所以通過日積月累對新聞的收看,我們了解美國社會真實發生的事件,從而了解了美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我們並不一定要完全遵從這種價值觀,但是如果我們了解美國社會在發生什麼,我們在對話中會體現出來,別人知道我們至少和他們處於同一個語境。



2008年大選結果,紅色州為共和黨勝出,藍色為民主黨勝出

美國大選的時候,我經常去歐巴馬的助選中心去參觀,和那裡的志願者交談。我希望了解四年一次的美國大選,基層選舉的運作到底是怎麼樣的。我甚至交了25美元和大巴車去參觀挨家挨戶的上門遊說。去體驗整個基層民主的運作過程。我和民主黨交談,他們談到歐巴馬時眼含熱淚,說他們需要健康保險。我和共和黨交談,他們對歐巴馬深惡痛絕,說他是史上最糟糕的總統。


在學校裡,我的朋友既有堅定的猶太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又有來自巴勒斯坦的逃亡者的後代,完全反對以色列。在學校裡,最珍貴的時刻都是可以和來自兩邊的同學交談,他們談出他們真實的生活,也增進了你對世界的理解。

這是人生體驗的一部分,也是英文學習最好的來自生活的資料。你了解了美國人怎麼想,才能真正和美國人溝通。

Life in between


畢業論文我寫的美國華人的口述。題目叫做Life in Between. 很多人會和我談起語言的問題,並且告訴我,第一代移民幾乎難以徹底跨越語言的障礙。這也是我在美國生活越久,體驗越深的東西。我們沒有美國本土人的成長環境,因此幾乎難以徹底跨越語言的障礙,很多人有在兩種生活中搖擺的感覺。

這種感覺我也有過,但是我覺得這種感覺並不負面。我以前會談到一個個人能否做到中西融合的問題,剛開始我認為不能。因為兩種文化差別太大了,難以完美地融合在一個個體上。現在我逐漸理解,很多人試圖在深度理解兩種文化的情況下做出一種平衡的選擇。向美國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美國,這種努力非常艱難,但是彌合鴻溝的嘗試依然值得。

學習語言,更像是一種修行。因為最後,語言早已經不是語言,而是深刻地和語言背後的整個世界結合著。這是一輩子的事情。

本文作者:新浪駐華盛頓記者 - 範海濤

點擊右上角按鈕,把好文章分享給朋友們吧!

關注英銳教育微信,免費訂閱更多國際教育前沿原創資訊!

相關焦點

  • 在家也能做咖啡,一杯三步走,還要一款美國咖啡保溫杯來配~
    沒有暖氣護體的南方,是什麼支撐著我每天早上從暖和的被窩裡爬起來上班?不是鬧鐘、不是夢想、不是銀行卡裡的數字,而是一杯熱咖啡。對,就這麼簡單!作為一個不喝咖啡會死星人,沒什麼比咖啡更能激發我的洪荒之力!不過呢,這大冷天的,比起裡三層外三層地裹成個熊樣去外面買咖啡,我更喜歡宅在家裡自己做一杯咖啡,然後坐在陽臺上,翹個二郎腿,優哉遊哉地發呆做白日夢。什麼?在家只能喝速溶,做咖啡技術難度太大?NO,本咖啡控第一個不服!做咖啡神馬的簡單到爆了好嘛,一杯三步走,多一步都沒有!第一步,自製咖啡當然得先挑個不錯的咖啡豆啦!
  • 為了探究一杯「雞湯咖啡」的奧秘,我從北京飛到廣州
    」,我就被「隔壁工坊」圈粉了。【痛點】:廣東的咖啡館以街坊文化為基礎,客單價低,出杯量也少。很多人會想通過一杯創意咖啡讓不喝咖啡的人愛上精品咖啡,但因為加了其他的材料到咖啡中,客人喝到的就不是咖啡味,反而變成了「死循環」。【新解法】:譚灝說,他們覺得創意咖啡有三個維度,創意是1/3,咖啡是1/3,飲品是1/3,也就是創意咖啡飲品。
  • 一杯咖啡該喝多久才內行?咖啡師揭開風味最佳的時間點
    十年來,我還是最喜歡這樣的點單。作為義式咖啡吧檯,當碰到有人喜愛Espresso、Macchiatto(不是焦糖瑪其朵噢!)、康寶藍濃咖啡或是卡布的時候,總是特別高興。然後,看到一杯卡布送上了桌,放了十分鐘還沒有喝的時候,又感到特別憂傷。
  • 給我一杯拿鐵咖啡,不要牛奶!
    在國內你點一杯拿鐵,國人咖啡師會默認為您做一杯咖啡拿鐵,也會有顧客點到一杯抹茶拿鐵,居然沒有一滴咖啡在裡面???    是的,親愛的,可抹茶拿鐵完全不含任何咖啡。    拿鐵原名latte,實意為牛奶,抹茶拿鐵其實就是抹茶味道的牛奶.
  • 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而在11月6日的大爬梯之前,截止本周四11月5日,每晚5點到8點,Bar Mixato的老朋友們只需出示光顧BM的記錄(APP消費記錄、朋友圈曬圖、手機相冊等),即可享受在Bar Mixato消費指定產品,可當場免費獲得贈飲一杯的福利!
  • 一杯綠茶的困惑:透視美國人和日本人文化小小「衝突」
    這是有關一杯茶的故事,反應了美國人和日本人在觀念上的「衝突」。有一位美國人,她剛到日本的第一天,去了一家餐廳,然後點了一杯綠茶加糖。過一陣子,服務生過來跟她說:"沒有人會在綠茶裡放糖的。""我知道。"那位美國客人回答:"我知道日本人不加糖,但美國人真的想要一杯甜甜的茶。"服務生表現了一個更客氣的態度,並給了同一套說詞:"真的沒有人,會放糖在綠茶裡面。""我也真的知道。"美國客人回答:"日本人不會在綠茶裡面放糖,但是我真的好想在茶裡面放糖。"
  • 一杯咖啡助力融合相聚 星巴克北京首家手語門店溫情開業
    溫暖而獨特的「無聲」第三空間9月3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走訪星巴克北京手語門店看到,這家門店將咖啡文化、手語元素、無障礙交流設施完美融合。比如在店外熟悉的美人魚標識一側,是手語標識的星巴克字樣。推門而入,從映入眼帘的手語門店介紹,到聽障咖啡師的手語刺繡圍裙,再到店內的手語指示牌等等,每一處都呈現溫暖有愛的設計理念。
  • 瑞士咖啡文化與美國、土耳其、義大利咖啡文化對比
    瑞士咖啡文化和其他國家的咖啡文化有何不同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瑞士咖啡文化與美國、土耳其、義大利咖啡對比。
  • 認識咖啡,從一杯星巴克開始
    星巴克咖啡怎麼點?
  • 我只要喝一杯,美酒加咖啡
    如今再也不是從前,早上可以吃著雲南過橋米線,晚上就可以到上海逛著豫園。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緊湊,文化的差異碰撞融合也越趨劇烈,曾經離我們很遠的咖啡都已經成為了現在大部分人的日常飲品。街角的咖啡店曾經只賣著咖啡,旁邊的小酒館只賣著酒。
  • 如何在星巴克正確的點一杯咖啡
    舉止要優雅有風度,語調輕柔,動作緩慢,用「請」、「不好意思」、「麻煩…」等禮貌語做開始語,而不是「餵」、「給我…」,或對服務員呼來喝去,他們都很清楚,什麼樣的顧客是真的有素質,什麼樣的顧客臉上堆笑心裡罵傻逼。 第二,懂星巴克的飲品和文化。比如星巴克是有馬克杯的,你在店裡喝會首先推薦你馬克杯,除非杯子用完。
  • 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上海也有類似的海派文化基因。在上海大都市中,一大批形單影隻的年輕人喜歡在咖啡館消磨時光。吸引中國人的往往不是咖啡口味,而是一個舒適、自由、充滿藝術感的文化環境。上海普通市民對咖啡接受度之高,其他城市望塵莫及,比如常有頭髮花白的中老年人,點一杯30元左右的拿鐵,在咖啡館侃侃而談。上海市中心的咖啡店數量之多,幾乎遍布每一個街角、每一條小路。
  • 講好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文化隻眼)
    前不久上映的電影《一點就到家》,讓很多網友感嘆:原來雲南也有這麼好喝的精品咖啡!近日,一條同樣講述咖啡故事的短片《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在海內外社交媒體刷屏。短短3分34秒,觀眾了解了百年前的法國傳教士如何把咖啡種子帶到雲南;時至今日,來自西方的咖啡豆如何讓雲南咖農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故事清新動人,畫面乾淨流暢,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趙立堅,中國駐南非大使陳曉東,中國駐美大使館官方帳號都紛紛轉發。不少國內外網友表示:這是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動人故事,為中國政府的遠見和努力點讚,也感謝你們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精彩。
  • 星巴克第一「黑」店 沒有咖啡就不能生活 美國咖啡文化有多瘋狂?
    在沒有咖啡就沒不算生活的美國,咖啡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可謂是舉足輕重,它已成為美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咖啡在美國的地位猶如茶在中國的地位一樣,淺淡的說,是當地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更深層次的說則是本土文化的體現。
  • 如何在家喝上一杯好咖啡?我想要杯咖啡,冰美式續杯
    大家近期有沒有聽到吳亦凡的新歌《咖啡》,歌詞的第一句就是唱著「我想要杯咖啡」,如果此刻你是在家中沙發上打開這篇文章的話,那麼你可有福了,因為你馬上也能喝上一杯好咖啡。很多人在問我,如何在家喝上一杯好咖啡?你在網上搜的話,會有千萬種答案告訴你,然而並沒有一種像我這樣齊全的。一、你需要選擇好咖啡豆怎麼挑選咖啡豆呢?
  • 如果想得罪義大利人,就去點一杯美式咖啡|野聲電臺
    去外面喝咖啡的時候,你也不僅僅只是喝咖啡而已,還會看到咖啡師是怎麼做出一杯咖啡的,他想要呈現什麼咖啡給你,形成了很多連接:你跟衝咖啡給你喝的人,你跟顧客……於是這場遊戲就變成越來越多人進入這場遊戲,大家越玩越投入,到最後就像滾雪球一樣,能挖掘的東西越來越多,完全玩不完。
  • 【 I coffee】學咖啡韓語,輕鬆點杯來自星星的咖啡,思密達~
    在韓國,咖啡可是最受歡迎的飲料。還記得《來自星星的你》二千剛出場就用到了咖啡,在韓國點杯咖啡也許就能遇到都敏俊xi。語言不通也別急,跟【咖啡文化】一起來學韓語中的咖啡詞彙吧!(在疲倦的午後果然一杯暖暖的摩卡拿鐵最棒了~)피곤한 오후엔 달달한 모카라떼가 짱~(難怪文益漸老師要把摩卡種子偷偷帶回來)문익점 선생님이 왜 모카씨(목화씨)를 숨겨 들어왔는지 알 것 같다.(謝謝文益漸老師~)문익점 선생님 땡큐~♡
  • 從一顆生豆到一杯咖啡
    詹姆斯·霍夫曼9點,上海一棟寫字樓的大堂咖啡店,詹姆斯·霍夫曼(James Hoffmann)終於喝上了這天的第一口咖啡。「你最餓的時候,不會想去一家高級餐廳。人起床後想喝杯咖啡,其實也未必是真的需要。」他告訴第一財經。這位知名咖啡師每天飲用4杯咖啡,而在杯測階段,這一數字會驟增至100。
  • 今天,請您喝一杯「有溫度」的咖啡!
    今天,請您喝一杯「有溫度」的咖啡!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將為包括星巴克等美國企業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希望星巴克公司為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和兩國關係發展作出積極努力。此前,舒爾茨致信習近平主席,祝賀中國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表達其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文化的敬意。
  • 一杯咖啡喝出一個帝國—綠山咖啡 價值革命
    怎麼打敗星巴克?只需要一個點子:為什麼一次非得衝一壺咖啡呢?明明我們每次只是想喝一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