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Remix教育編輯部 remix計劃
這是【趣味論文】系列第二期,這次Remix又為大家帶來了兩篇關於「愛情」與「社交媒體」的有趣論文,它們討論了異性朋友、秀恩愛、異地戀、「網絡跟蹤」等問題,與君共賞。
2018年第11期《新聞與寫作》期刊刊登了一篇討論傳播技術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的論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段採薏。
這篇論文分析了社交媒體對於親密關係的影響,十分有趣。
01
▶ 網際網路增加了跨性別關係的可能性
論文中提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朋友中只有約 20%是異性,這與社會規範對異性友誼的偏見與壓抑不無關係。」
(對於女生來說,韓劇《請回答1988》中的高異性朋友比例是很少見的)
畢竟網絡上充斥著「異性之間不可能有純潔友誼」的論調,當你有一位異性好友時,大家就會在你耳邊說「你們一定有貓膩」,這也算對異性友誼的偏見之一了。
(這個經典回答生動地詮釋了人們對於異性友誼的偏見)
同時,這種偏見中也隱藏著異性戀中心主義——默認世界上都是異性戀,大家都會對異性朋友產生別樣的情愫。
但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就不一樣了,論文中提到,網際網路中的跨性別交往要多於同性交往。
也就是說,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只有很少的異性好友,但網際網路給了我們更多與異性交往的可能。
(美劇《老友記》中真摯的六人友誼是許多人心中夢寐以求的友情)
論文作者借用了「網絡去抑制效應」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來解釋這一現象——因為網際網路給每個人加了一層面具,大家都可以匿名,社會規範的效力就會減弱。
沒有社會上對異性友誼的偏見和眼光的束縛,人們自然比現實中更多地與異性交往。
論文中提到,有學者研究表明,網際網路中的跨性別交往佔比55.1%,而同性交往為44.9%。
可見,對比現實生活中的異性朋友比例(20%),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確實能交到更多異性朋友,甚至比同性朋友還要多。
02
▶ 「文本表演」與理想化
在網際網路上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一方面,人們可以進行低成本的「文本表演」,可以對自己展現出的形象進行控制和選擇。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對自己要說的話字斟句酌,把自己要發送的動態改了又改,細細思索之後才呈現出來。
另一方面,線上交往會讓人產生「歸因信心」,在網絡上,人們傾向於將對象「理想化」。
在網上,我們更容易把心中理想伴侶的形象投射到對方身上,比如看到對方一張正在摸小狗的照片,就覺得對方一定善良、正直、有愛心。
(當然如果你這樣摸,對方可能會認為你是個沙雕)
「文本表演」和「理想化」這兩個因素疊加——人們在網上呈現出更完美的自我,同時覺得對方也很完美,當然就更容易從線上關係中獲得親密感,獲得更滿意的體驗。
此外,網絡空間更方便人對自己的形象進行操縱,因此成為「身份的實驗室」。人們即使選擇自己的真人照片,也會特意挑選比較好看的角度、選擇更年輕的照片,或者會對照片進行美化,以此來進行「自我提升」。
另有研究表明,有兩類人更願意做這種「自我提升行為」,一種是照片本人長得不太好看的人;另一種是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美化自己。
催催(Remix作者)認為,這是由於在父權體制的男性凝視(male gaze)之下,女性成為了男性目光中的「客體」(object),女性的身材和外貌更多地被審視,而她們的能力、品行更多地被無視。許多女性內化了這種男性凝視,所以女性普遍有比男性更嚴重的外貌焦慮。
(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中的「花瓶」女主角是一種典型的物化)
03
▶ 社交媒體推動戀愛
另外,該論文還分析了社交媒體對戀愛的推動作用。
首先,「社交媒體的可供性確實有利於維持線上親密關係。」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更願意自我披露,而高強度的自我披露有利於增進關係雙方的信任度。
這讓催催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2015年《紐約時報》刊登過一篇文章《如何快速與陌生人相愛》,該文章講了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Aron做的一組實驗(出自他的論文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研究發現,彼此詢問和回答一些個人化的問題能夠快速提高陌生人之間的親密度。
這組實驗讓陌生人兩兩坐在一起,彼此提問並回答36個問題,最後再對視4分鐘,這些問題中有很多都涉及到深層次的自我暴露,完成實驗後,受試兩人的親密度會得到大幅提升。
也就是說,它會讓你很容易愛上對方,這就是傳說中的「讓陌生人迅速相愛的36個問題」。
(上下滑動查看這36個問題)
第一組:
1. 假如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人,你希望邀請誰共進晚餐?
2. 你希望成名嗎?在哪一方面?
3. 撥打電話前,你會先練習要說的話嗎?為什麼?
4. 對你來說,怎樣才算是「完美」的一天?
5. 上一次唱歌給自己聽是什麼時候?唱歌給別人聽又是什麼時候呢?
6. 假如你能夠活到90歲,並且你可以選擇讓你的心智或身體在後60年一直停留在30歲,你會選擇哪一個?
7. 關於未來你可能怎麼死,你有自己的秘密預感嗎?
8. 列舉3個你和對方共同擁有的特質。
9. 你的人生中最感恩的事情是什麼?
10. 假如可以改變你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事,你希望有哪些改變?
11. 用4分鐘的時間,儘可能詳細地向對方講述你的人生故事。
12. 假如明天早上起床後能獲得任何一種能力或特質,你希望是什麼?
第二組:
13. 假如有顆水晶球能告訴你關於自己、人生或未來的一切真相,你想知道什麼?
14. 有什麼事想做很久了?還沒去做的原因是?
15. 你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16. 友情中你最重視哪一個部份?
17. 你最珍貴的回憶是什麼?
18. 你最糟糕的回憶是什麼?
19. 如果你知道自己將在一年內突然死去,你會改變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嗎?為什麼?
20. 友情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21. 愛和感情在你生命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22. 輪流分享你認為對方擁有的比較好的性格特點。各自提5點。
23. 你的家庭關係親密溫暖嗎?你是否覺得自己的童年比大部分人快樂?
24. 你與母親的關係如何?
第三組:
25. 說出3個含有「我們」並且符合實際情況的句子,比如「我們現在都在這個房間裡」。
26. 完成這個句子:「我希望可以跟某個人分享——」。
27. 如果你要成為對方的密友,有什麼事是他或她需要知道的?
28. 告訴對方你喜歡他或她的什麼地方(回答此題必須非常誠實,要說出你可能不會對剛認識的人說的事)。
29. 和對方分享你人生中尷尬的時刻。
30. 上次在別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自己哭又是什麼時候?
31. 告訴對方,你現在喜歡他或她什麼地方。
32. 有什麼事是絕對不能開玩笑的?
33. 如果你今天晚上就會死掉,而且無法與任何人聯繫,你最遺憾還沒有告訴別人什麼事?為什麼還沒說呢?
34. 你的房子起火了,你所有的東西都在裡面。在救出所愛的人和寵物後,你還有時間可以安全地搶救出最後一件東西。你會拿什麼?為什麼?
35. 在你所有家人當中,誰的死對你的打擊會最大?為什麼?
36.分享你人生中的一個問題,問對方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麼做。同時也請對方告訴你,在他或她看來,你對這個問題的感受是什麼。
看來吐露秘密確實會提高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和信任感。
並且,社交媒體隨時隨地的可及性與移動性還為人們提供了「微型協調」的可能。
比如當你在去約會的路上堵車的時候,你能方便及時地告知對方,讓對方適當調整出門時間,不至於因為信息不能及時送達而造成誤會和不愉快。
在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中,男女主角因為沒有留下聯繫方式而失散了九年。如果是在社交媒體時代,當即互相加個好友,就不會造成天大的遺憾和誤會了。
(再次相遇的時候,男主角都已經結婚生子了)
再次,社交媒體本身就將人們的相處方式從親緣和地緣轉變為了趣緣,人們能方便地找到「同類」、拉近距離。
在社交媒體上根據興趣小組快速找到的同類,總比親戚們不知道從哪介紹來的「靠譜小夥」/「漂亮女娃」更容易聊得來一些?
(也算是相親必備表情了)
04
▶ 社交媒體給戀愛帶來的風險
社交媒體也會給親密關係的維繫帶來一些風險和威脅。
最大的問題是線上的戀情缺乏承諾感和穩定性。
畢竟有很多線上關係是曇花一現式的,「缺乏一種堅持到底的道德敏感。」
還有一個問題是,就如上文所說,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容易將對方理想化,並且在自我呈現時會有意避開自己的弱點和缺點,導致社交媒體上的戀情有時只是「看似親密」。
大概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假性親密關係吧。
(電影《消失的愛人》劇照 圖片來自公眾號@KnowYourself)
因此,該論文指出,社交媒體上的親密關係呈現出鮑曼提出的「液態化」趨勢——像流動的液體一樣轉瞬即逝,飄忽不定,隨時變化。
另外,在社交媒體上戀愛,容易滋生監視行為和嫉妒心。
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彼此窺探,彼此監視,「人際電子監視(interpersonalelectronicsurveillance)確實存在」。
"在社交媒體模糊不清的信息環境中,人們更容易產生猜忌和懷疑。"一旦發現風吹草動,就容易產生嫉妒——比如發現現任跟別人在網絡上頻繁互動。
監視與嫉妒可能會互相強化,最終破壞親密關係。
分手後,如果我們繼續關注對方的社交媒體新動態,時不時忍不住去翻看對方的主頁,還會受到一些微妙的影響,這種行為叫做 「網絡跟蹤」(cyberstalking)」。
(分手後忍不住查看前任動態的網友向博主投稿求助)
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是,感情的投入程度越高,越容易對前任進行「網絡跟蹤」。
另外,分手的提出者更不容易進行網絡跟蹤,如果兩個人是協商分手,也不容易對彼此網絡跟蹤。
(田馥甄《這個人已經與我無關》歌詞)
(世界上真的有能忍住不看前任主頁的人嗎?)
很多學者研究了「網絡跟蹤」對我們的影響,發現分手後依然持續關注對方動態可能會讓我們更難從這段感情中走出來,增加負面情緒,也很難獲得個人成長。
因此學者建議,分手後可以短暫或永久地與對方在社交媒體上「說再見」。
可是這真的很難
05
▶ 秀恩愛少的情侶關係好嗎?
另一篇論文同樣聚焦於「社交媒體」與「親密關係」這兩個關鍵詞,它發表在2020年9月的《傳媒觀察》上,該論文關注的是親密關係中的「異地戀」。
「《第 45 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國網民規模為 9.04 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 64.5%,手機網民規模達 8.97 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 99.3%。我國網民以中青年群體為主,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佔比最高。」
該論文研究的對象是20-29歲的大學生群體,研究社交媒體對於大學生異地戀的影響。
研究者使用問卷的形式,訪問了211個有異地戀經歷並且使用微信的在校大學生。
通過對這些大學生的親密關係經歷、戀愛關係滿意度、承諾度、社交媒體親密關係的自我表露程度幾方面的調查,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拍攝景別相同、景物相似的照片進行拼接,成為異地戀情侶們秀恩愛的經典方式)
人們一般會以為在社交媒體上頻繁秀恩愛的情侶才是對親密關係滿意度更高的,但其實不是。
研究表明「親密關係滿意度與社交媒體自我表露程度呈現出顯著負相關性。」
也就是說,在這些異地戀情侶中,對這段關係感到越滿意的情侶,反而在朋友圈秀恩愛越少。
這可能是因為關係滿意度高的情侶之間的信任和習慣程度都比較高,不需要特意將戀情展示出來。
並且,「超過一年之後,戀愛時長較長的情侶的自我表露程度低於戀愛時長較短的情侶。」
可能就是由於在一起時間越久,對關係的滿意度和承諾度越高,越有穩定感和安全感,所以才不需要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表露來告訴對方自己對感情的重視。
因此在一起時間越久,發朋友圈秀恩愛越少。
(在一起時間久了,朋友圈就十分「清淨」了)
所以,「雖然自我表露類似於一種在公開場合對彼此身份的承認,能夠給另一半帶來安全感,但是頻繁甚至過度在社交媒體平臺表露戀情,並不一定完全有益於維護異地戀情。」
想要增進親密,還是要在關愛、尊重、溝通上多下功夫,在社交媒體上頻繁秀恩愛可能不是一個好辦法。
另外,年齡也與親密關係滿意度和承諾度呈正相關,年齡越大,親密關係滿意度和承諾度越高。
這可能是因為年齡越大對感情越重視,戀愛經驗也相對豐富,對待感情更忠誠,也會比情感經歷很少的時候不確定性更少,受外界影響更少。
研究者前期預測,用視頻、音頻聯繫的情侶親密度會高於用文字和表情包聯繫的情侶,但研究後卻發現視頻、音頻和文字、表情包對親密關係沒有太大的影響。這也印證了「微信本質只是一個社交工具,在戀愛雙方表達情感中起輔助作用而非決定性作用。」
看完了這兩篇論文,你是不是也感嘆「原來學術可以和生活如此接近」呢?跟Remix一起來發掘有趣的學術論文吧~
作者 | 催催
編輯 | 酸魚
排版 | 鹽巴
原標題:《秀恩愛少的情侶,關係一定不好嗎?| 趣味傳播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