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大陸在臺海演訓的作為,都是在靠近「海峽中線」或是南部,對臺灣的緊迫感很深。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各國緊張抗疫之際,中美在南海頻頻有大動作。美國在南海積極投入軍事力量,強調有自由航行權力,這是持續性以及不斷強化的動作,也是向「盟友」釋放強烈訊息,突顯美國會保護這個地區的穩定。中美都會維持鬥而不破、貼近對峙,會不會誤判很難講,但雙方都在刻意避免軍事上摩擦。
臺灣防禦壓力增加
疫情延燒,大陸近期從2月9日、10日、28日及3月16日、17日陸續有軍機在臺灣附近行動,18日還有大陸4艘軍艦航經臺灣東部。對此,臺當局防務部門前負責人楊念祖接受訪問時表示,大陸軍隊進行不同演訓、強化海空等軍事力量展現,「傳達給臺灣的訊息是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冒進」,加上美軍也在附近演訓,解放軍也是關心美軍新軍事力量的展現。
中美最近在南海的大動作,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選擇在南海?楊念祖分析,因為美國印太戰略正在逐步落實中,印太戰略也是針對中國大陸軍力增強而來。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更明顯,把中國大陸當戰略競爭對手,南海是中美較勁的地帶,加上美國印太戰略部署、加強軍事同盟關係,美國更積極投入南海軍事力量。
有關臺海目前的狀況,楊念祖表示,最近幾個月大陸在臺海演訓的作為,都是在靠近「海峽中線」或是南部,與過去進行遠海長航演訓路線不同,以前都在東面海域進行,但是最近幾次都集中在「海峽中線」以西,或是穿越「中線」,對臺灣的緊迫感很深。當然臺軍按照作戰準則,緊急起飛去攔截,或是廣播要求退出這個區域。但這些動作越來越頻繁,會造成臺方軍事任務的緊張,頻率增加,防禦壓力也會增加。
楊念祖
大陸軍機在3月16日首度夜航接近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楊念祖認為,夜間航行是代表中國大陸能力加強,不管白天、晚上都能出任務,大陸必然要強化全方位、全天候的能力,不是只有白天或是只有風平浪靜才會出任務,展現24小時出擊任務,加強演訓的能力,展現出全時間掌握這方面軍事,主要是加強針對臺灣,這對臺灣的軍事壓力會更大。
大陸會趁疫情武統臺灣?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兩岸關係是否一觸即發?楊念祖表示,應該不會,即便過去四年來兩岸關係看起來是冷卻狀態,但也不是鐵板一塊,像是武漢包機都有間接聯繫,對關懷生命等軟性問題,沒有完全一刀切。他不認為疫情催化之後,兩邊對峙情緒會推進到對抗的局面,應該是不太會。楊念祖也說,何況臺灣與大陸還有經濟關係,我們出口還是以大陸為主要市場,有幾十萬人在大陸求學工作,這樣的對抗對臺灣也不利。 美國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研究員易思安近日發文主張美國應該在臺灣派駐軍隊,楊念祖表示,不太可能,美國有駐軍的國家和地區,必須有正式外交關係、籤訂軍事同盟關係,要有人民支持才讓外國軍隊進駐。因為要提供土地、基礎建設,也要分擔經費等,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易思安的前提是提到大陸武統臺灣的可能,他也說,這個前提不存在,武統有聲音,但是中國大陸內部也有很多聲音,現在中國大陸還在處理疫情,對付經濟的正常發展,任何領導人都是關注自己內部以及維持經濟發展為當即要務,如果隨便用軍事行動轉移內部經濟壓力,可能性不高。
來源:綜合中國臺灣網、香港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