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常因為生活中的壓力,感覺身體和精神已經分離,不再是共同體!
但也常期盼幸福,得到眷顧。可殘酷的現實,我們會把擁有幸福想像得很艱難,甚至感覺像奢望,遙不可及。
其實,幸福很簡單。關於幸福的定義,有一段很火的話:「幸福,就是想吃一個饅頭時,就得到一個饅頭並且安心地吃下去。若只能得到半個叫不足;更少叫匱乏;若得到兩個叫富餘;得到三個叫負擔;得到更多叫累贅。」
《項鍊》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徳太太,因為一時的愛慕虛榮,丟掉了自己的幸福,用了10年的時間去償還債務,彌補錯誤。
《項鍊》是莫泊桑所有小說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篇,故事圍繞著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徳為了參加一次晚會,向一位貴婦人借了一串鑽石項鍊炫耀美麗,夫妻二人高興地參加完晚會,而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了鑽石項鍊。
為此,她和丈夫只得借錢買新項鍊還給貴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瑪蒂爾徳節衣縮食,打短工……她和丈夫整整勞苦10年。在還清欠款後,在偶遇借項鍊的朋友後,才得知她借來的鑽石項鍊是假的。
這麼看來,瑪蒂爾德所做的一切努力多麼的可笑。她認為丟失的一條真鑽石項鍊,和丈夫借了這麼多的債務買一條一模一樣的,歸還時還怕貴婦朋友發現不是原來的,這或許就是為了告訴瑪蒂爾德,最初的開始就是一個錯誤,不論真相是什麼,必須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我們都知道,《項鍊》代表的是當時法國資產階級的世俗生活,揭露資產階級墮落的,表現出人們受金錢、權利、名譽的支配,社會腐敗不堪。作者想通過小說啟迪人們的精神,暗示下一個時代的到來。
在《項鍊》中,莫泊桑將項鍊作為了主線,從它與人物存在的多重關係出發,通過項鍊牢牢系住主人公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讓讀者透過項鍊對樹立的主人公形象一目了然。
莫泊桑擅長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
從《項鍊》文中,我們不難發現,莫泊桑沒有色彩濃重的形象刻畫、沒有表情誇張的面目、沒有誇張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比如文章的開頭,詳細的闡明了對於瑪蒂爾徳愛慕虛榮心性的由來。
又如小說的結尾,通過對瑪蒂爾得的形態描寫一系列的「倘若」反問,道出了人生軌跡的變化,可能只是一些小事。自然、又能深層次的升華,引人深思。
2.
其實,我認為瑪蒂爾徳相對於10償還債務的生活,她有不幸的,但也很幸運她擁有一個體貼而又懂得知足的丈夫,關心著她,愛著她體現了人性的善。
書中這樣寫到「而事實上,她每天吃晚飯的時候,就在那張小圓桌跟前和她的丈夫對面坐下了,桌上蓋的白布要3天才換一回,丈夫把那隻湯鍋的蓋子一揭開,就用一種高興的神氣說道:「哈!好肉湯!世上沒有比它更好的……」
即使在不慎丟失了項鍊後,不是立即責備或怒吼,而是讓妻子好好想一想可能在哪兒哪時丟的,自己獨自返回去找項鍊,事後也一起借錢買新項鍊歸還,同甘共苦的還清債務。
可見瑪蒂爾德有一個很紳士的丈夫,沒有逃避責任,解決問題的方式簡單而又明確。現在的人們在選擇伴侶時,希望對方有責任感是重要標準之一。
3.
故事,來源於生活,我們的生活中發生著各種各樣戲劇性故事。但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人們很容易忽視生活中的細節,只注視到了對比感。只要一對比感覺自己得到的不夠好,看不到自己得到的幸福之處,很容易算盤否定。
有一對夫婦,他們結婚的時候,沒有所謂的資產,算是「裸婚」。後來,生了一對龍鳳胎,但因為當時沒錢,而且醫療水平沒有現在好,孩子出生沒多久,三個月的時候兒子死掉了。
當時夫妻二人,極度的傷心,身邊的人都安慰他們,一定要想開點,可能是和孩子沒緣分,活著的小女兒離不開他們。
後來,夫妻兩人一心都在活下來的女兒身上,女兒長大成人,學業有成,女兒為了方便照顧二老,接兩位老人住在一起。
二老常和身邊的人說女兒孝順,說起失去的小兒子事,常說一句「幸好我們有小女兒」。而鄰裡的人都誇他們女兒特好,對鄰居也好,大家都很喜歡她。
有一次女兒出差,父親不小心摔傷了,而母親對城裡不熟悉,幸好的有鄰居阿姨幫忙,及時把摔傷的父親送到醫院,事後二老常向女兒說,鄰居真好!
女兒也常向父母說起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都會有同事幫忙。而看到同事有困難時,她也會幫忙同事,感覺幫助人很開心。有時候順手做的一件事,同事都會感謝她,覺得自己很幸福。
看,生活就是這麼美妙,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要學會看到,無助時陌生人都會給予幫助;要學會看到,挫敗時有親人好友相助;要學會看到,受傷時家是最好的港灣;這些都是你獨有的。
對於瑪蒂爾德太太愛慕虛榮的結局,不做過多的評判,因為她有失去的,也擁有別人搶不走的。所以一生中的幸與不幸,不是一棍子打死,片面評判的。
如今社會,愛慕虛榮、貪圖名利的人比比皆是,人們貪圖金錢與名利的結局,不論幸運或者不幸運,都是自己的選擇,因為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沒必要非定義誰對誰錯。做好自己,懂得珍惜擁有就好!
而我們要追求的幸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處;
幸福不是臉上的虛榮,而是內在的需要;
幸福不在別人眼中,而在自己心中。
你的幸福,你若不答應,別人永遠搶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