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若琳
「12年的陪伴,說不出的再見!」1月5日,蝦米音樂宣布,將於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蝦米音樂稱,關停決定是由業務調整所作出。同時,蝦米音樂也將轉向音樂商業場景服務,即新成立的音螺平臺。關停之前,用戶及音樂人可以導出歌單和已購買的音樂專輯。此外,音樂人以後可以在音螺平臺創作音樂。
這個曾經的音樂巨頭,如今以這種形式與用戶告別,令人唏噓的同時也引發業內反思,在線音樂的生意應該如何做?
「音樂運營本身是一個難題,國內音樂大廠可以利用音樂平臺流量成為其他業務的延伸與擴充,大部分收入來源於秀場,比如在線K歌和直播業務,如何擴增收入模式是當下所有音樂平臺共同面臨的難題。」艾媒諮詢CEO張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昔日貴族變「小透明」
回溯蝦米音樂的成長史,稱得上是一首經典的流行樂曲。蝦米音樂誕生於2006年,前身叫EMUMO,(EARNMUSIC&MONEY),寓意為讓音樂人能用音樂賺錢,後更名為蝦米網、蝦米音樂。
蝦米音樂上線之初,就成功開啟在線付費模式的先河。2008年,蝦米音樂獲深創投投資,兩年後深創投又獨家參與蝦米音樂的B輪融資,同年盛大集團參與了對該平臺的C輪投資。
那是蝦米音樂的高光時刻,也是文藝青年的最愛,業內曾盛傳一個音樂軟體鄙視鏈,蝦米音樂憑藉龐大的用戶數量和創始人的理想主義情懷,站在鄙視鏈的頂端。
2013年,蝦米音樂擁有2000萬註冊會員,被阿里巴巴成功收購。同年網易雲音樂成立。
2015年,版權意識空前崛起,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並責令各個網絡音樂服務商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同年,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合併組建成阿里音樂,兩款產品繼續走差異化路線,2016年4月,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3個月後,QQ音樂與海洋音樂集團合併,組成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瘋狂擴充版權。2016年底,阿里星球宣布全面停止音樂服務。
在此後幾年中,騰訊音樂成為最大的版權方迅速崛起,網易雲音樂另闢蹊徑,蝦米音樂逐漸掉隊,成為「小透明」。
2018年底,QQ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全民K歌組成的「騰訊音樂(TME)」以中國在線音樂「巨無霸」的姿態登陸紐交所。
2019年6月,阿里巴巴宣布新一輪組織調整,蝦米音樂由大文娛劃入創新業務事業群。三個月後,網易雲音樂宣布獲得來自阿里巴巴、雲鋒基金等共計7億美元融資,這被外界解讀為阿里巴巴放棄蝦米音樂的信號,甚至一度傳言蝦米音樂將與網易雲音樂合併。
中國在線音樂已進入寡頭時代
「歌單變灰了」是過去幾年音樂用戶常常遇到的情景,「變灰」即表示歌曲下架了,這主要是由於音樂平臺失去了這些歌曲的版權所致。而遇到「歌單變灰」情況的用戶自嘲為「音樂難民」,有時候為了集齊想聽的歌,「音樂難民」需要集齊多個音樂平臺的會員卡,在之間「反覆橫跳」。
在蝦米音樂停服後,用戶該如何選擇呢?
在線音樂平臺競爭的核心要素有兩個:用戶規模、版權數量。但這兩個要素是因果關係,版權數量決定用戶規模。
「拿版權」成為過去幾年音樂平臺的重要動作,其中以騰訊音樂勢頭最猛,以致於網易CEO丁磊多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不滿,「在拿版權方面,我們一直的態度都是願意花錢,但問題是目前國內個別廠商不願意賣。」
「國際三大唱片公司(環球、索尼、華納)在中國的獨家銷售模式,使得包括網易雲音樂在內等需要購買版權的公司付出了超過合理價格兩到三倍的成本。」丁磊曾表示,這不公平也不合理,「我們希望在未來回歸一個合理和理性的版權費用,這些唱片公司不應該以獨家的形式在中國繼續授權。」
2020年第三季度,騰訊音樂收入達到208億元,月活人數已達8億多。此時的騰訊音樂已經通過交叉持股橫向結盟Spotify、入股環球音樂、交叉持股華納及索尼實現與產業鏈上遊版權方結盟。
「從結果來看,蝦米音樂停服的另一面說明中國在線音樂已經進入寡頭時代。」一位券商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用戶規模和收入來看,目前行業中騰訊音樂穩坐一哥寶座,網易雲音樂等仍有很大差距。在反壟斷的背景下,各大廠已經在獨家版權方面做出了妥協,但少數優質版權仍是獨家協議,就是這部分優質版權決定了用戶歸屬。」
(編輯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