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這是每位家長在養娃路上得到的最深刻、最沉痛的領悟。
從娃開始會爬會走,家長就要對娃嚴防死守,只要一眼照顧不到,家裡必定如十級颱風過境,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給他一個水龍頭,還你一片海洋!
塗完這身油,我就是這條街最「亮」的仔
咋地呀,一個抽屜還裝不下你了唄
謝謝你啊!這麼心疼媽媽,讓我今晚睡在牛奶裡。
拆牆高手啊,我仿佛看到了你未來的職業
我是勤勞的小蜜蜂,嗡嗡嗡
一個個作妖的娃,讓號稱「拆家界的翹楚」的二哈,都自愧不如,只能慚愧地說「比不過,告辭」。
前腳收拾,後腳作,一天到晚跟在娃後面收拾爛攤子,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最可怕的是家具、地面、牆面也被毀掉,爸爸媽媽們苦不堪言,有時候火一上來,對著娃就是一通打罵。
娃拆家,什麼時候是個頭?
為啥娃們如此熱衷於拆家?
實際上,當孩子開始愛上翻箱倒櫃\時,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說明孩子長大了!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的自主意識開始增強,希望自己能主動去發現,研究,親自嘗試做點什麼。他們的空間意識越來越明顯,對高處的物品開始好奇,他們開始打開柜子探索裡面的世界。他們的思維意識快速發展,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小腦瓜裡充滿了各種幻想。於是,當他們能爬會走,他們開始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世界。
他們發現,把油倒在地上,地面光滑滑的像在滑冰;也許牆壁裡面住著奧特曼和小怪獸;他們把沙發墊子翻起來,因為感覺像滑梯......
表面上看,孩子擁有了無敵破壞力,實際上,「拆家」是孩子滿足好奇心,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麻省理工教授,曾經用20年時間研究全球的天才科學家、工程師們,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動手能力超強。
俄羅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孩子的動手能力越強,智力發展就越充分。
因為動手就是動腦,在破壞,拆裝的過程,就是開發智力、主動探索的過程。所以,"拆家"實際上是非常利於心智發育的活動。
發明「聯動互換防護窗」,斬獲118屆法國巴黎發明展金獎的12歲男孩張榮景,從小愛「搞破壞」,媽媽說。別人家的孩子愛看動畫片,但是張榮景愛拆東西,剛給他買的玩具,拿到後他都會把它拆下來。
參與發明「具有除溼和消毒功能的可攜式外帶消毒箱」,並在第六屆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上榮獲金獎的13歲女孩李雨軒,從小動手能力就強,「愛搞破壞」。
家裡的東西經常要經歷被拆開、重組的慘痛經歷,李雨軒還被父母笑稱為「拆家」。有一次李雨軒還試圖研究電瓶車,但由於有爆炸的危險被及時制止了。
喜歡"拆家"的娃,好奇心強,探索欲旺盛,他們總是在不斷問自己「為什麼」,然後去主動尋找「是什麼」、「怎麼辦」,而這一整個過程,就是孩子思維、智力快速發展的過程。
家長們又產生疑問了,難道說,孩子拆家,就應該放手不管嗎?那還不翻天了!
雖然,孩子「拆家」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但是放任亂拆也是毫無益處的,反而會讓孩子養成到別人家也亂翻、不愛乾淨等壞習慣,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理性面對,引導孩子學會收拾
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要過於激動,對孩子指手畫腳,這也不行那也不讓。而是應該默默地在一旁,保證孩子行為的安全。
不要孩子一邊破壞,你一邊收拾,這樣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破壞力反而更強。
孩子玩耍結束後,一定要讓孩子參與收拾!不但培養了孩子有擔當,整潔乾淨的習慣,同時,孩子在收拾的過程中,會發現收拾房間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以後再破壞的時候,他就會下意識地讓自己收著點兒。
家長要擔負起看護的責任
很多家長,喜歡一邊帶孩子,一邊玩手機。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往往危險就在瞬間,意外一旦發生,後悔也是沒有用的。
而且看護孩子,實際上是非常好的親子互動的時間,我們一定要放下手機,全心全意地看護孩子,多和孩子互動。
務必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孩子越小,膽兒越大!所以,低齡的寶寶敢伸手摸電源,摸刀刃,去碰火,做這些危險的動作。
家長就一定要盯好孩子,一定要保證孩子玩耍破壞時的安全。譬如,家具的邊邊角角用防撞海綿包好;刀剪子等尖銳物品一定要藏好,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洗潔精,潔廁液、除蟲劑、藥品等必須要放好,不能讓孩子拿到誤食。
同時也要不斷地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些物品是有危險的,要不斷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
家長也可以通過一些兒童安全繪本,結合實際生活,讓孩子更容易分辨哪些事情是危險的,不能做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意外和驚喜,這都是孩子成長特點所決定的。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強行去阻斷孩子的成長,而是應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同時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才是正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