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今年秋天特別乾燥啊,一不小心,娃就上火了,嘴角都長泡了,還會便秘什麼的,早上起床鼻子有時候也會擤出血來,娃自己也說鼻子裡乾乾的不舒服,偶爾還會有喉嚨癢想咳嗽的感覺。去醫院看了下,沒什麼問題,就是典型的秋燥上火,讓我平時多給娃吃點降火的食物就行了。
所以我最近就大展廚藝,換著花樣給娃做降火解秋燥的食物了,主要就是下面這幾款,好吃,功效有不錯,還是簡單易上手的,分享出來給大家看看吧~
喉幹嗓啞——秋梨膏
食材:1000g雪花梨、20g紅棗、25g冰糖、15g薑片、150g蜂蜜、10g川貝、2g甘草。
做法:
1.將梨依次洗淨後去皮,用磨蓉器將梨肉磨成細膩的梨肉蓉。
2.取一隻碗,在上面放一塊籠布(或細紗布),將梨肉蓉放在籠布上。
3.將四角提起,使勁擠出全部的梨汁。
4.將冰糖敲成碎塊、姜切片備用,紅棗去核後切片。
5.倒入鍋中,加入切片的棗肉、姜、冰糖、川貝粉和甘草。
6.中火煮開後,轉小火慢慢熬煮至變得十分粘稠即可關火。
7.待其自然晾至和手溫一致時,用濾網過濾出熬煮後的梨汁,加入蜂蜜調勻。
8.裝入用熱水消過毒的瓶中放入冷藏室儲存,飲用時用溫開水調和即可。
咽喉腫痛——冰糖燉梨
食材:雪梨1個、冰糖適量。
做法:
1.雪梨一個,洗淨,去皮,切去頂部當做蓋子,再藉助小刀和勺子挖除中間的核。
2.把冰糖放入中間,蓋上蓋子,把處理好的雪梨放入深盤或深碗,蒸好的梨會流出很多甜湯,最好選深一點的容器來蒸。
3.最後放入蒸鍋隔水蒸1個半小時至2個小時,讓梨完全軟化就可以了。很簡單很好吃。
4.覺得挖空梨核麻煩,可以把梨洗淨後去皮去子,切成大塊,放入碗中,加入冰糖,再入蒸鍋蒸軟就可以了。
口長水泡——桂圓銀耳蓮子湯
食材:銀耳50g、桂圓50g、蓮子15顆、冰糖適量。
做法:
1.將蓮子泡發半天后,加入銀耳一起繼續泡發1小時。
2.桂圓肉用溫水浸泡5分鐘後,衝去雜質,倒入少許清水,備用。
3.銀耳泡發開後(舒展開),衝洗掉雜質,撕成小片。
4.將處理好的銀耳,蓮子,桂圓肉一起倒入煲內,加適量水(水稍多一些沒問題),煮開後加入冰糖,轉中小火繼續燉煮90分鐘左右(燉軟了就行),即可。
嘴唇乾裂——黃瓜獼猴桃汁
食材:1根黃瓜、1個獼猴桃、適量蜂蜜。
做法:
1.準備好材料。
2.獼猴桃去皮,切塊。
3.黃瓜洗淨,切塊。
4.把切好的獼猴桃和黃瓜塊放入攪拌機中,榨成汁,調入蜂蜜即可。
皮膚乾燥——蜜棗核桃羹
食材:核桃仁2塊、紅棗6-8個、乳清蛋白營養奶米粉40g。
做法:
1.將核桃、紅棗用清水洗淨,放入鍋中蒸熟。
2.將蒸熟的紅棗去皮去核,與蒸熟的核桃一起捻成糊狀,可保留細小顆粒。
3.將乳清蛋白營養奶米粉用溫開水(70度)調成糊,加入核桃紅棗泥一起攪拌均勻。
鼻子出血——芒果西米露
食材:1000g芒果、50g西米、適量椰子粉。
做法:
1.芒果在中間切開,兩瓣果肉切花刀,取小塊。
2.用溫開水將椰粉衝調開,晾涼。
3.鍋裡坐水,燒至沸騰。
4.將西米丟進沸水中,中火煮10分鐘。
5.十分鐘後,關火。蓋上蓋子燜上8分鐘,至西米完全透明。
6.把芒果肉的三分之一丟進料理機打成芒果泥,10秒就可以了。
7.將冰塊丟進料理機,料理10秒。
8.在容器最底層鋪好西米,冰塊芒果泥、芒果塊,最後倒入放涼的椰漿就OK了。
去熱煩渴——薏仁綠豆湯
食材:薏米、綠豆、適量白砂糖。
做法:
1.薏仁洗淨,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時撈出。
2.把泡好的薏仁放入電鍋中,加入適量的水(蓋過薏仁),蒸至開關跳起取出。
3.綠豆洗淨,浸水泡約一小時後,撈出倒入鍋中,加入10杯水,煮至綠豆裂開。
4.放入薏仁一起煮,直到綠豆和薏仁全部熟爛。
5.最後,入糖調味,煮勻就可以了。
就是這幾種降火解秋燥的美食,換著花樣給娃做,效果超級好呢。當然,平時還要多喝水,像我家娃每天都會很自覺地用他的比利時kambukka凱布克兒童吸管杯喝水,翻蓋就能喝水,吸嘴也很貼合嘴型,吸水也不費勁,隨時想喝就能喝。有時候還會給他做一些果飲氣泡水,裝在杯子裡帶著喝。本來一般的吸管杯是不能裝氣泡水的,但是kambukka凱布克兒童吸管杯有自動排壓裝置,開蓋就能聽到呲~的一聲,裝氣泡水妥妥沒問題哦。像青提氣泡水、蜜桃氣泡水、青瓜氣泡水都是解秋燥的最佳飲品,我家娃很喜歡喝呢。
對啦,這個杯子還是可以裝熱水的哦,後面秋冬季節也不怕啦,裝一杯熱水,既可以喝著暖身,又可以用來捂手,真是個一年四季都適用的寶藏水杯啊。顏值還很高,我家娃自己挑的小超人卡通款,他很喜歡呢。趁著99划算節他家還有新店限時特惠,要比亞馬遜海外淘便宜不少呢,再入手個kambukka凱布克500ml成人吸管杯,跟兒子阻個親子CP吧!
SO,家裡如果有孩子出現秋燥上火的情況,大家也可以試試我的這些解秋燥美食哦,輕鬆簡單好操作,營養又健康,堅持吃一段時間,秋燥什麼的基本就能消散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