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
人參號稱「補氣之王」,如給它找一個搭檔,健脾補氣更好。
人參是傳統的補氣佳品。相信,每個中國人都聽說過它補氣的大名,所以才有「補氣之王」的美稱。
人參補氣的美名,不僅限於養生健體方面。實際上,在古代很長時間裡,上品人參的價值幾乎媲美黃金。對普通貧苦百姓來說,更是可望不可及的珍貴之物。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還是在說人參補氣。那麼,人參是怎麼補氣的呢?
在歷代本草裡,人參的性味被定為甘寒,主要入脾肺二經。有安魂補氣、補氣生津之用。尤其善於補益脾肺之氣,且又偏重於補肺氣不足。
由此可見,對於人參的補氣,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補氣」兩個字來理解。
首先,在中醫理論裡,「氣」屬陽「血」屬陰。補氣之品本來都應該是甘溫之品,人參性味甘寒,所以對於補氣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其次,機體的氣虛,雖然每個臟腑都有可能出現。但中醫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常說的氣虛,一般以脾氣虛最為常見。雖然人參也有補益脾氣之功,但更側重於補益肺氣。所以,人參補氣,有時候也未必是最佳選擇。
最後,人參補氣之功峻猛,就如同直接給水塘裡灌水。這樣,雖然補其不足的效果較快,但補益的氣未必就能立即參與臟腑的氣機、也就是氣機的升降浮沉。因此,人參補氣也容易出現「上火」的反應。
當然,人參的補氣,也有「大補元氣」之說,元氣是什麼?元氣就是最基礎的氣,五臟六腑裡,無論是脾胃中焦之氣,還是心肺上焦之氣,還是肝膽之氣,都可以由元氣化生轉變而成。所以,如果一定好要全面地說,人參補氣,確實是「啥氣都能補」的。
通過上述三點介紹,我們對人參補氣應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了:補氣的力度大,偏於補肺氣,性味寒涼卻又容易上火,人參補氣還偏於「守而不走」。
因此,想要更好地利用好人參來補氣,如果能根據中藥配伍「相須為用」的原則、給它找個「搭檔」,那就更完美一些了。
人參補氣時,最合適的搭檔是什麼?我認為生薑就是最合適且又普通的:
生薑,《本草綱目》認為,它性味辛溫,能入脾、肺、胃三經。最大的特點就是「走而不守」。什麼叫走而不守?簡而言之,也就是一個坐不住的純陽之體的小孩。生薑氣溫辛溫,性善走竄,相當於一種溫暖之氣在經絡髒附間遊走不定。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有所察覺了:生薑是走而不守、氣味辛溫;人參是守而不走,性溫寒涼。兩者配伍,是不是有點「天作之合」的感覺?
生薑辛溫之性,剛好可以適當中和人參的甘寒,這一點,也就更符合中醫「補氣需甘溫」之原則;
生薑性善走竄,這個走竄,剛好可以將人參補益之氣及時「疏散」到四肢百骸。如果還是把人生補氣當作給池塘灌水的話,那麼,生薑就是把池塘裡補益起來的水及時疏浚到溝渠從而遍布田野。所謂「藏富於倉不如藏富於民」。
這樣,也就及時發揮了人參補益之氣的功用。當然,不僅僅是生薑幫助人參,反過來,人參也能更好地推動生薑行走之性。
生薑溫散而通,如果有了人參這個補氣之王在後面「推動」。其溫通走散也就如魚得水了。
因此,人參和生薑的搭配,足可以稱之為補氣裡的「黃金搭檔」。
人參得生薑,緩其寒而為溫補,得其走而善行,有如虎添翼之功;生薑得人參之大補,辛散而有源可用,有如魚得水之美。這樣的補氣搭檔,是比較完美的。
當然,無論是人參還是生薑,總有一些不適宜使用的時候,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比如有外感的時候,就不適宜人參,有「閉門留寇」之虞;內有火熱之證時,也不適宜生薑,以免「抱薪撲火」之傷。這都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