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香奈兒前兩個禮拜突然在亞洲大降價,阿姨媽媽立刻拎著皮夾子就衝進去了。各大品牌看在眼裡,心裡那個著急啊,恨不得立刻向業界大佬靠攏,加入到降價行列。當然,Prada也按耐不住了,令Prada醞釀降價的,也許不僅僅是香奈兒、迪奧的降價舉動,背後還有糟糕業績來帶的銷售壓力。前兩天,Prada發布了2014年全年業績數據,考試成績一塌糊塗:淨利潤下跌28.2%,銷售額下跌1%,營業利潤下跌16.5%,業績的重災區是佔集團銷售35.7%份額的亞洲市場。
(圖片來自網絡)
據悉,滙豐銀行全球消費和零售部主管向媒體透露,PRADA高層暗示了降價的計劃,稱「亞洲的確存在降價空間」,並表示,若有任何降價調整,也會在兩個星期以後宣布,且此次在整個亞洲的降價行動將僅排除日本地區。此外,與香奈兒的中歐價格策略不同,PRADA將不會在歐洲進行提價。
(圖片來自網絡)
Prada方面放出的風聲還有:
1、這一次降價調整會在兩個星期後宣布;
2、降價的範圍是整個亞洲,但排除日本地區;
3、Prada不會在歐洲提價。
再大膽一點跟進猜測一下:
4、和Chanel一樣,降價的會是經典款;
5、降價幅度應該至少10-15%,甚至可能達到20%。
綜上所述,如果Prada降價,首先降價的肯定是你們最愛的:殺,手,包!
目前,殺手包在國內專櫃價格應該是中號18300RMB,香港專櫃中號19700HKD。
(圖片來自來自新聞晨報晨最上海微信)
按20%降算一下,計算機撳起來,國內專櫃立刻降到15000RMB以內,HK當然更便宜啦,相當於12600RMB就能收了。(內容來自來自新聞晨報晨最上海微信)
一、中國市場奢侈品降價情況
(圖片自微信官號《石榴婆報告》)
香奈兒CHANEL內地專櫃店調整價格,跌幅均在20%。其一款手袋原先在中國內地售價3.82萬人民幣,在歐洲售價約1.5萬人民幣。
Dior迪奧:
(圖片來自來自新聞晨報晨最上海微信)
部分經典款產品調整了價格,降幅在10-20%。
豪雅表:
3月18日起,泰格豪雅率先在香港降價,平均降幅近20%。這個是第一手的價目表,前後對比就是降價幅度。絕對辣手!
(圖片來自來自新聞晨報晨最上海微信)
內地專櫃隨即跟進,不過國內專櫃降價幅度似乎沒那麼吐血。
沛納海:
(圖片來自網絡)
「胖大海」也降價了,2月1日,沛納海公開確認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調價,降幅大多為5%。與此同時,沛納海在歐洲與澳洲地區宣布漲價,幅度分別是6%與10%。國內專櫃也已經降價,但價格還是比不過HK。香港專櫃的PAM00312潛水錶,原價61400HKD,降價5%,現價約58400HKD。
百達翡麗:
(圖片來自網絡)
據說這兩天百達翡麗的VIP們已經收到降價通知了,價格確實已經下調了,而且是18%。店員說,這是百達翡麗國內10年以來第一次降價。(來自新聞晨報晨最上海微信)
二、官方部門對於奢侈品降價的反應
香奈兒等歐洲高檔品牌日前在中國內地實施商品降價,引發了一場奢侈品降價潮。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對這一現象表示「歡迎」。他還稱,商務部將繼續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分析,儘量做到讓國人不出國門也可以買到價位比較合理的高端消費品。(來自東方財富網)
三、網友對於奢侈品降價的反應
香奈兒官方於3月17日發出價格協調聲明,涉及經典款11.12、2.55,以及Le Boy CHANEL手袋系列。不過,還沒等到自稱的調價日期4月8日,中國專櫃售價已經下調約20%,上海恒隆廣場店和國金中心店隨即遭瘋搶。而香港排隊的一位小姐稱等了三小時隊伍只移動了二十米。
(評論來自微博)
對Prada即將降價的評論:
(評論來自微博)
四、揭秘奢侈品為何在中國價格如此之高?
中國奢侈品消費已佔全球市場的25%,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並有多家機構報告預測,最晚至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但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境外購買奢侈品的金額卻數倍於國內,每年數百億美元流失海外,也創下了世界第一。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到海外買奢侈品?為什麼奢侈品在中國賣這麼貴?
(圖片來自網絡)
供職於海外奢侈品集團的Bensonsung認為,奢侈品在中國高價的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銷售情況很好,貨品供不應求,沒有剩餘也不需要打折促銷;二是涉及到企業前期的投入收回,奢侈品大多是歐洲和北美的本土產品,成本早已被攤平,雖然大牌們進入中國市場不久,但在回收投入過程中也不可能大量降低價格;三就是稅費和房租過高。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奢侈品在中國除了送禮大軍之外,另一些購買奢侈品的主力軍本身並不具備追求奢華的經濟能力。數據顯示,中國奢侈品的消費主流群體過於年輕化,集中於25到45歲之間,平均比歐洲的奢侈品消費者年輕了15歲,比美國年輕了25歲。而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個人財富的4%,但中國的一些消費者,卻用40%甚至更大的比例去購買奢侈品。
奢侈品之所以能夠消費高漲,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在於消費觀念的差異。「拜金」「炫富」「攀比」等觀念如果沒有改變,光靠稅率的調控可能也無法治本。(內容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