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送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嚴於律己」中的律,意思是約束。這是律的引申義。今天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彳」部的三個漢字:徛、<彳勻>、律。這三個字中,只有「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律」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徛。讀j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徛,舉脛有渡也。從彳,奇聲。」形聲字,所謂的舉脛有渡,指的是放在水中用以過河的石頭。一說渡橋。《爾雅·釋宮》:「徛,石杠謂之徛。」郭璞註:「聚石水中,以為步渡彴(讀zhuó)也,或曰今之石橋。」徐鍇《說文系傳》:「即溪澗夏有水冬無水處,橫木為之,至冬則去,今日水彴橋。」大致的樣子如圖:
此外,徛還釋做立。出自《廣韻·紙韻》:「徛,立也。」
徛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2、<彳勻>。(這個字GBK字庫已經沒有,只能描述字形,彳旁之外,是個勻)。讀xù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彳勻>,行示也。從彳,勻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勻,旬同用,故亦作徇。」跟徇字同。「徇」字是後起字。《說文解字》不載,意為「巡行示眾,示眾。」與《說文解字》解釋<彳勻>字為行示,就是這個意思。
<彳勻>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3、律。讀lǜ。《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律,均布也。從「彳」,聿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律者,所以範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也。」桂馥《說文義證》和王筠《說文句讀》皆以為「均布也」當作「均也」、「布也。」形聲字。
聿本義是筆,像手持筆形。律本指古代用來校正樂音標準的管狀儀器,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節。從低音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叫律,成偶數的六個管叫呂。統稱十二律。如圖:
《集韻·術韻》:「陽管謂之律。」《禮記·月令》:「律中大蔟。」《史記·律書》:「壹稟於六律。」司馬貞《史記索隱》:「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為之。」現在的律管,金屬制、竹製的都有。
李白有詩《鄒衍谷》:「鄒子一吹律,能迥天地心。」用的是律的本義。此外,古人也用律管候氣,以十二律的名稱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故又指節氣。比如陶淵明《自祭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其中,「無射」指的是九月。
律字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音律;樂律。就是十二律,六律與六呂。《書·舜典》:「聲依永,律和聲。」《孔傳》:「律謂六律六呂……言當依聲律以和樂。」《淮南子·主術》:「樂生於音,音生於律,律生於風,此聲之宗也。」音樂生於聲音,聲音生於音律,音律生於空氣的流動。柳宗元《非國語上·律》:「律者,樂之本也。」現代漢語也用律的這個意思,比如聞一多《時代的鼓手》:「音樂不能離韻律而存在。」
(2)法律;法令。《爾雅·釋詁上》:「律,常也。」邢昺疏稱:「律者,常法也。」《廣韻·術韻》:「律,律法也。」《正字通·彳部》:「律,刑律。」比如《文心雕龍·議對》:「田(佃)谷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談論穀物先要通曉農事,講斷案務必精通法律。
(3)規律;規則。比如定律;格律;周期律。比如《淮南子·覽冥》:「以治日月之行律。」高誘註:「律,度也。」就是日月的運行規律。
(4)依法治理、處置。比如《書·微子之命》:「弘乃烈祖,律乃有民。」弘揚你烈祖的治道,規範你的人民。
(5)約束。比如南宋陳亮《謝曾察院君》:「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後來,「嚴於律己」發展成為成語。律,是約束的意思,所謂嚴於律己,就是嚴格地約束自己。
(6)遵守;效法。比如《荀子·非十二子》:「勞知而不律先王,謂之奸心。」費盡心思而不效法古代聖王的法度,就叫做奸邪的心機。
(7)衡量。《爾雅·釋言》:「律,銓也。」郭璞註:「法、律皆所以銓量輕重。」邢昺疏稱:「謂銓量也。」比如明代袁宏道《遊蘇門山百泉記》:「以常情律之,則為至怪;以通人觀之,則亦人情也。」
(8)古代爵位的等級。《禮記·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9)律詩的簡稱。比如五律;七律;排律。
(10)梳理頭髮。《正字通·彳部》:「律,理髮曰律。」《荀子·禮論》:「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楊倞註:「律,理髮也。」古時「理髮」這個詞跟現代漢語有差異,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洗頭,就用沾溼的梳篦梳理三下就可以了;如果不洗澡,就用沾溼的毛巾擦三遍就可以了(這個舉動指的是對死後屍體的處理)。
(11)指佛教專守戒律的,如:律宗;律寺。
(12)捕鳥的長柄網。《爾雅·釋器》:「律謂之分。」王引之《經義述聞》:「律讀為率。《說文》曰:『率,捕鳥畢也。』」
此外,律還用作姓氏。《萬姓統譜》有載。
律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0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