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了,人們收入增加,有條件的國人越來越多地通過醫療美容消費,改變自己的外在形象,使自己變美。為適應新行業的健康發展,醫美科普也應運而生。
醫美科普是公眾健康的需要
醫學美容行業的發展,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聯繫的。在溫飽問題沒有解決之前,談不上通過醫學美容手段改變外在形象。經濟條件好的人士,多到日韓或歐美尋求醫療美容。大多數人只是在發生人身事故,身體表皮遭損情況下,才到醫院修復皮膚。應該說,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醫療美容。
整形,減脂肪,去疤痕……諸如此類通過醫學手段讓自己變得更美的醫療美容,一開始的主力軍只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後來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等有經濟實力的群體,也逐漸進入提升「顏值」消費大潮,由此衍生出對於自身形象美化的迫切需求,創造出巨大的市場價值。
既然社會公眾有醫療美容需求,就應該讓追求美的公眾了解醫學美容的基本知識,了解他們享受的服務應該是怎樣的標準才能有助於健康?這就需要通過科普手段。
醫美科普是輿論監督的需要
今年4月3日,國家八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強化自我管理主體責任,強調規範醫療美容服務;規範藥械和生產經營使用;規範醫療美容廣告發布。進一步淨化醫療美容市場,保護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如何貫徹落實八部委的文件精神,推進我國醫美產業規範健康發展?提高行業自律非常重要。為此,中國醫藥新聞信息協會醫美產業分會特別開展了全國醫美產業「三規範、三保證」公益倡議行動。
三個規範,即規範醫療美容服務,規範藥械和生產經營使用,規範醫療美容廣告發布;
三個保證,即保證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放在首位,保證聘用正規醫生、使用正規藥品和醫療器械,保證不做虛假廣告宣傳。
要保證《通知》精神落到實處,除提高行業自律外,媒體的輿論監督也不可少。很多熱點案件正是因為新聞報導引發輿論關注,使得相關部門主動回應社會輿論,自覺接受輿論監督。
加強我國醫美行業的輿論監督,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媒體通過報導進行輿論監督。
即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在深人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客觀報導事件來龍去脈,曝光典型案例,表達並傳導有一定傾向的民眾議論、意見及看法,以實現對行業中不規範行為的批評和制約,以維護消費者權益。對重大案例,甚至可進行追蹤性報導;
二是公民通過舉報、議論實施輿論監督。
公民通過電話、書信、微信、微博等方式,對醫美行業不規範經營或造成醫療事故進行輿論監督;
三是聯手政府或檢察機構進行輿論監督。
對行業的監督,離開政府或執法機構,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輿論監督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監督的目的是最終解決輿論關注的問題,整體提高行業醫德和整體素質,維護消費者權益。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謹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