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實體書店:抖音直播自救,線上社群帶貨

2021-01-11 澎湃新聞

南京先鋒書店。(除特別標註,均為書店供圖)

「希望疫情儘快過去,早日恢復我們的正常業務。」

「希望政府能調控線上線下書價,讓實體書店有生存的造血功能。」

「希望有條件的出版供應商,能夠對部分實體書店在帳期或結算方式方面予以短期調整,讓實體書店喘口氣。」

……

疫情之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書店人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實體書店聯盟「書萌」於今年2月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收入調查 

據實體書店聯盟「書萌」於今年2月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截至2月5日,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我想作為一家書店,我們可能是所有商業模式裡最難以維持的了。門店關門二十餘天,在我們開業二十多年裡從來沒有過先例。但我們也知道,我們不是唯一一個遭遇生存困境的企業。」南京先鋒書店品牌運營負責人林樂知感慨道。

值得安慰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許多實體書店也在積極自救。有的開闢線上銷售,尋求合作物流;有的嘗試直播、抖音,用好玩的方式吸引讀者;有的組織線上活動,探索社群變現的可能性。更值得暖心的是,即便自陷困境,依然有許多書店在傳達力所能及的善意。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新天地店。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書店生存艱難

這幾天,陸續有書店恢復營業的消息:2月10日,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新天地店復業;2月11日,上海光的空間·紹興路店復業;2月12日,上海書城長寧店復業……

但在疫情衝擊下,實體書店的客流量不復往昔。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客流只有以往的十分之一。我們不做外送,水吧沒有營業額,圖書只有少量銷售。」

單向空間朝陽大悅城店。

同樣於2月10日復業的單向空間朝陽大悅城店,客流量也不樂觀。「進店客流不足100人,日均銷售額不到1000元。」單向空間管理合伙人、事業發展部總經理武延平透露,1至2月份書店同期銷售額下滑約150萬元。

南昌青苑書店。

與此同時,還有許多書店的復業時間「遙遙無期」。南昌青苑書店的女主人萬國英無奈表示,書店關張後沒有其他資金來源,但必須支付基本房租和員工工資。南京先鋒書店目前也只能靠淘寶與微店減少虧損。林樂知稱:「我們在2月10日恢復線上營業,也只能是勉強維持。實體店畢竟是公共場合,估計疫情過去之後,我們是最後一批能夠恢復的企業。」

「書萌」的調查寫道:「能夠自己掏錢開實體書店的人,往往還是有圖書情懷的,因為書店在各個零售領域中應該屬於最不能掙到錢的行當。疫情是突發事件,大家對此基本保持了冷靜,沒有添亂找茬。但書店業畢竟也是一個行業,也涉及到書店員工和經營者背後的家庭。情懷以外,還有生活。目前大多數民營實體書店最關注的就是生存問題。」

1月30日,書萌通過微信公號發布了《疫情當前,書店現狀調查》的在線問卷調查後,截至2月5日早晨8:00,累計收到有效答卷1021份。中國大陸的所有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均有實體書店參與了。

是困境,也是轉型契機

「在這一波疫情裡,中小型書店尤受衝擊。」書萌創始人孫謙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大部分中小型書店為個人店,老闆頗有個性。「書店老闆自己平時多看社科、文史、藝術,就是讀者想像中高大上的讀物。但一旦疫情發生,消費力減弱,這類書籍又是最容易被讀者放棄的。」

「更何況,即使讀者想看這類書籍,第一想到的也是噹噹、京東,因為有滿100減50,有比雙十一還厲害的減價優惠。許多中小型書店尚未搭建自己的線上物流體系,即使有,成本也高,價格怎麼能比?」

孫謙感慨,全國推廣全民閱讀,實體書店「迎來了春天」。「但是眼下,大多數中小實體書店最關注的問題是無營業收入,租金和人工成本巨大。最迫切的需求是早日恢復開業和得到一定程度的扶持。」

但她也認為,猝不及防的疫情,在另一方面也成為一個契機,「逼著」實體書店探索轉型,努力求變。

「比如『轉戰』線上,不一定是賣書,而是做活動。」孫謙說,網際網路讓地球成為了地球村,每個書店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讀者群。「書店可以試著與好的作者與出版社合作,在線上活動中開放讀者資源,讓出版社直接發貨,同時也省去了採購成本。」

據悉,廣西師大出版社已發起了「書店燃燈計劃」,邀請各位作家進行線上分享,由出版社承擔線上直播所有設備成本,並與各大書店社群進行內容共享。目前全國已有150多家書店報名。

孫謙堅持,書店可以做的是「內容」,一定要脫離「書店就是把從出版社拿來的書放在書架上,賺個批零差」這樣的老概念。

「小書店最大的優勢在於書店老闆,在於他的專業、知識和人脈。書店未來的發展目標應該是成為讀者終身教育的場所。換言之,每個小書店都應該成為一個『小得到』。」她表示,「書店不是雜貨店,但書店的收入來源一定要多元化。我們要想的是,如何利用書店的特色增加收入。疫情確實給我們書店人提出了巨大挑戰,但是悲觀嘆氣不如積極應對。」

外賣、直播……嘗試流行辦法來「自救」

誠如孫謙所言,「線上營業」已成為不少書店的「Plan B」。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自去年在公眾號內開通了線上商城,經營各類圖書、文創玩具與家居用品。眼下線上商城重點推出了適合一家人、一對情侶或一個人玩的「零基礎油畫盒子」,還有《廚藝之書》《世界威士忌地圖》《全球最美的國家公園》等富有生活之趣的書籍。

言幾又將「精神食糧補充站」上線至餓了麼外賣平臺。讀者可在線選購,由言幾又門店接單,餓了麼提供配送。以言幾又門店為中心附近3公裡,餓了麼專送服務最快半小時可達。

就在前幾天,上海鍾書閣的直播「帶你逛特殊時期的『無人書店』」引起了極大關注,連續三天的直播為近三萬讀者提供線上服務。

上海鍾書閣閔行店店長謝寧(左)在實體書店內通過網絡直播銷售圖書。新華社記者 王翔 圖

2月7日,剛結束在上海虹橋火車站志願服務的鐘書閣閔行店店長謝寧開始了人生第一場直播,這也是鍾書閣直播系列的第四場。在兩小時的時間裡,謝寧現場演繹了「一杯咖啡的誕生記」,請同事現場解題,從「幼升小」聊到「中學必讀」,更分享了自己身處防疫一線的所見所聞。

「春節期間本是實體書店的高銷期。但因為疫情,我們都關店了。」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從1月24日關停至今,我們全國門店的損失預計達500萬了。」

在無奈中,他們想到了時下很火的「直播」。「之前所有同事都沒做過直播,我們都抱著一種先試先行的心態。」謝寧笑言,不料效果還不錯,鍾書閣的明星產品如《新教材全解》《新教材完全解讀》《上海作業》《金試卷》等受到了極大關注。

「我們做直播也不全是為了圖書銷售,我們也講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也想讓讀者了解書店的面貌。」謝寧稱,「我們儘可能利用流行的辦法,比如直播,比如抖音,讓讀者了解書店,也讓我們找到新的讀者。」

在他看來,儘管形式嚴峻,實體書店依然有很多事可以做。「實體書店需要扶持。但在扶持之外,我們也要拿出自己的態度,有效的措施。這或許是實體書店的一種自救。我們想做一個蓄水池,提高讀者粘度,寄希望於書店長長久久的未來。」

福州鹿森書店策劃的「『疫』方語言——福州話線上交流會」在原有社群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線上「朋友圈」帶來哪些新可能

亦有書店人向澎湃新聞記者反映,儘管開通了線上銷售平臺,由於物流也受疫情影響,線上銷售額還是難以維持書店的日常經營。

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體書店的「朋友圈」或許成為另一種緩解之道。單向空間的線上儲值卡業務、青苑書店的「預存購書款」活動得到了忠實書友的支持,福州鹿森書店策劃的「『疫』方語言——福州話線上交流會」在原有社群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福州鹿森書店上下杭店。二子 圖。

鹿森書店品牌運營負責人楊志民透露,在這場線上活動中,福州方言、地方史研究專家榕城用福州話介紹疫情防護,講述福州傳統習俗中的「送瘟神」,還誦讀了毛澤東的詩詞《七律·送瘟神》。儘管活動宣傳期只有一天,但參加人數達到200多人。一個半小時的活動結束後,還有讀者在群裡用福州話聊了很久。

在中信書店「店面社群」裡,每天都能收到由店員投稿進行的「每日好書」。

中信書店也嘗試在每家城市店推出「店面社群」:店員們可以在社群裡推薦優質書單、分享科普文章、發布福利、進行直播。

「今天這本書是知名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寫的《病毒星球》……作者將各種病毒的來源、傳播以及之後如何病變,病變之後的演化、症狀等等,都通過一個章節一個病毒的方式講述。這讓我們非常清楚地了解到,病毒無處不在,它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本書不厚,是非常適合當下消磨時間的好書。」

「今天小編為大家找到一本特別溫暖的書,書名叫《明天也是小春日和》。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夫婦,是本書的作者,也是本書的主人公……疫情特殊時期,是我們和家人相處時間最多的時候。英子奶奶用烹飪表達著對津端爺爺的愛,書裡也有許多英子奶奶的食譜。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你的表達是什麼呢?」

中信書店·北京啟皓店。

掃碼進入中信書店·北京啟皓店的社群,每天都能收到類似這樣由店員投稿進行的「每日好書」。

「很多讀者表示他們喜歡社群裡的內容,也樂於在群裡交流。」啟皓店店長彭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90%的社群成員通過參加店內活動,自願掃碼加入,「我們在去年承辦了中歐文學節的部分活動,優質的活動內容及作者帶來了每場活動80至120人次的客流。所以截止目前我們啟皓店有4個成熟的社群,每個群近500人。」

不過楊志民也坦言,眼下線上活動只能維持書店影響力,還難以帶來實質性的收入。「實體書店更多強調的是線下空間體驗。未來,線上業務也許是實體書店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南京先鋒書店於2月9日在微博上公開了一份通知。

艱難之際,依然創造希望與善意

無論在哪,書店都是最溫暖、安寧的地方。書不同於一般商品,書店也不同於一般商店,總有特別的人情味在。

在一片愁雲慘澹中,南京先鋒書店於2月9日在微博上公開了一份通知,引起不少網友共鳴。這份通知提到:「即日起,所有醫生、護士持本人醫師執業證、護士執業證或醫院胸牌在先鋒書店所有門店消費均可享受終身八折優惠。」

林樂知向澎湃新聞記者證實,「終身」意味著未來任何一個時間點,只要先鋒書店還在,醫護人員可持本人證件在書店擁有這項福利。

「我想最近看新聞、玩微博的大家都會有一種無力感吧。」她引用了王爾德的名句——「我們都曾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覺得大家還是需要溫暖和正能量的。我們不能上前線去醫病救人,卻也希望能夠為大家做些什麼。所以想到等一切好起來的時候,給這些不顧危險的醫生護士們提供一些溫暖和關懷。」

三聯文化空間合作的一些民宿,比如樹蛙部落,也發起了「白衣天使 鄉野療愈」計劃。

陳逸凌透露,三聯文化空間合作的一些民宿,比如樹蛙部落,也發起了「白衣天使 鄉野療愈」計劃,旨在倡議國內的高品質民宿捐出10000個間夜及相關服務,在疫情緩解後,提供給那些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免費休養使用。

該計劃在招募書裡寫道,這是一次量力而行的善意表達:「我們不在其中謀求任何直接的經濟收益。但我們相信隨著美德和美景的傳播,這種善意會有長期的社會回報。」

此外,加入公益行動的實體書店,還有很多很多:單向空間與《三聯生活周刊》、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生命無價,藝術有力」眾生公益行動;鹿森書店將線上活動售書所得1078元全部捐給了武漢抗「疫」一線;青苑書店宣布,凡持有醫師執業證、護士執業證或醫院工作證者,可獲得青苑書店金卡會員(購書享8.5折)一張,永久使用。

「我想,整個社會都應該積極地給民眾創造希望。」林樂知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疫情下中國出版業 與實體書店的困局與自救
    實體書店銷售遭遇重創,這對出版機構來說也是重大打擊。中國畫報出版社營銷總監穆爽介紹,今年第一季度,社裡整個線下業務銷售量下降了70%,線上天貓店的銷售量因受物流等因素影響也下降了50%,線上業務總量保持了微弱的0.08%的增長。
  • 疫情加速轉型 實體書店的這些自救大法可以抄!
    「上線」已成書店生存發展必選題   如何將書店上線、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打造增值服務能力、如何線上營銷、如何打造線上社群……在停業戰「疫」期間,這些都是各實體書店需要考慮,也是未來的轉型的實用法則之一。在書店行業內,實體書店通過打通線上線下而擁有許多忠實讀者的案例比比皆是。
  • 山東實體書店擁抱線上經濟 為"帶貨"也為"引流"
    往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實體書店都會舉辦讀書分享會、購書滿減、新書發布等線下活動。今年由於疫情,出版社、書店紛紛進駐網上商城、外賣平臺,進行線上直播。與線上經濟「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實體書店收穫了什麼,對推動全民閱讀有什麼助益?
  • 疫情下濟南實體書店的自救:微店下單、外賣送書、線上直播……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就飽受電子化浪潮衝擊的書店行業「雪上加霜」。近日,濟南多家實體書店復工,面對不復往昔的客流量,有的書店默默堅持,還有的書店則積極展開自救,探索線上銷售、組織線上活動等以求實現突圍。
  • 直播帶貨、線上雲購物 重慶購物中心疫情期間如何「自救」?
    為了讓不得不「宅」在家裡的消費者能夠正常購物,各大商場的無接觸線上購也應運而生,與品牌方紛紛攜手,利用自身的線上購物平臺進行銷售,並放大社交作用,利用起了微信號、小程序、購物群、抖音直播、淘寶直播等方式進行花式「賣貨「。   贏商網梳理了重慶各大購物中心在疫情期間通過線上購物的方式,這些不一樣的「花樣」營銷,能否幫助商戶和購物中心渡過「寒冬」?
  • 大慶市拓展「直播帶貨」 創新實體書店銷售渠道
    東北網7月21日訊(記者 許諾)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大慶市各新華書店銷售都有不同程度下滑,3月中旬各店開始復工復業,全體員工積極探索,創新開展「線上」全民閱讀活動。大安慶市部署業務、門市、企劃部門融合線上、線下、社群、直播、團購「五位一體」新渠道的銷售模式,開設抖音、快手官方帳號,以短視頻、照片的形式宣傳新華書店品牌,定時推送圖書信息,搶抓線上銷售。第25個「世界讀書日」期間,大慶市把全民閱讀活動移到線上,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
  • 成都實體書店花式「雲帶貨」
    13日,兩場圖書秒殺活動分別以29分鐘和26分鐘時間完成,不僅讓讀者大呼「加場」,更讓組織這次線上活動的方所成都店充滿了動力和信心。營業時間縮短,客流量減少,面對疫情帶來的困境,復工後的成都各大實體書店紛紛拓展渠道。從線下到線上,成都的實體書店通過微信、直播、抖音等多元化傳播途徑,將豐富的文化體驗帶給讀者。
  • 「後疫情時代」線上營銷系列報導之二實體書店:鎖定隱形轉化 尋求...
    □本報記者 張君成 王坤寧  當以線下為主的體驗消費備受衝擊時,不少實體書店苦不堪言。在這種背景下,線上直播帶貨似乎成為唯一出路。雖然早在去年直播營銷將成趨勢已是業界共識,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實體書店少了學習、消化的過程。臨時上陣的挑戰中,實體書店不斷摸索,也獲得成長。
  • 攜「盲盒」走入淘寶直播,實體書店上演另類「求生記」
    楊一告訴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上直播帶貨不是目的,希望有更多人關注實體書店的生存狀況。首次登陸淘寶直播3月9日晚,單向空間聯合先鋒書店、1200bookshop、精典書店、曉風書屋、烏託邦書店等五家獨立書店一起推出了書店盲袋。
  • 實體商場上演線上花式自救 只是看上去很美?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陳晴)VR實景逛店、雲看展、自建線上購物平臺、直播帶貨……疫情之下,實體商場正在構建一系列「反攻線上」的操作,然而這波操作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未來線上會取代線下嗎?疫情期間,各大商場紛紛聯手品牌專櫃做起直播。據了解,廣州天河城、銀泰百貨等紛紛組織品牌進行直播賣貨。記者注意到,在直播的品類選擇上,護膚品、彩妝居多。為了讓直播具有更強的現場感,廣州天河城則聯合植村秀在抖音上為消費者上了一堂畫眉課。
  • 疫情下的實體書店:「線上直播」興起 重新考慮商業模式
    如果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那麼書店就是另一個平行的靜謐世界,它隔絕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躁。書不同於一般商品,書店也不同於一般商店,總有特別的人情味在。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就飽受電子化浪潮衝擊的書店行業有了「雪上加霜」的困境。
  • 疫情敦促書店,向線上運營「進化」
    快遞與外賣的堅守,使得實體書店開發線上線下無縫銜接成為可能。而視頻直播、語音分享等,在過去作為新書現場發布會補充的推廣模式,現在也成為實體書店「轉戰」雲端的主要業務。疫情當下,實體書店難免門庭冷落,但與此同時,疫情也推動了其加速「進化」。從「雲」閱讀、到「雲」分享的線上讀書會、觀影會,許多原本在實體書店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紛紛轉移線上,突破疫情重圍,開始「自救」。
  • 造線上APP,啟用微店,請網紅作家直播帶貨,實體書店「花式」賣書
    疫情期間,長沙多家實體書店開啟一系列 " 花式 " 營銷。有的打造線上 APP,啟用微店;有的請網紅作家直播帶貨,拉近線上線下距離;還有的上線外賣,讓你同時擁有書香和飯香。線上讀書氛圍將讀者 " 看哭了 "位於長沙市五一大道的閱達書城,是湖南新華線上平臺旗艦店,疫情期間,書店在線上 APP 加大精品類書籍投放,為宅家讀者送去 " 精神食糧 "。
  • 一天帶動成交量增長了650%,書店、檔口紛紛加入淘寶直播進行自救
    在「38女王節」戰報中,「直播」絕對是「有功之臣」,它帶動的銷量同比大漲264%,最高一天帶動成交量增長了650%。與此同時,疫情也為原本就紅得發紫的「直播帶貨」再添了一把火。,更多的商家將實體商品帶上直播間。
  • 實體書店按下快速「復甦鍵」
    渠道裂變 線下重聚人氣 線上強化服務 疫情期間,不少書店將銷售渠道轉到線上,開網店、建群等措施拉近了線上與讀者的距離。在線下門店重新迎客的同時,不少書店將線上線下融合作為當前運營的重點,進一步帶動書店人流、銷售回溫。
  • 推出咖啡書,試水外賣平臺……戰疫大考,廣西實體書店花式自救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實體門店受到衝擊。實體書店同樣面臨大考。在「全民閱讀月」到來之際,記者了解到,不少實體書店已恢復營業,他們積極求變,自救突圍。4月22日,市民在南寧市新華書城內選書。南國早報記者 鄒財麟攝書店花式出招「造血」自救「聽說別家書店已開始轉賣紅薯了,我是不是也要開始考慮賣水果?」
  • 拯救實體書店 白巖松、高曉松等名人「線上幫忙」直播帶店
    困難與關注多位名人籌劃聯手直播「救書店」,是因為書店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與電商相比,實體書店的優勢在於為讀者提供閱讀和互動的空間,以及一系列生活美學體驗。今年突然暴發的疫情,卻極大地削弱了它們的線下聚集功能。
  • 堅守與突圍:疫情下的實體書店
    近日,隨著文旅產業有序復工復產,廣州街頭的書店又出現了讀書人的身影。儘管人流量相對較少,線下讀書會等活動還未恢復,但對實體書店來說,行業在有序重啟。顯然,疫情給主要依靠線下人流量的實體書店帶來巨大衝擊。廣州扶光書店連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梁婷介紹,疫情期間,書店平均每日人流量約為往日的一至兩成,營收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成。
  • 湖北復甦|疫情下努力「活著」的樊登書店都經歷了什麼
    受疫情的影響城市裡的獨立書店集體遇到了生存的難題,在過去的一個月,很多書店開始了自救活動。書店這個傳統行業利潤本身就不高,加上疫情期間長達一個月的關門,書店的生存問題成了頭等大事。在這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裡,有的書店艱難地支撐,也有書店「倒下了」。書店真的撐不下了嗎?
  • 許知遠、薇婭聯手 實體書店上淘寶直播自救求生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書店則是人們的靈魂棲息地。然而,疫情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而來,將所有的線下獨立書店打得措手不及。2月24日,單向街書店發布了一封眾籌求助信,一時間朋友圈刷屏無數。"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這不是個體悲劇。近日,"書店行"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顯示,91.97%的書店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現實如此艱難,獨立書店都不想坐以待斃,儲值優惠、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接連上線,但是巨災之下,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