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唐亞華
編輯 | 黎明
「179元的耳機優惠100元、2300元的掃地機器人300元就能帶走、送單車半年免費騎行卡、4G流量免費領取」……
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原本自己常年是中獎絕緣體,而在很多平臺的幸運大轉盤上抽獎卻能百發百中。獎品不是大額優惠券,就是誘人的高價產品,或是免費送的權益。
天上掉餡餅的事難道真的存在?真相是,這個會砸中每一個抽獎者的餡餅,可能是陷阱。
獎品看似誘人,但只要你一衝動點擊「接受」,接下來就只有後悔的份兒了。事實是,耳機價值僅8.6元,掃地機器人是假冒偽劣產品,騎行卡是你的押金轉換的,流量是送了,40元套餐費照扣不誤,幸運大獎背後是坑人的套路。
以往我們對抽獎的認知是:找託、內定、暗箱操作。有了萬能的網際網路,抽獎門檻低到幾分鐘就能做一個自定義獎品、概率、抽獎次數的幸運大轉盤。商家自用或投放到大流量平臺,都是不錯的導流和割韭菜方式。
看似明顯的套路為什麼總能收割人心?心理學的解釋是,我們在看到抽獎時,大腦天然會預期有好事發生,分泌令人愉悅的多巴胺,「綁架」大腦參與。
另外,人有「嗜賭」天性,中獎屬於意外之財,具有更大的邊際消費傾向,中獎的幌子讓消費者產生機會的擁有權感並不願意失去。尤其是當可能的獎勵刺激遠超成本時,多數人非常喜歡以小搏大。
看到這裡,下次點完單抽中大獎時,你還會衝動嗎?
網絡抽獎,成為變相賣貨賣卡新途徑
最近,31歲的網際網路從業者晶晶在騰訊視頻看電影的時候,頁面出現了抽獎,她抽了三次,分別抽到了智能手錶100元優惠券、藍牙耳機100元優惠券、乳膠枕100元優惠券。
「因為是在騰訊視頻上看到的,我比較相信,看到標價100多元的東西可以減免100元,覺得挺合適的」,晶晶告訴深燃。
於是,她點擊優惠連結,購買了優惠後99元的乳膠枕和79元的智能耳機。付完款後她突然想到可以去淘寶上搜一下同款價格。一搜嚇一跳,同款乳膠枕只要18.53元,而同款耳機價格更是讓人驚掉下巴,僅售8.62元。
圖上為晶晶購買的產品標價,圖下為淘寶上的同款產品標價
「我當時就慌了,覺得自己受騙了,開始找客服退款。但因為是在騰訊視頻上直接買的,訂單裡不顯示商家信息,也沒有退款退貨選項,根本聯繫不上客服。」晶晶開始了漫長的維權之路。她在購買商品後有提示關注公眾號獲取物流信息,按公眾號提示她添加了一位叫「清貨大師管理員」的客服,對方跟她聊了幾句之後就不回復了。
多方周折,她最後找到了商家來源——「有贊精選」APP,下載該產品找到自己的訂單和對應商家後,對方只同意退未發貨的一件產品。後來她又在黑貓投訴上發起投訴,商家才給退款。整個過程有十幾天,據晶晶描述,商家信息隱蔽,聯繫客服困難,要不是她堅持,一般人恐怕只能吃這個啞巴虧了。
18歲的學生珍妮則是在騎共享電單車時遇到了抽獎套路。「芒果電單車提示騎行完畢後拍照上傳,如果車在指定區域內且擺放整齊,可獲得免單的機會。我第一次騎完拍照之後,頁面彈出一個抽獎,我點了之後,中了一個半年免費騎行。隨後出現了一個《通勤卡協議》,顯示我已經購買了通勤卡,費用直接從用戶押金帳戶抵扣。平臺就把我的299元押金轉化為免費騎行了。」
聯繫客服以後,對方稱珍妮是自行轉換的,但是珍妮記得抽獎時沒有任何提示是拿押金轉換免費騎行卡,「就是買了一張騎行卡,騎180天過期」,該客服解釋。
「我退不了押金去網上搜了一下,發現好多人被這個抽獎騙了,我覺得這種轉換押金的網絡抽獎甚至有詐騙嫌疑。」珍妮說。
後來珍妮在各投訴平臺投訴,芒果電單車才退給她了290元。
你以為這樣的抽獎套路只是偶然,但其實,聲勢浩大的官方活動,也免不了有坑。最廣為人知的事件要數2018年10月7日,支付寶公布了微博用戶「信小呆」 獲得「中國錦鯉全球免單大禮包」。一時間,信小呆成為所有人羨慕的錦鯉,她從公司辭職,頂著「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光環旅行兌獎去了。
但事情過後不久就傳出了信小呆為兌獎刷爆信用卡破產的新聞。原來她抽到的獎品並不是全部免費,很多有各種限制,比如有的必須在2018年底前兌換,有的機票是單程,返程需要自費,有的酒店免費但需要提前一到三個月預約,還有的只有一晚的酒店全免費,剩下的需要自費。
出發前信小呆有五六萬積蓄,不久之後,她的積蓄加信用卡額度就全都花光了,最後直至獎品到期,她只兌換了不到一半,信小呆對於這份禮單的評價是「很雞肋」。
「百抽百中」背後的套路
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總結一下,抽獎背後的套路大致分幾類。
一種是花錢抽獎,幾百次都抽不中。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遊戲中。黑貓投訴上就有用戶遇到了這樣的事情。9月30日,一位玩家充值1656元,參與了CF(穿越火線)10月SVIP自助餐抽獎活動,「獎池中有數十種道具,但我一直抽到其中兩種,抽了425次未抽到一件永久道具。」充值1600多元抽獎425次這樣執著的用戶也真是不多見了。
「抽獎的時候說要滿200元可以提現,到了200,又說充值300可以提現,就這樣我充了500多,啥也沒有,和我說的人也不說話了。」黑貓投訴上的另一位用戶說。
願意花錢抽獎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情況是不用你花錢,動一動手,一抽即中。但中了以後能不能拿到獎品,就不一定了。
套路一,抽獎是赤裸裸的騙局,中獎之後商家失蹤,兌付無門。
「互利幫發布微信掃碼領1000紅包任務,引誘進入抽獎頁面完成任務,抽獎一次需支付金額10-200元不等,活動顯示衝值300元抽獎結束後即可提現1000元,(實際上)充值300元後無法提現,並聯繫不到客服處理。」某用戶投訴。
套路二,大額優惠券誘導消費,卻買到低價偽劣商品。有媒體報導,消費者在網上抽獎後,發現自己竟然輕鬆中了2300元的優惠券,只需要另外支付380元就能購買一臺掃地機器人。但最後看到產品,卻發現它並非正品。
上文提到的晶晶,看似抽中了大額優惠券,減免後的商品價格甚至低於原價的五折,但其實對應商品本身只價值幾塊錢,貪便宜反而吃了大虧。
套路三,做任務拿獎品,榨乾你的價值後甩掉你。這類型任務的完成難度遠超想像,被誤導的用戶只能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這裡就有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一名用戶轉轉盤抽獎,抽到了一等獎1000元錢,規則是一個小時之內保護你的錢不讓老鼠入侵。「一開始一個老鼠入侵會減掉1分錢、1塊錢,最多三四塊,到了最後五分鐘,一次減九十多,不想讓領錢就不讓領吧,減錢減的也太過分了吧,浪費別人一個小時。」有匿名用戶在投訴平臺吐槽。
雖然聽上去一個小時給你1千塊錢就不太靠譜,但出於人性的貪婪,很多人還是會試一試。網友花一個小時拉好友玩遊戲「保衛」抽到的1000元,相當於免費幫平臺獲客,雖然沒有錢財損失,但不免有一種被套路的感覺。
套路四,誘導填寫手機號,強行開通付費套餐。這類型抽獎的模式是中獎後要求輸入手機號免費領取,結果未做提醒就直接開通付費套餐。
用戶「小瘋猴子成人精」就提到,「在芒果TV看到一個抽獎,抽到後提示年費送4G流量,輸入手機號和驗證碼後就直接扣費40元說開通成功40元4G國慶專屬流量套餐,去芒果TV查看有關流量套餐也找不到,想在中國移動通信app取消也沒有該業務。這不是欺騙行為嗎?」
深燃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了一種新形式,姑且稱為套路五,那就是先買東西再獲取抽獎機會,抽中後兌付無門。
一位21聚投訴的用戶聲稱有人添加了其微信,說購買他提供的任意一款產品就能送蘋果11pro手機,「還能參與抽獎一次,百分百中獎,總共就5個名額,你非常幸運被抽到了。」
該用戶選擇購買了一個價值298元的商品,付了款後抽獎抽了一個標價8800元的女士手錶,隨後被告知需要代繳563元保價費用和837元海關稅,收到後十分鐘之內退還1400元。而隨後退款時候又說積分不足導致退款失敗,需要支付1600元補齊積分後自動退款到微信帳戶。
「我感覺被騙,沒繼續交,打微信電話叫他退款,他說要補齊1600,然後3000一次性退還,我又去問客服,客服又說聯繫團長,團長的手機號是空號。」該用戶說。
另一位黑貓投訴用戶也遇到了類似情況:「有人通過社交平臺主動加我,經常在朋友圈發抽獎中獎信息,有一天她主動告知我獲得抽獎機會,要求先買一款他們家的產品,後來連續抽三次都是無效的VIP會員,抽完獎她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套路千千萬,不行咱就換」,到底存不存在沒有套路的抽獎,就看天上有沒有免費的餡餅吧。
為什麼抽獎套路總能得逞?
抽獎場景隨處可見,獲獎概率從百抽百中到百抽百不中,看起來非常隨意,近乎人為操縱。
深燃搜索發現,做一個抽獎轉盤的成本其實非常低。隨便在網上一搜,就有免費的網站提供固定模板,可以自己設置獎品、中獎概率、獎品數量、抽獎次數
所以,很多時候你看似與大獎擦肩而過,實際上都是設定好的。試想,如果一個轉盤上寫了電腦、手機等多項大獎,但對應概率設置了0%,100元產品優惠券概率設置了100%,那你抽多少次都沒有大獎,只有誘導消費的券。
也就是說,抽獎設置者完全可以讓抽獎盤「指哪打哪」。這樣一來,消費者很難不被商家牽著鼻子走,無形中陷入布好的圈套,成了「待宰的羔羊」。
為什麼這樣的網絡抽獎套路遍布各大網際網路平臺?
事實上,對於一些抽獎後商家消失、不能提現、獎品兌換無門的商家來說,基本上是利用抽獎活動博取關注和點擊,做的是一錘子買賣。
而一些發放優惠券誘導消費的抽獎,其實相當於是商家做的市場投放。畢竟,看到一條廣告大多數人不會點擊,而抽個獎送一張大額優惠券,獲客導流的作用就大多了。如果企業的私域流量不夠大,找大平臺合作是個好辦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能在各種支付平臺、視頻、社交平臺上看到很多抽獎。
還有一些性質比較惡劣的情況是,商家通過抽獎強制用戶購買或開通付費產品、誘導充值或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李聖告訴深燃:「這種情況多數存在於廣告主為了獲得更好的產品銷量和收益,在產品宣傳中誇大宣傳,通過抽獎變相銷售,此種行為輕則可能構成虛假廣告罪,重則會觸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涉嫌詐騙罪。」
他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貪圖便宜,另外當發生消費糾紛時可以向消費者協會、市場監管部門、網絡監管部門進行投訴,尋求幫助。
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教授竇東徽向深燃分析,抽獎營銷最常見的一種套路,存在幾種機制:第一,用「中獎」的幌子讓消費者產生機會的擁有權感,因為人都是損失厭惡的,一旦獲得某樣東西,就不願失去,即「機會不用就浪費」;第二,「中獎」讓人產生「賭場資金效應」,即先前收益會增加消費者的風險偏好,因此容易加錢購買自己並不了解或價格並不透明的產品;第三,從心理學的角度,「中獎」屬於意外之財,因而具有更大的邊際消費傾向。
抽獎套路頻頻得逞,是因為「人有『嗜賭』的天性,一方面可能的獎勵刺激遠超成本,讓人們非常喜歡以小搏大,另一方面人們會賦予小概率事件以更高的心理權重,雖然有時中獎概率不高,但仍趨之若騖。商家利用抽獎來吸引顧客往往是利用這一心理。」竇東徽補充。
心理學專家吳悠解釋,「我們看到的抽獎信息會發送給大腦,大腦預期會有好事情發生時,就會釋放『快樂激素』多巴胺,使人產生愉悅感。這時我們幾乎是被大腦綁架去點擊抽獎轉盤。」
另外,目前的網絡監督力量較為薄弱,而這些抽獎的套路隱藏頗深,不易被發現。目前,立案查處的抽獎案件很少。再者,消費者即便吃了虧,不少人因為受騙數額不大,維權麻煩,便自認倒黴,不再追究商家的責任,客觀上也助長了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