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劍平簡介
馮劍平,1984年7月生,廣東陽東人。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15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獲專業碩士學位,師從謝少威教授。現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廣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中國畫學會理事,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三期傑青班畫家,佛山市藝術創作院·佛山畫院院聘畫家,雲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教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展覽並獲獎,其中2016年,作品《早春》獲「中國百家金陵」(中國畫)「典藏作品」獎(最高獎),在2019年十三屆全國美展中,作品《舞春風》被評為「進京作品」。
2019年:
《舞春風》獲廣東十三屆全省美展優秀獎,並評為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
「青青之苗--青苗二期優秀畫家匯報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花間逸趣·當代中國花鳥畫邀請展」(西安)
《嶺南春早》入選「粵港澳」美術作品展(最高獎)
2018年:
「茁壯--青苗二期·2018年度匯報展」(廣州);
《冬閒》獲第二屆「國青杯」全國高校藝術與設計作品展教師組一等獎,中國人生科學學會;
《早春》入編《四十·四十--廣東中國畫(細筆)「時代印記/精品獎」》,廣東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
《嶺南春早》入選「工以載道--廣東省第七屆中國畫(工筆)展,廣東美協;
「院風新象」中國畫創作研究院青年畫院學術邀請展(北京);
「工以致象」--南方新銳當代工筆作品展邀請展(廣州);
「一帶一路 嶺南海絲」--青苗畫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寫生匯報展(廣州);
2017年:
《春語》入選「慶祝十九大召開--廣東美術作品展」(最高獎),廣東美協;
《初春》獲「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廣東省文化廳;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特展,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美術家協會;
《春語》入選「逐夢·威海衛」2017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協;
「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中國百家金陵(中國畫)獲獎作品」 特展(中國,香港);
「同學·當代工筆九人作品展」,(廣州,珠江美術館);
「千年古宣--百家金陵獲獎作者晉京展」邀請展(北京,千年古宣美術館);
「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二期第四回展,(廣州);
適逢其會--青苗二期優秀作品與廣州畫院青苗專家主題創作匯展,廣東美術館;
2016年:
《早春》獲「中國精神--2016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典藏作品獎(金獎),中國美協;
《和平》入選「工在當代·2016年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中國美協;
《暖冬》獲「第三屆廣東嶺南美術大展」優秀獎,廣東美協;
《寫生小品系列》入選「廣東畫家筆下的世界」邀請展,廣東文聯藝術館;
《春眠不覺曉》入選「2016年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廣州美展」,(廣州藝術博物院);
2015年:
《暖冬》入選「中國大連首屆中國畫大展」,中國國家畫院青年畫院;
2011年:
《鄉土情》入選「全國第八屆工筆畫大展暨中國新農村建設成就繪畫展」,中國美協。
「繪事後素」顯本色韻致
——劍平兄其人其畫
文/劉寧
面對當今社會色彩紛繁、資訊爆炸、圖像泛濫等信息化衝擊實況,身處其中的各類藝術家們不免要尋覓適合自身且具有獨立價值的表現方式和發展之道。在當代工筆畫壇裡便有這麼一位厚積薄發的後起之秀——青年藝術家馮劍平。他敏銳地洞察到在工筆畫表現語言上值得求索的那個至妙方向,無懼打破程式化繪製效果的風險,靜心沉澱數年並精心切磋琢磨畫理與畫法,創作出《早春》、《冬閒》、《舞春風》、《和平》及《寫生小品系列》等以無色的黑白灰調、靜穆的形式法則、衝淡的素樸氣氛為主要特徵的系列作品。對於其作品之精到,境地之悠然,筆者希望援引《紅樓夢》中寶釵形容白海棠「淡極始知花更豔」這句詩以喻之。
《舞春風》 中國畫
210x160cm 2019年 紙本
《和平》 中國畫
178.5x97.5cm 2015年 紙本
《嶺南春早》 中國畫
180x85cm 2018年 紙本
《早春》 中國畫
2016年 216x140cm 紙本
在談論藝術家時,我們習慣將其放進他們自己的語境和他們身後的故事中來理解。常言道「畫如其人」,若要解讀一幅繪畫作品獨特風貌的由來和形成,我們需要試著了解該畫的創作者:劍平兄是我所熟識的畫家中,對藝術有著最近乎完美理想追求的使命者。如果生活中遠遠地看到一位身著素色衣裳、質料無華的年輕人正在朝你打招呼,估計便是他了。謙遜平和、踏實勤懇是他一貫作風的註腳,偶爾流露出的銳利也只是在專業上的「較真」,那些平淡雋永卻又暗藏玄機的畫作恰是其人格調的說明書。《論語·八佾》中記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這是中國美學史上的經典案例之一,意為首先要有白色底子,然後再其上進行繪畫。夫子的理念在於強調良好本源質地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加工並能彰顯本色之美是為美的極高標準。此標準融於中國人的基因骨血,綿延數千年至今不衰,尤其對後世文人畫影響甚深,以至於對畫面品質的評論無法忽視其作者的品格。若以此來預估劍平兄的藝境之途,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確具備在未來畫面上揮灑形象與意象的虔敬而淳厚的底色資質。
《春風細語》 中國畫
200x50cm 2020年 紙本
《夏日》 中國畫
174x38cm 2019年 紙本
《小息》 中國畫
70x70cm 2019年 紙本
明確了畫家底色,接著即可圍繞著「繪事後素」來用視覺觸摸其畫面的「底色」。此處「底色」包含兩部分:其一,仔細觀察劍平兄作品中實際的背景色處理,會發現那一幅幅看似無色的背景都是在畫家精心營造下呈現的。畫家通過反覆的噴灑,不厭其煩地推敲底色的最佳程度,如此這般才獲得了似有似無但冷暖傾向明確、情緒飽滿的背景氛圍,巧妙利用了宣紙的潔淨質地,加以微妙地處理,並恰如其分地保留了不同宣紙原本的質感,給予後續步驟中物象表達的充分空間。其二,站在實體「底色」的階梯上,欣賞者能夠感受到的畫面整體格調韻致便是另一層「神」的「底色」,對於這樣摸不著的虛幻存在,我們可以從具體畫面中略窺一二。例如他的花鳥小品《二喬》,各個形象在其位置經營下疏密有致,兩隻互相依偎的斑鳩、玲瓏有致的太湖石、馥鬱的國色牡丹和一片裝飾感與自然感適中的葉片大小如分、高低錯落、你我呼應,漫溢著某種幽鎖卻不孤悽的氣息;牡丹的渲染技法上將黑、白推展到一定程度的極致,你看它是平塗,實際上分染層次十分清晰;斑鳩渲染方面可見其傳統功力之紮實,薄中見厚、實中有虛。小品《賞花》一作中有趣的地方在於其將中國易學「陰陽」觀念在構圖方面的嘗試,為畫面意境「底色」奠定哲思基礎。又如他近幾年的代表作之一《早春》,刻畫功夫自不必說,關鍵是他做到了突破既有程式,實現了將傳統造型技法與現代視覺觀念的結合。可貴的是這種結合靈動不生硬,既有「疏影橫斜」的梅枝、「枯瘦皺透」的怪石等古典意象,又有對點、線、面等構成規則的研究成果,還有對「火雞」等傳統畫面稀有形象的化用,而且開闢了一種工筆花鳥畫的當代表達新「語彙」。畫面雖然製作精良,但畫家力求毫無矯揉造作之態,我們知曉這般萬物自得的意境背後是默默地辛勤耕耘。作為青年工筆畫家,劍平兄的寫意也並不遜色,從《植物園寫生之八》、《海風》等寫生作品中,除了畫面的完整性之外,我們還可以清楚地體會到他寫意的筆墨功力。他曾說過;「畫工筆,在用筆的時候,更應該以『寫』的手法去完成畫面。」或許正是他的這種觀念,在他的寫意作品中也體現出筆墨的酣暢淋漓,就像《華南植物園寫生之七》,釋放了他在水墨活用方面的才氣,尊重自然造型,用筆沉著溫潤,特別那一抹秋香紅宛若淡妝的佳人被墨色襯託的空靈綽約......
《鄉土情》 中國畫
118x88cm 2008年 紙本
《四月》 中國畫
55x55cm 2017年 紙本
《立冬2》 中國畫
55x55cm 2017年 紙本
南粵之地常年悶熱潮溼,劍平兄生於斯長於斯,度過了他多年的求學與研究生涯,這樣的氣候某種程度上對他而言是種修心的鍛鍊秘境。他就像是在客觀外物中跋涉與參悟,逐漸發現自然造物神奇的實驗員,緣其擁有純粹本真的好奇心、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和日月不怠的意志力。曾聽他言說對於下個階段的藝術追求又有新穎的規劃,將會繼續研究學習傳統、突破他人和自己的程式並不斷塑造和詮釋煥然一新的藝術形式與內涵,我們拭目以待。
——己亥夏月寫於穗城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海風》 中國畫
38x32cm 2017年 紙本
《歲月》 中國畫
40x32cm 2017年 紙本
《北鬥鄉》 中國畫
42x42cm 2018年 紙本
《農舍》 中國畫
33x33cm 2017年 紙本
《華南植物園寫生之七》 中國畫
33x33cm 2018年 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