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度以上的桑拿天,估計著鰱鱅好上鉤了。
現在的季節最適合釣鰱鱅了,今天一時興起,說說釣鰱鱅的事。
1、鰱鱅的習性
鰱鱅,一個是白鰱,一個是花鰱,也叫胖(第一聲)頭兒。共同特點是有一張大嘴,吃飯的方法叫「濾食」
鰱鱅屬於中上層魚類,這句很好理解。
2、鰱鱅的釣法
最簡單的說,跟浮釣鯽魚一樣,浮釣鯽魚的招數明白吧?
釣鰱鱅跟浮釣鯽魚的唯一區別是下鉤不裝餌。
鰱鱅是濾食,不是吃你的餌團,是在餌團下面吸食散落下來的紛紛揚揚的餌料湯。吸著吸著,就把下鉤吸進嘴裡了。
你看,釣鰱鱅就是這麼簡單。
3、鉤子和鉤距
我比較愛用伊勢尼鉤型,特點是鉤柄較短,整體比較緊湊,想像中比較容易被鰱鱅吸進嘴裡。從5號鉤到8號鉤都用過,效果差不多,重來沒有被拉直過,頂多斷子線。12號鉤的線組也有兩套,大概可能也許將來有一回一條三十斤的胖頭溜到半道跑了,我就發瘋了,這兩套線組就派上用場了。
上面說鰱鱅是濾食,採取『吸』的動作,所以,鉤子越輕越好,去年旁邊鄰居花二十塊錢買了一袋據說是鈦合金的鉤子,他用手掂量著說比普通鉤子輕多了,我看了看他手上長時間握魚竿磨出的老繭上的小小魚鉤,實在佩服他手掌的靈敏度。
鰱鱅在餌團下面吸食,這個下面是多麼下面?不好說,一般4到8釐米的上下鉤距都行。你要是想試試50釐米的鉤距我也支持,螃蟹總得有人第一個吃,再者說了,釣魚的境界是釣雨釣霧又釣風,不閒著就行。你要是真用50釐米鉤距釣到了,麻煩你告訴我一聲,我把這篇文字完善一下。
我還試過4個鉤子釣鰱鱅,上鉤裝餌,下面鉤距依次是4釐米。就是說最大的鉤距是12釐米。效果咋樣?纏線,4條子線纏的我腦袋都大了,一生氣全剪斷了。
4、主線和子線
我見過釣友用6號主線的,我平時用2號的主線,2號子線,其實我們都是有夢想的人,老夢想著和三十斤的胖頭有個約會,否則不必用這麼粗的主線,2號3號就足夠用了。有個水庫老闆跟我說:「就你們這線,遇到二十斤的胖頭,一擺頭就得斷。」這句話一直讓我挺氣餒的。
子線當然柔軟一點好,容易被鰱鱅吸入唄。我試過用編織線,足夠軟,但就是雙子線比較容易纏繞,也沒感覺到多上多少魚。
一般情況下,子線的號數要比主線的號數小,其實不見得。因為當主線和子線同一號數的時候,在瞬間受力的情況下,很長的主線的可能延展長度遠遠大於子線的延展長度,所以先斷的還是子線。這句話在理論上說起來比較複雜。我們可以認為因為結節強度降低和反覆磨損,同樣線號,還是子線先斷。
5、浮漂
簡單的說,用長尾長腳大浮力的浮漂。
帶餌調漂剩一目。餌化淨後露出全部漂目。看你上餌大小的習慣決定漂目的長短粗細。我的餌一般有大紅棗大小,所以用一支15目粗目的浮漂。
浮漂的選用還要遵循便宜原則,因為釣鰱鱅的時候抬竿一般比較猛烈,浮漂打到竿後斷裂的機會多,我常用的兩支浮漂一支十塊錢,另一支二十塊錢。當然,你硬是要用達摩也沒人攔著,有時候我也用一隻達摩,假的。
6、打窩子
釣鰱鱅要打窩子,要讓垂釣水域都被食物化才能引來鰱鱅留住一群群的鰱鱅。
打窩子的材料首選豆腐渣,便宜、狀態好。
發酵的玉米面也不錯,再加點麩子,三者結合就是引誘鰱鱅的吉祥三寶。
開始窩要重一點,還要記住隨時補窩。補窩的時候,就別太重了,鰱鱅這玩意雖然沒有猴子聰明,但是對於噗通噗通的行為還是要條件反射逃避的。可以釣餌那麼大的窩料一個一個的往裡扔,反正也不上魚,閒著也是閒著,扔著玩唄。上魚的時候就別扔了,趕緊釣吧。
7、餌料的選擇
還得再說一遍,鰱鱅是濾食!所以要求餌料霧化要好。所謂霧化就是餌料入水後紛紛揚揚不停崩落的樣子。
所以玉米面也行、豆腐渣也行、麩子也行,霧化就行,前輩們就是這麼幹的。
現在有很多專用的商品鰱鱅餌料,按照說明用,都行,都比玉米面好。
開餌的時候順著一個方向打幾下就行,這裡的「打」不是擊打,是攪合的意思,然後放幾分鐘,再攪合攪合就可以用了,千萬別像鯽魚餌那樣團成一團,就鬆散的放著。
8、釣多深
釣鰱鱅要釣浮,浮多少?從1米到5米都有,用7米2手竿釣鰱鱅的還沒見過,估計很難突破6米大關。
但到底釣多深合適呢?魚有多深釣線就應該有多深。
魚有多深這事不好說,沒有探魚器就這事就真不知道,有了探魚器這事也不準。一般經驗來說,早晨趕在日出前到水庫大壩,隨著朝霞悄悄潛入水邊,往水裡扔一塊石頭能看見成群的鰱鱅跳起來,當然沒有鰱鱅的水庫除外。中午的時候,就見不到這景象,晚上要是水邊沒人,也許還能看見鰱魚成群的氣浮。
這說面一早一晚的時候鰱鱅是比較「淺」的,中午是比較「深」的。這是一個原則。
開始釣的時候可以釣的較淺,比如從一米開始,釣個10來竿,如果沒魚再釣1米5,依次類推直到你線長的終點。這是原則二。
多人同時垂釣,可以分別不同的釣深,看哪個先上魚就像那個釣深靠近。這事原則三。
一般來說,越深釣的越大的可能性存在,這是原則四。
釣水下斜坡處有個特例,比如說大壩,一般都是30度的傾角,鰱鱅從5米深的遠處而來,對於鰱鱅來說還是浮在水的上層,對於釣者,6米3的杆子也快釣底了,所以,在大壩上釣微離底也許是恰到好處的。這是第五個原則。
如果坐在一排人的水流的下方向,要比上遊的人釣的深一些,這個上一集已經說了,算原則六。
關於釣深,沒有更好的建議了,總之,不上魚就亂調吧,反正餌料都霧化在自己的周圍,就當打窩了。
9、我的改進線組
高速的餌料霧化速度,導致飛快的拋竿頻率,注意力十分集中於浮漂,精神高度緊張,手不離竿,肌肉也十分緊張,會讓人很快的——疲憊不堪!
一天下來四肢酸痛,晚上到家如一頓爛泥就失去了釣魚的意義,尤其是讓老婆覺得釣魚是玩命就不好了,會漸漸的失去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支持力。
輕鬆愉快釣鰱鱅,改進一下線組。
在餌料的霧化融散過程中,因為鰱鱅餌料的鬆散特性,餌料會大塊的崩落,降低了餌料的利用率,這個曾經拍過視頻證實。尤其是在餌料霧化的最後階段,經常突然崩落一半的餌料。
簡單實用的解決辦法是找一支原子筆,不是記錄時間,是拿出裡面的小彈簧,剪成一公分左右的長度。雙子線穿過彈簧連結八字環,再把彈簧的上端固定在八字環上,彈簧和上鉤的距離在4公分左右,下鉤和上鉤的距離也可以在4公分左右。
餌料上在彈簧上。
彈簧就如同建築物的鋼筋骨架,能很好的支撐整個餌團,餌料在霧化過程中均勻有序,減少崩落的機會,提高餌料利用率。其二,彈簧能結合較大的餌團,這樣就可以減少拋竿頻率,減輕勞動強度。
此時鉛皮座和八字環緊挨著,對於一手拿鉛皮座一手上餌的習慣很不舒服,可以上推鉛皮座,推多高,隨你便。
這套釣組僅需要很少的鉛皮,因為彈簧是有重量的,餌團也較大。
餌團可以像大紅棗那麼大,我就是這麼幹的。在別人半分鐘一次疲憊不堪的高節奏勞動過程中,我是兩分鐘才換餌,有時間悠閒的抽支煙。如果擔心自己窩裡餌料的溶解度,可以隨時用手拋點餌料進去打窩。
鰱鱅在濾食的時候,嘴附近形成水流,把鉤子吸進嘴裡,因為子線的硬度和鉤子的重量,鉤子移動的速度要小於水流的速度,影響中魚率。比鉛皮座加彈簧更簡單的改進辦法是在鉤子上掛一個泡沫塑料板上揪下來的泡沫小球。泡沫小球密度小,和鉤子結合一起之後增大子線鉤子這一系統的浮力,又因為體積增加受水流影響增大從而提高流動性,就是說,提高鉤子進嘴的機會。
這一想法是我這個懶人在幾年前發明的,悲哀的是,後來知道全國各地前後時間內均有類似的發明,所以我不是全人類最偉大的那個。但是,我們都是勤於思考推動人類進步,至少是推動釣魚技術進步的一分子吧。
後來見過商品化的加彈簧的釣組,有點像爆炸鉤的簡化版,彈簧太大,子線較硬,鉤子不適合自己的習慣。還是自己加彈簧更經濟實惠。
10、錨鰱鱅
下鉤用三本鉤,錨鉤,,錨鰱鱅不是釣鰱鱅,基本就不屬於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