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做好這三道減法!

2020-12-07 紅雲社會文學百家談

作者:萬紅雲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紅雲導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歲,按照古人的要求能夠通曉天命的年齡段。詳細解釋應為:三十歲之時,要有所建樹;四十歲之時,不應再有迷惑之事;五十歲之時,而應通曉天命,悟透生命本質,往後餘生,皆是一個內心明如鏡,什麼事兒都瞧得明白,看得透的人。

其實,人生,一晃五十春秋,說慢也慢,說快也快。真心不容易。而五十歲之前,我們的生活一直忙忙碌碌,不斷地做著加法。

幼年之時,我們催著自己快快長大,因此我們學會了走路,學會了奔跑,學會了摔倒自己爬起來;少年之時,我們在學校裡不斷地汲取著老師教誨的知識;走出校園,走入社會,我們又努力地遊進這一片廣袤而複雜的社會之海,學會與人打交道,學會見到不同的人,說出不同的話。

這大半生,回想起來,太匆匆,太忙碌,著實不容易!

而人到五十,再回首,會發現,人生到了該做減法的時候了。而下面這三道減法,做好了餘生才會安好無恙。

減去多餘社交

由於社交的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微信群裡,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群。其實,有很多群,至少有一年或者半年,都未曾冒個泡兒。實際上這樣的群就是多餘的。再說了,活到五十歲,一下子就明白了許多道理,認識的人再高級,如果你沒有那麼高級,那麼,你所認識的所謂人脈資源,也就不過是一個空頭支票擺著而已。

減去不必要的社交,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心。珍惜身邊的人及幫助過我們的人,用餘生去愛他們,關心他們,一起享受晚年清靜而溫暖的晚年。

減去操勞之心

一個人操心操慣了,讓他不操心,似乎很難放下來。操心孩子們不會過日子,擔心他們的事業,又記掛著他們的小日子過得好不好。

其實,這些心完全可以放下來了。孩子們有他們的思想,年輕人的思想與智慧未必比我們差。只是我們操心習慣了,不操心,內心就覺得不習慣。萬事都有習慣的時候,千萬不要再操這些心了,給他們飛翔的翅膀,他們才會鍛鍊得更加堅硬堅強。

減去多情之念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愛情是一件奢侈品,渴望而不可及。陪在身邊的卻不珍惜,得不到的偏要追尋千萬裡。」

誰是最愛你的人,一定不是你最想得到的,而是你已經得到的。而人有時就是這麼奇怪,得到了不珍惜,得不到反記掛在心裡。

人到五十歲,不論喪偶獨身或者與身邊的伴侶早已沒了愛情的人,在心裡都不能再有多情之念。遇見一個合適過日子的強似那些想像中的愛情要來得實在。

想想看,那些得不到的,就是水中的月亮,撈了幾十年還沒有撈到,你還去撈嗎?而那個你看不上眼的黃臉婆,卻默默無聞地陪在你身邊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真愛啊!

人老了,要收心了。千萬別再多情了。減去多情之念,餘生與相陪左右的人,說說貼心的話,去看看年輕時因太忙碌而沒有去的地方走一走,你會發現,真正的愛情就在當下,就是身邊人。

紅雲總結:

五十知天命,多做減法,少做加法,餘生才會輕鬆前行,一路順暢。而上面這三道減法,做好了,餘生無恙,少勞少患。

長按下方點讚,享受【三連同步】一氣呵成~你就是我的人了~

相關焦點

  • 五十知天命,我知道了什麼?
    時光一晃,我就到了知天命的五十歲了       五十歲,不再為生活長籲短嘆了,塵埃落定後的從容,讓五十歲多了一份優雅,沒有了年輕時的莽撞,多了對生活的駕輕就熟,不再手忙腳亂,不再一發沖天,少了抱怨,多了認從,知天命的年齡,成了讓許多人羨慕的轉折點了。看上去波瀾不驚的歲月,就這樣,拍打著光陰的彼岸,迎來送往著紅塵滾滾的過客,渡你,也渡我。
  • 真正的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什麼意思?
    孔子說,三十而立,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社會上很多錯誤的思想,比方說三十而立,孔子的意思和古人的意思不是說三十成家立業,而是說你自己的人生目標在三十真正確立起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說五十歲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去世了,而是說在古人那個層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知道現世與出世的統一關係,和當下的意義。
  • 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受益匪淺)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 人到五十歲,知天命之年,這四件事,還是看淡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五十歲,許多事該放的放,該忘的忘,對一些名利慾望也該學會看淡了,人生要學會隨時給自己做減法,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做到了麼?
    《論語》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大凡人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所存欲望本已不多,所以能夠達到自己適應外界事物的境地。【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說的是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是什麼意思,懂得的人才算活得明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這麼說不是很唯心?其實這裡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歲坐牢時想不通自己為什麼這麼衰, 皇帝做了半輩子,如今還要坐牢,不甘心啊,於是潛心研究, 終於悟透一個道理——萬物在周而復始的規律性變化,這就是《周易》的本質。
  • 五十知天命,我們都知道了些什麼?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往昔經歷,歷歷在目,猶如昨日。然而,人生下半程已經真正的開始了,世間百態都看過,酸甜苦辣都嘗過,人心冷暖都試過,漸漸看透了人生,看淡了生活,儘自己的能力,努力作為,但不再強求結果。
  • 知天命更拼命
    這段話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其實,人的一生中,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思想素質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十五歲到四十歲為學習領悟階段;五六十歲是安心知命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形成和做人的規範化融為一體的階段,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