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書》的鏗金霏玉,見證了11位革命先輩的初心與使命、熱血與激昂,這部微紀錄片所傳遞的精神,不僅重現了先輩們昔日的求索與奮鬥,也激蕩著當下每個奮鬥者的情懷。
電影《無問西東》中,家世良好的沈光耀,於國家危難之際選擇與母親訣別,為保家衛國獻上了年輕生命。
而在八十年前,湘贛邊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也有著一次同樣的抉擇。他離開優渥的家庭,投入到打倒列強、驅除軍閥的隊伍中。行軍路上,他在家書中寫道:「我不是不懷念家庭,其實我也懷念父母及兄嫂侄兒等,在夢中,我曾發囈語,呼喊:權一、少南,醒來時同志們笑我說,參謀長還在思鄉呢!」不久後,他在部隊的一次轉移任務中,不幸犧牲,生命定格在22歲。
11月25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芒果TV、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微紀錄片《十一書》於全網上線。該片通過人物講述與信仰尋訪的方式,展現11封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書信文檔,闡述了11段革命先烈的動人故事。開播首日,該片在芒果TV播放量達250萬;優酷播放熱度峰值2899;愛奇藝播放量近1500萬;騰訊視頻累計播放量118萬。
在各視頻網站《十一書》的留言區中,網友紛紛感嘆:
「把一個大大的信仰,大大的愛,用樸實的筆墨細細描述。」「謝謝講述者把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展現在我們眼前,讓觀眾更能了解那些捨身忘死的英雄先烈,了解他們的一生。」……
言雖質樸,然盡顯感觸之情,就如同紀錄片中革命先輩其人其行一般,行實且聲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堅守的初心與使命,不僅在彼時熠熠生輝,在當下依舊直抵人心。
於尺素間完成跨時空 「對話」
《十一書》首集,在響遏行雲的號角聲中,出現了一個耄耋老人的身影——他是84歲的新黨員、文藝工作者牛犇。
「有人問我,八十多歲了,為什麼還要入黨?我回答是:為了給信仰一個莊嚴的承諾。」
由此,一次「信仰的尋根之旅」徐徐拉開。
九十多年前,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那時,井岡山下一位叫賀頁朵的農民,滿懷熱情投身革命。1931年,基於賀頁朵的出色表現,中共黨組織批准了他的入黨申請。昏暗的桐油燈光下,賀頁朵在一塊早已準備好的紅布上寫下了入黨誓詞:「犧牲個人,言首泌蜜(嚴守秘密),階級鬥爭,努力革命,伏(服)從黨其(紀),永不叛黨」。雖然「宣誓書」的24個字中出現了6個錯別字,卻並不妨礙這份國家一級文物閃耀著價值光輝。
賀頁朵短短的「宣誓詞」,牛犇的深情講述……兩位黨員雖分處兩個時代,但卻擁有著同樣的初心。悄然間,一場橫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讓紀錄片的張力頓顯。尾聲處,當牛犇帶領眾人於賀頁朵寫下入黨誓詞的榨油坊前莊重宣誓,看著牛犇因激動而顫抖的手,觀眾內心亦同樣受到顫動。
由此而生的代入感,是《十一書》講述故事時著重考慮的一環。僅交代歷史素材本身,或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因此,《十一書》在尋訪者、講述者的選擇上分外考量。
十一封書信,分別選取了牛犇、呂中、杜淳、張嘉譯、楊爍、海清、黃軒、李建議、趙秦、吳樾、楊奇鳴、張藝興擔任主講人。
比如,第二集盧德銘「行軍書」的故事,由張藝興來講述,此前,張藝興在電影《建軍大業》中扮演過盧德銘。當講述者與故事主人公再次建立了情感關聯,更能走進人物的心裡,也更能打動受眾。
除了人物選取,在敘事結構與製作細節上,《十一書》也嘗試建立觀眾與革命先輩間的「對話框」。《盧德銘的行軍書》一集,導演朱昊在盧德銘的家書中不斷挖掘英烈與大眾生活有相交點的內容:「如瑞琴真要等我,則我對她有幾點要求」「今後我暫時不寄家書,你們也不要來信,我沒有錢寄回來」……常人皆有的愛情、親情、思鄉情,甚至拮据的窘迫,讓人物頗為立體;《王爾琢的託孤書》一集,導演隋月穎則以距當下較近的上世紀80年代切入,王爾琢的妻子鄭鳳翠在丈夫犧牲後,每年都會儲下一顆丈夫生前最愛吃的杏仁,一別一甲子,六十顆杏仁在講述者呂中的細數下使觀眾得以迅速融入到情境中。
同時,對於革命先輩的故事,各分集導演均不同程度採用講述與情景還原相結合,紀實影像與實地拍攝相互交織的設計。比如《夏明翰的就義書》一集,前一瞬是情景還原——夏明翰的家人驚呼「明翰被捕了」並向屋中跑去;下一秒則是講述人楊爍推門進入如今夏明翰故居的場景,這樣時空層面的轉場設計既讓歷史與當下有對比,更讓歷史與現實有對話。
提及夏明翰,一句「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以滂沱的氣勢不斷地影響著「後來人」。一如文天祥《正氣歌》所云:「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先賢雖已離去,但精神長存,而當他們融入到留存下來的文藝作品中時,其帶來的力量將照耀後人繼續前行。
好故事足矣鐫刻內心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故事如何打動人?《十一書》在內容向的選取方式是回歸人物本身,去挖掘人物的情感與細節,用情感去感化觀眾、用故事去感染觀眾。
1927年那個陰晦之春,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發生,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著神州大地。彼時,一批革命志士為了崇高理想高舉革命大旗,尋求救國圖存之道——如張朝燮王經燕夫婦,如陳毅安,如傅烈等等。
在《張朝燮的兩地書》製片人張清看來,如果不是在那段特殊時代,張朝燮和王經燕或許就是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一對恩愛小夫妻。在王經燕受黨組織派遣遠赴莫斯科學習期間,張朝燮也曾說出「我能吃苦,我能勞瘁,我能犧牲一切,我卻只是不能忘掉你」這樣的暖心情話,但也正因為他們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才讓其顯得不凡——就像張朝燮另一封家書中所說的那樣,「個人的利害與民眾的利害相衝突時,應該犧牲個人的利害」。
同樣的志向和作為也體現在其他先烈身上。如果不是戎馬倥傯,陳毅安定是一個對愛人極體貼的丈夫,但他卻秉承著「愛情固然要好,但不要成為痴情,如果人人不去流血犧牲,那中國就無藥可救了」的信念,最後在掩護軍團總部撤退時灑下一灘熱血;如果不是為了革命事業,傅烈與他的父親應該也會像眾多執拗的父子一般——因理念生出分歧,但終將在陪伴中冰釋前嫌。
將敘事視角聚焦於書信,《十一書》不僅串聯起人物整體的革命故事,還以微觀角度展現人物的個體情感,讓觀眾產生強共振。在一個個人物的「紙短情長」中,「情」不僅僅浸染著個體情感,也指向了集體情感。《陳毅安的無字書》一集製片人鐘山便說,「越讀到後面越覺得書信是陳毅安『家國情懷』的一個側面表達。」
這樣的故事無疑是具有強大感召力的,無論在當時抑或當下。比如因追求理想與父親「決裂」的傅烈,在臨刑前給始終不理解他的父親寫去一封家信,「我並不悲傷,若干年後,你一定會理解」。據創作團隊透露,在挖掘這段故事時了解到,傅烈父親在傅烈被捕後傾家蕩產試圖營救,但最終仍不如願。
《傅烈的絕命書》一集導演李若琪說,「其實先烈也和普通人一樣,有柔軟的部分,有難捨的情感,但他們為什麼選擇了捨生忘死,是因為有比小家、比自己更重要的東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可以說,《十一書》是一次「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的實踐。革命先輩用生命和鮮血書寫而成的「十一書」,在這部微紀錄片中,字字猶如利刃,劃破長空。
主旋律也可以很「網感」
除了呈現手法的多樣與故事化表達,《十一書》能在網絡端引起不俗關注度,很大程度源於其身上的「網絡基因」。項目策劃之初,騰訊視頻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經理、《尋淮洲的請戰書》監製朱樂賢就說,「5分鐘的節目創作難度一點也不比50分鐘小,大家是以做大片的心態創作這個微系列」。
為了讓紀錄片呈現出符合網絡傳播的特質,《十一書》是由總局網絡司牽頭,集合了芒果TV、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華夏傳記、二更網絡聯合攝製。
其中,芒果TV負責攝製了《陳毅安的無字書》《夏明翰的就義書》《左權的決心書》,優酷負責攝製了《張朝燮的兩地書》《趙一曼的示兒書》,愛奇藝負責攝製了《盧德銘的行軍書》《王爾琢的託孤書》,騰訊視頻負責攝製了《尋淮洲的請戰書》《陳然的明志書》,華夏傳記和二更網絡則分別攝製了《賀頁朵的宣誓書》《傅烈的絕命書》。
自《十一書》上線以來,各網絡視聽平臺都在宣推方面做了不少「文章」。芒果TV、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均在各端首頁及重點運營位設置推薦位,並通過官方微博、微信推送博文;騰訊新聞的微信插件也進行了報導預熱,下發人數達1.34億,在朋友圈廣告、短視頻側也進行了全方位的分發推薦。一周時間裡,《十一書》在芒果TV、騰訊視頻、快手、抖音、微博、微視、好看視頻、嗶哩嗶哩、趣頭條、梨視頻等網絡平臺的總播放量為1.13億,在優酷的最高熱度值達到3725,在愛奇藝的熱度值同樣超過3000。
可以說,《十一書》是一部網絡製作、網絡生產、網絡傳播的「純網端」視聽作品。
也正因此,《十一書》的網絡屬性更為突出。形式上,融合了綜藝節目、紀實影像、微電影等多種表達形態;時長方面,符合網際網路視頻「碎片化」的觀看特點,在約5分鐘的體量中摘取重點,迅速將人物形象塑造得立體、豐滿;內容層面,為了融合當下受眾年輕態、思維多元等「網絡化」的語境,創作團隊也各具「巧思」。
張清介紹,在製作《張朝燮的兩地書》《趙一曼的示兒書》時,該片選擇從一個普通人視角而非英雄視角切入,在青年張朝燮、母親趙一曼的形象襯託下,讓他們為國捐軀的場景益顯強烈反差;《盧德銘的行軍書》攝影郭浩然則介紹,在該集最後以微電影呈現的盧德銘捐軀橋段,採取了多角度拍攝+快剪輯頻率+後期聲音渲染的方式,儘可能地將這一段內容「燃」起來……
以「十一書」為索引,創作團隊本著製作精品的匠心,在「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層面,集眾人之力的《十一書》做出了一次「用心用情用功」的創新實踐。
當然,在主動融入網際網路語境之後,《十一書》更要引領網際網路語境。在網絡視聽新時代,這些書信的主人才當得起真正的「網紅」,而滋養更多受眾,則是他們,也是網絡視聽平臺之於社會的正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