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木的玉露養護心得:玉露12-圈養全攻略

2021-02-17 多肉植物百科


關注百科 · 遇見美好(微信號:duoroubaike)

分享美肉,分享種肉技巧,分享美好生活!歡迎加百科君私人微信(新微信號:drbk2016)也歡迎向您身邊的肉友推薦本公眾號,點擊本文標題下的藍字「多肉植物百科」--再點擊右上角「推薦給朋友」即可!

感謝作者【二木花花男】的原創授權分享

編輯整理:百科君


坐標:山東威海


最近私信玉露養護問題的花友日益增多,雖然以前博客裡也有寫過兩篇,不過時隔也有幾年時間,加上玉露類在我家一直處於弱勢群體(擺放位置的緣故,後面會有講到),拍照都很少,所以這兩年都沒怎麼記錄過。自己養的品種不是很多,都是些最普通的,不過也有6個年頭了,這次把自己的一些小心得都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玉露從習性上來看比景天要好養很多,喜潮溼的空氣、害怕強烈的光線,正好都與景天相反。最主要的是,玉露幾乎不生蟲啊!目前唯一發現能啃傷玉露的,螞蚱、蝸牛、地老虎(一種大型蛾子幼蟲),養它完全不用擔心介殼蟲或者根粉。耗子和鳥不算蟲,這裡就不做介紹了。

四季之中,夏季與冬季澆水很少,幾乎處於休眠狀態,如果夏天特別悶熱,直接斷水2-3個月也不死,雖然狀態看起來會比較差,但秋天來臨後一補水立馬就能恢復過來。

剛開始養玉露前面3-6個月左右為生根緩苗期,一旦根系生長穩定後葉片就會瘋長,很快就會長出一片來。

然後,養玉露可以治好部分人喜歡往多肉葉面噴水的習慣,隨便噴吧!一天噴2次,玉露看起來會更晶瑩剔透。而景天們只能遠遠望著……

在冬季,為了增加玉露周圍的空氣溼度,很多人喜歡用「悶養」的方法。這個方法其實與噴水一個原理,不過塑料杯能保持更高的空氣溼度,把玉露變得透亮透亮的。同時,冬季由於溫度較低,陽光照射到塑料杯裡還具有保溫效果,溫暖而潮溼的環境正好是玉露的最愛。

哦,對了。。。已經習慣於把12類都叫做玉露了。經過塑料杯蓋住悶養幾天後,它們的窗(葉面)明顯透亮許多。除了冬季外,其他季節都不太適合悶養,特別是夏季本來就悶熱,再蓋個塑料杯等於自殺。

雪景色

OB1

日月潭

接下來是玉露最重要的部分 —— 根

玉露的根比景天要粗壯許多,而且能長很長,所以花盆一般都會選擇深度10-15cm的。而這些根還有個特點:生長快,死得也快。所以養玉露入門第一步是要學會如何修根。

身邊一些高手花友,為了生長得更好,幾乎每年要修根一次。修根就像給樹木修剪枝條一樣,能夠幫助它們生長得更好。

特別是對於一些剛買回家的玉露,不要覺得白嫩的根非常多是好事,其實大部分都已經不具備吸收作用,要及時修剪掉。參考以下圖片:

未修根直接種上3個月時間,依舊沒有恢復狀態,拔出來發現,原來的老根周圍雖然也沾滿了泥土,但是根都枯死了。把這些枯死的根系清理乾淨後發現很短一根新長出來的根系,這一小點兒根才是未來吸收水分使用的。

同理一顆蘆薈,拿到時根系看起來都非常健康,同樣栽種3個月不見恢復,拔出來發現以前所有的根都壞死了,甚至有的根系上還沾有黴菌。不過在這些老根旁也發現了很短的新根,未來生長全靠它了,然後把所有的老根全部修剪掉,重新生根。

大家常追捧的玉露蘿蔔根,實際上很大部分也是沒有吸收作用的,可以仔細觀察根系周圍是否還有毛細根纏繞,如果有的話是具有吸收作用的,不用修剪掉。

反之,像這種根系基本上都會枯死了,還不如一刀切掉重新生根。

玉露生根和生長速度都要比景天慢很多,不過需要的條件和環境相差不大,首先土壤裡泥炭土的比例要高於60%,冬季最低溫在10度以上,如果每天的溫度在10-30之間,生根速度會很快。溫度過低直接進入休眠狀態,這時澆水也會很危險。

還經常看到許多大神喜歡用純顆粒養玉露,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剛入門或者剛買回家的玉露個人極力不推薦使用顆粒比例過高的土壤栽種,特別是根弱或者修根過的玉露,用顆粒土栽種只會慢慢死去。鋪面可以使用顆粒,穩固植株。土壤配比泥炭土(60%):顆粒(40%)就很適合了,至於顆粒我一般根據植株需要添加一些赤玉土、木炭粒、硅藻土等。

對於下圖中看起來嚴重脫水的玉露,修完根後種好慢慢等就可以了。恢復時間比較長,需要耐心等待。同時擺放的位置陽光不能過強,不然會引起水分蒸發過快,加速消耗玉露的葉片。

紅絲玉露

白斑玉露

土壤參考,混一點點赤玉土和木炭粒更有利於生根。

在玻璃花房裡我是這樣擺放玉露的,所以這下能夠明白這些弱勢群體的感受了吧~ 拍景天拍著拍著就把玉露遺忘了。桌下的陽光更弱一些,照射時間也不長,每天大概有2-3小時左右。

另一邊的陽光更少,被前方的景天所遮擋,其實玉露最喜歡的就是這樣的環境。還記得之前去南非在野外發現一些十二卷,都是躲在草叢正中間或者巖石的夾縫裡,好像都不喜歡過強的日照。

在花架上擺放我一般是把高的景天放在最前面,後面就放玉露,這樣雖然沒有直射光照,但這些散射光也能夠把玉露養得圓圓的,而且葉片不會被曬傷。(注意下圖的擺放位置)

巨大赤線

雖說玉露類不需要太多陽光,但也有徒長現象,下面這種葉片平攤的情況也屬於徒長。不過目前不適合直接拿到戶外去暴曬,只能放在日照較溫和的位置,或者一天中陽光直射時間在2小時以內的地方。然後慢慢等待3-5個月就能恢復的,期間需要注意補水,不能斷水。

日照過強曬多了玉露的葉片會變成灰色,不過繼續保持強日照,顏色會變紫,最後窗也會變得透明。這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

家裡景天徒長,養不出漂亮顏色的地方換成玉露試試,日常注意多噴水保溼,很快就會變得透亮起來。

這些年從小苗帶大,已經有了感情。

這個位置向西,所以每天最多也就能曬1小時左右。家裡栽種最適合位置也是東西面,南面日照太強,夏季需要有紗簾遮擋一下,冬季陽光較弱可直接曬。

逆光下也美美噠

草玉露

最後是玉露的花,這些12類花箭非常細小,相互間也是可以進行授粉雜交的,消耗養分不像景天那麼誇張。不過要是覺得太礙事,可以捏住花箭底部直接拔出,不需要用剪刀剪,這樣還會殘留部分在葉片間。

玉露的繁殖主要通過分株扦插,大部分都可以葉插,不過時間太過漫長,估計大家都沒耐心等待。再有一種組培繁殖方式(實驗室裡用細胞培育),讓許多以前看了也敬而遠之的品種變得平民化,其實這樣的方式早就用在其他花卉中,我們看到的蝴蝶蘭、仙客來等許多綠植都是通過組培而來。

水晶壽

我是 「二木」

希望能把自己從愛好中獲得的經驗和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

百科君碎碎念:

多肉植物百科報名參加了由新榜、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300多家自媒體發起的「最後益條」婦女節特別行動,一起分享傳遞來自四川雅安石棉震區的甘甜,以新媒體的傳播力量為農民脫貧增收出份力!

即可甄選一份來自雅安石棉震區的甘甜

也為農民脫貧增收出份力

願我們的努力可以帶來改變

願每一個人的付出都能收穫幸福

希望有愛的您也可以一起加入本次的暖心活動,詳見今晚(3月1日)多肉植物百科推送的最後一條!

歡迎投稿:百科君期待大家的投稿分享!曬出你家的美肉,寫出你的心情,分享你的多肉生活!投稿方法:請在公眾號對話框裡回復 投稿 這兩字,會有相關說明!

投稿郵箱:tougao@duoroubaike.cn ,稿件一經採用,將有機會在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百度新聞、淘寶頭條、天天快報、新浪看點、搜狐新聞等各大主流媒體刊發!


【版權說明】本文由多肉植物百科(微信號:duoroubaike)整理髮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百科君尊重原創,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轉載文章前均會向作者申請授權,如有疏忽還望原作者見諒;部分文章無法查明原出處,故暫標註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百科君!

【轉載須知】個人轉發至朋友圈無需獲得授權。微信公號轉載請後臺回復 「 轉載 」二字獲得授權,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百科君私人微信號:drbk2016(加的時候請備註:肉友或賣家),: @多肉植物百科

相關焦點

  • 玉露咋養的?多肉玉露種植養護全攻略
    該系品種繁多,比較常見的有草玉露、玉章、姬玉露、大型玉露、毛玉露、有刺玉露等等。玉露植株玲瓏小巧,種類豐富,葉色晶瑩剔透,富於變化,如同有生命的工藝品,非常可愛,是近年來人氣較旺的小型多肉植物品種之一。
  • 冰清玉潔的多肉——玉露
    多媒體平臺全網同發,讓你的好,讓全世界知道!圖文:網絡玉露是阿福花科瓦葦屬的多肉植物。玉露植株玲瓏小巧,葉色晶瑩剔透,富於變化,是近年來在國內人氣較旺的小型多肉植物之一。其變種、形態繁多,也衍生出了許多經典的園藝品種。
  • #多肉品種控必備#尋找真正的冰燈玉露(及玉露相關知識)
    本人(原作者仙珍:kaka454138878)非常喜歡玉露。網上看了好久都沒有找到比較全的資料。 什麼是冰燈玉露、什麼樣的才是冰燈玉露呢? 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個人理解:冰燈玉露就是好玉露雜交後選出的優選品種,窗面比普通玉露要大,紋路更清晰簡明,周邊大窗面是沒有頂毛,株型比普通玉露要大比帝玉露要小。
  • 冰燈玉露與姬玉露的區別
    昨天分享了「冰燈玉露的養護方法」,但發現有很多網友分不清冰燈玉露和姬玉露,冰燈玉露與常見的姬玉露都屬於百合科十二卷屬多肉植物,非常近似,但二者無論在價格上,還是觀賞性上都有著很大差異,那我們來看看冰燈玉露與姬玉露有什麼區別。
  • 常見的玉露品種
    玉露種類很多,葉片晶瑩剔透,如同有生命的工藝品,是肉粉們喜歡的多肉小明星。下面小編就來一一列舉玉露家族常常露臉的成員。
  • 給多肉玉露用3個妙招,青翠欲滴,變成「水晶宮」!
    為玉露配土的時候,營養土不可佔據太多的比例,到了春季的時候難免有一段時間的溼度會比較高,如果玉露盆土內的透氣性不佳,很容易造成玉露的根系被大量的水分長時間浸泡,最終造成玉露的根系因缺氧的腐爛。前面說到40%的土壤已經使用了營養土,剩餘的60%最好使用比較小的顆粒土,可以讓充足的氧氣從透氣孔進入盆土內,讓玉露可以盡情的呼吸新鮮空氣。
  • 茶科普 | 都是玉露,恩施玉露與日本玉露有什麼區別?
    恩施玉露與日本玉露(煎茶)都是蒸汽殺青,日本玉露方法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玉露加工機械、工藝流程是按照恩施傳統手工生產玉露的工藝演變而成的,是對中國傳入制茶法的繼承和發展,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綠翠亮透如寶玉的水晶蓮座玉露,這麼養護,晶瑩剔透亮晶晶
    今天我們要說的多肉,也和蓮花很像,它就是晶瑩通透,宛如寶玉,形如蓮花的多肉—玉露,其肉質葉片通透似玉、晶瑩圓潤。玉露是瓦葦屬蘆薈族,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初為單生,以後逐漸群生。肉質葉排列成蓮,葉色碧綠,頂端呈透明或半透明狀,像通透的窗戶,稱其為「窗」。表面有深色縱線條,頂端有細小的「須",植株矮小,株高一般5~6釐米。
  • 水晶掌(寶草、玉露)的養護介紹
    小編養花也挺久了,但對有些植物還是無可奈何,朋友送我幾個玉露,在我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原本晶瑩剔透的碧綠玉露,被我養成了枯黃焉萎的黃褐色
  • 多肉界的純潔精靈~玉露(上)
    有很多很多的肉友在詢問關於玉露的養護知識
  • 大神支招,讓你家的玉露多肉安然過冬
    玉露是最近幾年人氣比較高的小型多肉品種,而且特別適合陽臺黨和新手養護。因為玉露對於光照和通風的需求要小於其它品種,在散光的環境下反而長的更好更漂亮。最近有很多小夥伴諮詢關於玉露冬季如何悶養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玉露冬季應該如何養護以及具體的悶養步驟,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每日看肉,玉露系列-清澈見底的生命
    這個是小編養的玉露的品種有:姬玉露、草玉露、櫻水晶玉露、(潘氏,孫氏)冰燈玉露、黑肌玉露、水晶玉露、水晶掌、紫肌玉露、OB1、孔明燈玉露、大窗玉露、帝玉露、白斑玉露、宮燈玉露、雪花玉露、琥珀玉露、玉露壽、黃金玉露
  • 多肉界的純潔精靈~玉露(下)
    [玉露]家族大起底(上篇)重點分析了玉露的養護知識
  • 【植物圖譜】玉露品種欣賞介紹
    玉露大部分都是葉色碧綠,頂端有著透明或半透明狀的部分,人們叫它」窗」。上一篇講述了玉露的養護方法,那麼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常見的玉露品種吧,當然很多新培育的品種小編並不了解,如果有什麼補充的,歡迎留言交流!
  • 玉露品種大全
    玉露根系與其他多肉類植物不同,是肉質的,很粗壯,適合使用大顆粒配土(谷這裡給大家一個六字口訣,細根系,小顆粒,粗根系,大顆粒)軟葉十二卷都非常適合用粗顆粒栽培,這樣不僅植株出狀態更早更美,養出來的根系也是極其強健。對於苗期的玉露,可以適當加入點泥炭,防止水分蒸發過快,損傷苗。    玉露不同於景天番杏等多肉植物,特別怕高溫。夏季玉露進入休眠,可以長期斷水,也可以長周期澆次水。
  • 多肉玉露這麼養,爛根發黃徒長通通不見!
    相比其他多肉植物,玉露不需要那麼強的光照,而且也不容易黑腐,比景天多肉更耐活,非常適合家庭室內養殖。多肉植物玉露比較喜歡疏鬆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壤中生長,而且它和其它多肉不同,玉露不需要很強的光線,放在半陰處養護葉片會比較肥厚飽滿。在日常養護玉露的過程中要注意澆水不要過多,見幹見溼即可,不要淋雨也不要缺水,施肥可以在生長期進行。
  • 晶瑩剔透的多肉植物玉露
    玉露是蘆薈科、瓦葦屬多肉植物、也稱多漿植物中的「軟葉系」品種。玉露植株玲瓏小巧,種類豐富,葉色晶瑩剔透,富於變化,如同有生命活中工藝品,又萌又可愛,是十二卷中深受妹紙喜愛的一種~今天泡泡就帶大家一起欣賞一下這些小精靈吧~
  • 【鑑賞】玉露有那麼多品種,你知道嗎?
    6 帝玉露12玉露壽玉露喜歡有一定空氣溼度的環境,空氣乾燥時可經常向植株及周圍環境噴水,以增加空氣溼度,在生長季節還可用剪去上半部的透明無色飲料瓶將植株罩起來養護,使其在空氣溼潤的小環境中生長,這樣可使葉片飽滿,「窗」的透明度也更高。但夏季高溫季節一定要把飲料瓶去掉,以免因悶熱潮溼導致植株死亡。
  • 玉露根系盤成一個餅了,怎樣才能重新長直?
    玉露的根包裹著玉露,主要是配土顆粒比例過少和花盆太淺的原因。①配土的原因:玉露根系比較發達,配土顆粒比例需要略高一點,一般以泥炭和草炭土為主,再添加一些珍珠巖、蛭石、麥飯石、赤玉土等,顆粒比例可佔60%-70%,雖然也有採用全顆粒養玉露的,但全顆粒土不適合玉露小苗,對養殖技術的要求也較高,幼苗期以及剛剛接觸玉露的新手最好不要採用全顆粒。
  • 讓玉露長得晶瑩剔透有訣竅,悶養要選好時機
    如果想要讓玉露葉子長得晶瑩剔透還真是有訣竅的,有些朋友的盆栽玉露葉子長得又長又細,葉片長得乾癟瘦弱,其實就是沒有掌握養護玉露的技巧。養護玉露需要給適當柔和的散射光,也要避免養在過度遮陰處,否則植株容易徒長,葉子又高又瘦,徒長後是沒法恢復的。4、澆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