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人吃海鮮集體食物中毒!小心這種細菌!

2020-12-22 北京科學中心

審核專家:王國義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博士後

8月,廣西防城港東興市萬尾金灘海域一艘榴槤貨船側翻,海面漂浮著大量榴槤,瞬間變成了「榴槤海灘」,當地村民不顧勸阻,紛紛下海打撈的新聞衝上頭條。

前一刻吃貨們還在捶胸頓足,下一刻比電影劇情還要峰迴路轉的反轉馬上來了!

「臭榴槤」變成了「毒榴槤」,食用撿來的榴槤後,約有523人出現了不適症狀。後經調查,導致本次「集體中毒」案件的罪魁禍首竟然是附著在榴槤上的副溶血性弧菌!!

無獨有偶,這並不是副溶血性弧菌引發的第一起集體中毒事件,今年7月,廣東也發生了一起48人集體中毒的公共衛生事件,患者多出現腹痛、發燒、嘔吐和腹瀉等症狀,後經醫生證實,導致本次中毒的「真兇」就是副溶血性弧菌。

每年都有大量病人由於副溶血性弧菌導致中毒,看到這兒,小夥伴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是什麼病菌?為什麼這麼厲害?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防治?

來源丨網絡

這種細菌從哪來?

世界第一例有記錄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生在日本。1950年10月,在日本大阪發生了一起由青魚引起的暴發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了272人發病、20人死亡。

這件中毒事件發生後,大阪大學的藤野恆三郎教授從魚乾中分離到了一種從前未知的細菌,他將其命名為副溶血性弧菌。隨後,在1956年和1960年又暴發了兩起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此後,該種病菌引起了全球醫學界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發現這種副溶血性弧菌的藤野恆三郎正是魯迅的老師藤野嚴九郎(《藤野先生》中的解剖學老師)的侄子。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喜歡鹽的微生物,廣泛分布於各種淡水、海水、河口等水生環境中,是夏秋季沿海地區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

其特點是必須在有鹽的環境中才能生存,因此又被稱為嗜鹽性弧菌。喜歡潛伏於魚、蝦、蟹、貝類以及海藻等海產品中,偶爾也會通過醃漬食品,例如鹹菜、醃肉、鹹蛋、醬菜等傳播。

重點是,這種致病菌在海水裡非常常見,除了海產品外,其他食物經海水浸泡也有可能被汙染,人一旦進食就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最初由於交通限制,一般都是沿海地區會發生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近年來由於物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區的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吃到海產品,也就使得副溶血性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人群暴露規模和發生規模明顯上升。

根據美國CDC(疾控中心)的數據報導,2012年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相比2006年~2008年上升了43%。

我國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的檢測數據顯示,在我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已在數量上超過沙門氏菌中毒案例,成為我國首要食源性致病菌,特別是在一些沿海城市,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佔細菌性食物中毒總數的比例高達60%以上。

鑑於副溶血性弧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我國GB29921-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規定:熟制水產品、即食生制水產品、即食藻類製品、即食水產調味品中,一批次採集5份各25g或25ml,副溶血性弧菌濃度均不得超出1000MPN/g(ml),允許1份樣品在100MPN/g(ml)~1000MPN/g(ml)之間。

來源丨南方日報

副溶血性弧菌的存活能力非常強,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攜帶這種細菌的食品主要是海產品,其次是鹹菜、熟肉類、禽肉、禽蛋類,因此每年6~10月,海產品大量上市的時節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人們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汙染的食物後極可能引起以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為主要症狀的急性腸胃炎,甚至會出現全身發熱、寒戰、脫水、血壓下降,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休克。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其特徵之一為中毒者的糞便多呈水樣,且常混有粘液或膿血。

來源丨搜狐網

如何預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當然,副溶血性弧菌導致的疾病並非是不可醫治的,即使不幸「中招」,只要及時就醫就可以痊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規範飲食來預防這種細菌的危害。

>>>>高溫加熱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熱,56℃加熱5分鐘,或90℃加熱1分鐘即可將其殺滅。因此,將食品煮熟後食用是預防微生物中毒的最有效方法。

然而,在許多地區,人們習慣生食牡蠣等貝類食品,高溫加熱會影響產品的感觀品質,從而降低消費者的可接受程度。為了避免高溫加熱的弱點,可採用低溫巴氏滅菌,該方法既可有效殺滅該菌,又能保持加熱後產品的風味。

>>>>添加食用醋

副溶血性弧菌對酸比較敏感,在普通食用醋中5分鐘即可殺死,因此在烹飪和調製海產品時,可以加入適量的食用醋。

>>>>淨化處理

貝類的淨化是指將採收後的貝類置於清潔的海水中,通過貝類自身的濾食作用使其體內的泥沙、微生物以及重金屬等汙染物排出體外,從而提高貝類食品的安全性。

>>>>生、熟食分開處理

加工海產品時,砧板和刀具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同時用於加工海產品的器具必須進行嚴格清洗和消毒。

來源丨搜狐網

雖然該病菌極易導致中毒,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進行相應防護就完全可以避免,因此不用太過恐慌。

總之,對於經常食用海產品的消費者,要做到儘量採購新鮮的海產品,並在低溫下貯藏,加工過程中要煮熟、煮透,切生、熟食物的廚具要分開,用完後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同時,生、熟食物應分開放置,避免造成交叉汙染。

你get到了嗎?

相關焦點

  • 小心,11人吃河粉疑似食物中毒,可能和它有關!
    8月1日,廣東惠來縣通報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7月28日,11人在一腸粉店食用河粉後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已有5人送醫,其中1人經全力搶救、醫治無效去世,2人病情較重。
  • 如何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
    這不僅容易吃壞肚子,甚至會危及性命.今天,就來探討一下如何預防最常見的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比較常見的食物中毒,此外還有亞硝酸鹽中毒、農藥中毒等。美國人多食肉、蛋和糕點,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見;日本人喜食生魚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見;我國人群食用畜禽肉、禽蛋類較多,以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 【提醒】近期吃貝類海鮮一定要特別小心!教你這樣吃海鮮才安全......
    至於其他海鮮小夥伴們食用的時候也務必要掌握技巧這裡附上一份海鮮食用攻略小夥伴們請收好!水產品的肌肉含有較多的組氨酸,是海鮮具有特殊鮮味的重要原因,它在水產動物死後,易分解。所以,不要購買不新鮮、變質的海鮮,特別是青皮紅肉類海魚。小夥伴們在選購的時候,如果發現魚眼睛渾濁變暗紅、魚的色澤不新鮮、魚鱗易滑落或者魚體無彈性時,最好就不要購買啦。加工水產品的時候,大家要注意,生熟用具要分開,對加工時使用的器皿也必須嚴格清洗、消毒,以防汙染。各種食品,尤其是海產品及各種熟製品應低溫貯藏。
  • 鎮海人注意!近期食用貝殼類海鮮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
    世界盃時間已到,夏日的晚上,看場球賽,喝點小酒,來一頓海鮮大餐,十分愜意的享受!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愛好吃海鮮的人千萬要注意了!食用貝殼類海產品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舟山岱山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重要消費警示!
  • 一家三口吃了一盤木耳後食物中毒?醫生提醒,木耳不是這麼吃的
    到醫院急診治療後,身體才恢復了健康,而且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禍首竟然是吃木耳中毒。還有,吃木耳食物中毒的案列,每年都要發生幾起,很多人心裡都發慌,木耳也不敢吃了,害怕食物中毒。 醫生也說出問題的不是木耳,雖然一直有謠言說木耳含有亞硝酸鹽,會讓人食物中毒。但是,木耳含有的亞硝酸鹽含量很少,更不好因為存儲時間長增長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而這家人吃的木耳是用熱水浸泡兩天後,才拿去炒菜吃,期間也沒有換過水,於是就食物中毒了。也就是說木耳本身是不含毒素的,之所以會中毒是因為人們在泡發木耳的時候,方法沒有用對,導致木耳後來產生毒素危害身體健康。
  • 食物中毒,你該怎麼做?
    總的來說,這是一例食物中毒,可能是牛奶引起的,也可能是柚子引起的,至於是什麼菌,什麼毒素,很難驗證,總之女兒是撐過來了,算是萬幸。但吃一塹必須長一智,關於食物中毒的一些心得,給大家分享一下。食物中毒,說白了就是吃了受汙染,或者有毒的食物。有毒的食物,一般都能避免,比如說1歲前不吃蜂蜜,不吃生食,問題都不大。
  • 隔夜飯居然不能吃?日本幼稚園因吃隔夜咖喱導致70人以上食物中毒!
    我想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咖喱,但這次「隔夜」咖喱卻被逼走上了絕路。事情的起因是一起70人以上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3月,東京都內的一所幼稚園因給孩子們食用了隔夜的咖喱,造成70人以上孩童使用後腹瀉嘔吐的食物中毒現象。
  • 韓國一幼兒園111人集體食物中毒!食譜曝光,這道菜疑為「罪魁禍首」
    韓國京畿道安山市一家幼兒園近日發生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截止27日,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的孩子、家人和老師共111人,部分學生還出現了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症狀。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俗稱「漢堡病」,因1982年美國兒童食用未熟的漢堡集體食物中毒而得名。致病原因主要為食用被汙染或者沒熟透的食物,免疫力較低的孩子和老人容易感染。
  • 草莓現摘現吃?小心得這種病!
    引發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麼?廣東海產豐富,廣東人喜吃海鮮,不少地區本就有吃生魚片的習慣。近年來,受外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很多人愛上魚類、貝類刺身,將其視為高級享受。殊不知,生食海產風險很高,可能感染諾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
  • 廣東11人食物中毒!"罪魁禍首"竟是常吃的它…
    廣東11人食物中毒!"但是在品嘗各種美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問題最近一起多人疑似食物中毒的事件在網上持續發酵引起眾多人的關注廣東揭陽惠來縣神泉鎮的11名顧客吃了河粉之後一起來看為什麼河粉會導致食物中毒?導致這次河粉誘發食物中毒的主要物質是椰酵假單胞菌,這種細菌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米酵菌毒素,從而誘發食物中毒。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於夏秋兩季,此時正處在夏秋換季間隙,溫度不穩定,這個溫度環境恰好符合椰酵假單胞菌的最適繁殖條件。
  • 一旦沒做對,小心食物中毒
    夏天正是吃海鮮的季節,很多人喜歡吃小龍蝦,而有些人唯獨偏愛大蝦,幾乎每天都要吃上幾個。煮熟的蝦肉,不僅口感鮮美,還是公認的健康食品,按照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標準,每天每人應吃45~75g的水產品。
  • 細菌性食物中毒
    二病因患者所進食物或水被細菌和/或其毒素汙染引起本病。三臨床表現1.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於進食被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所產生的腸毒素所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美國在1982、1984、1993年曾三次發生O157:H7的爆發性流行;日本曾在1996年爆發過一次波及9000多人的大流行。O157:H7感染後的主要症狀正是出血性腹瀉,嚴重者可伴發溶血尿毒症候群(HUS),危及生命。
  • 食物中毒的幾個途徑,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大家要小心進行防範—下
    細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刺蝟的身子和足也會帶上細菌,走到哪裡,細菌就被帶到哪裡。在接觸刺蝟或者它碰到過的東西時,距離人的嘴巴很近。去年11月,美國疾控中心和加拿大衛生部門,通報了一起鼠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爆發性感染,與刺蝟有關。兩個國家有80多人患病。2019年也有一起爆發性感染。疾控中心說,在23個州有54個美國人患病,84%的人說接觸過刺蝟。
  • @重慶人 這種海鮮近期不要買!嚴重可致命……
    但是吃海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可亂吃有些存在安全問題的海鮮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發生風險前幾天浙江舟山嵊泗縣市場監管局也就是說,如果吃了完全烹熟的貽貝,也會有食物中毒的風險。毒貽貝中所含的麻痺性毒素,毒性很強,和織紋螺中毒、河豚魚毒素致毒類似。此類貝毒並不單在貽貝(海虹)中出現,在牡蠣、扇貝等貝類生物中同樣可能存在。
  • 老人被蟹鉗傷後不治身亡,這種細菌24小時內可致命!海鮮究竟怎麼吃
    王偉雄表示,食肉菌都可以從小小的傷口進入人體,並且其毒性強,抵抗力差的人根本無法抵禦,而且這種細菌的致死率非常高,市民在接觸、處理海產品時一定多加小心。食肉菌,又稱為噬肉菌,食肉菌並非單一細菌,而是指由不同細菌引發的壞死性筋膜炎,是對於鏈球菌或者能造成肌肉組織損壞的菌類總稱。
  • 這種海鮮千萬別吃!含致命劇毒!已有人中招……
    潮州的海鮮控注意啦!千萬別吃這個!當心入院!有人已經中招了!記者從珠海香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了解到,近期廣東珠海發生疑似因食用圓尾鱟[hòu]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為了有效預防食用圓尾鱟引起食物中毒事故,該局提醒廣大市民吃海鮮時千萬要小心,千萬不要誤食圓尾鱟!Q:圓尾鱟是什麼?
  • 搶食落海榴槤致食物中毒,是誰給他們上了一課,醫生來為你解密
    事情發生後,很多人都在納悶,榴槤不是「水果之王」嗎?不是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有滋陰壯陽、增強免疫力、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防癌抗癌等作用嗎?為什麼還會引起食物中毒呢,難道吃到「假榴槤」了。有網友說榴槤之所以中毒的原因是因為發生了無理化學反應:榴槤泡過海水後生成一種叫果胺的東西,人吃了會中毒。
  • 政府通告近期吃貝類海鮮要小心,要這樣來處理貝類,大可放心食用
    近一個月,多地發布緊急消費警示,告誡大家,食用貝毒素超標的貝類可能引發食物中毒,提醒廣大群眾近期不要採集、購買養殖貽貝和野生貝類「毛娘」等海產品,內容提及「已經發生多起食用海虹引發中毒事件」。此事一出引起眾多人的關注,為什麼貝類會毒素超標?該如何安全處理這類產品呢?一起來看。
  • 赤潮高峰期來襲,這種貝類海鮮要少吃
    赤潮高峰期來襲,這種貝類海鮮要少吃 2020-04-20 2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說木耳吃了會中毒?教你5招避開食物中毒風險!
    那可能很多人就會覺得,秋冬天食物保存得好,讓人更加放心。食物中毒的季節性差異並不明顯,每年每個時段都有人因為食物中毒而住院。這樣的新聞並不少見。就比如說木耳。每年都有人因為吃了木耳而食物中毒,甚至是丟掉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