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陽
煙臺是中國鐘錶工業的發源地。從1915年我國第一家機械造鐘企業在煙臺誕生,到國營煙臺鐘錶廠成立,走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歷程。1962年國營煙臺鐘錶廠的誕生,是煙臺鐘錶工業走向大規模現代工業發展的標誌。
煙臺鐘錶工業的起步
1915年7月,德順興五金行經理李東山出資在煙臺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機械造鐘企業———寶時造鐘廠,聘修表名師唐志成任廠長兼技師。建廠初期,共有自製和從德國購置的以電力為原動力的機械設備83臺,主要從德商在煙臺開辦的盎斯洋行購進鍾機零件,組裝出售。同時開始研製自己的座鐘和掛鍾。這期間,經理李東山曾三次去日本大阪觀摩學習造鐘技術,並於1918年初試製成功第一批座鐘和掛鍾,註冊商標「寶」字。寶時造鐘廠的創辦和「寶」字鍾誕生,標誌著我國造鐘業由作坊式的手工生產進入機械化大生產新階段。
1920年寶時造鐘廠實現了鍾機自製。1923年以後,產品除在山東境內銷售外,還銷往天津和東北部分地區。1926年產量達4.5萬隻。1927年3月,煙臺第二家造鐘企業永康造鐘無限公司建立,擁有購自德國和美國的各類設備74臺,產品商標「永」字、「KY」。
1928年,由學生和工人發起的抵制日貨運動席捲全國。藉此時機,「寶」字牌座鐘、掛鍾以其質優價廉和「永遠保修」的獨特維修方式,將日本馬球牌時鐘和西洋鍾擠出東北市場。當年永康造鐘無限公司生產座鐘、掛鍾10600臺,產品主要銷往國內的華東、華南地區和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等國家。
1931年初,寶時造鐘廠與德順興五金行合併,企業更名為「德順興造鐘廠」,當時職工達240人,年產時鐘5.5萬隻;永康造鐘無限公司職工增加到190人,年產時鐘4.3萬隻。
上世紀三十年代是煙臺市鐘錶工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繼寶時和永康之後,1931年1月盛利造鐘廠開業,李漢臣任經理,商標「盛」字;1932年6月,永業造鐘廠開業,經理趙智信,商標「業」字;1933年4月,慈業造鐘廠開業,經理王樹慈,商標「慈」字。至1934年底,從業職工已達1050人,其中管理人員44人,擁有各種機器設備290餘臺,年產鐘錶16萬隻。產品除在全國主要城市銷售外,還銷往香港、新加坡、菲律賓、南洋群島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煙臺被譽為中國的「鐘錶城」和「東方瑞士」。1937年初,煙臺第六家造鐘廠仁昌造鐘廠開業,經理陳歧鳴,商標「八卦」。1938年2月,日軍侵佔煙臺。鐘錶行業賴以進口原材料的德辦盎斯洋行撤走後,鐘錶原材料供應不上,產品產量下降。在日本侵略者的踐踏下,享譽海內外的煙臺鐘錶工業從此一蹶不振。1945年煙臺第一次解放時,除德順興和永康兩家企業還在苦苦支撐外,其餘幾家造鐘廠或歇業或轉產,造鐘業工人僅剩下百餘人。
1945年8月,日軍投降,煙臺成為八路軍從日寇手中接管的第一座沿海城市。1947年6月,煙臺造鐘業工人已恢復到186人。1947年10月,國民黨軍隊霸佔煙臺,造鐘工業再遭洗劫。1948年10月煙臺第二次解放時,煙臺造鐘業只有89名職工。
公私合營煙臺造鐘廠
1948年10月,煙臺第二次解放後,人民政府大力扶植民族工商業,煙臺造鐘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憑藉老字號的信譽,鍾廠先訂貨付款後發貨,生產經營一下子進入良性循環。1949年建國後,隨著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對手錶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生產鐘錶3600隻。同年5月,新生造鐘工業社更名為「新德造鐘廠」。1950年,寶時鐘廠純收入有3萬多元。另外,新德造鐘廠(由原永康公司改組而成)、勝利造鐘廠(由原盛利造鐘廠改組而成)和永業造鐘廠也都恢復制鐘生產。到1952年,煙臺幾家鍾廠共生產擺鐘和鬧鐘2.3萬隻。1953年增加到3.9萬隻,擁有各類設備89臺,其中車床34臺、大直條機1臺、牛頭刨1臺、鑽床11臺、銑床2臺、銑齒機1臺、刨木機2臺、腳踏衝床2臺、豎衝床2臺,其它設備33臺。同年8月,國家將鐘錶生產納入統一計劃,國營百貨公司對鐘錶產品包購包銷,各家鍾廠便可以集中力量擴大生產。1954年7月,在對私營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德順興、新德、永業三家造鐘廠先後實行了公私合營,企業更名為「公私合營德順興造鐘廠」,隸屬於山東省輕工業廳,產品商標有「寶」字、「永」字、「雙馬業」字等,年底職工達298人。企業擁有111臺設備,其中衝床11臺、刨床3臺、銑床9臺、鑽床14臺、搓絲機2臺及電動機8臺,年產鐘錶6.9萬隻,為1949年的19.3倍。1954年4月,新生油房併入永業造鐘廠;7月,永業造鐘廠實行公私合營,企業更名為「公私合營永業造鐘廠」。1954年9月17日,勝利造鐘廠併入新德造鐘廠;9月24日,實行公司合營,企業更名為「公私合營新德造鐘廠」。這2家企業實行公司合營後,隸屬於煙臺市地方工業管理局。同年,人民政府向各企業委派幹部,成立勞資委員會,並設立生產計劃課、供銷課、財務課和秘書課等職能部門。自此,工人開始參與企業管理,結束了帳房先生行使管理權的歷史。從1954年至1956年,組織技術人員測繪了全部產品圖紙,編制了完整的工藝文件,同時加強了檢測機構和檢測手段,工人按工藝技術文件生產,檢測人員按標準檢測,使生產基本上正規化,產品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1956年5月,為了協調生產,提高產品產量質量,寶時、新德、永業三家造鐘廠合併,成立了公私合營煙臺造鐘廠,隸屬於煙臺市地方工業管理局,廠設人事課、生計課、財務課、技術課、供銷課、勞工課、辦公室和3個生產車間。經過調整充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管理機構。年底德藝工廠、怡和鐵工廠、忠業工廠、華德鐵工廠、聚興順記併入公私合營煙臺造鐘廠,產品使用「寶」字牌商標。
1957年年產鐘錶22.8萬隻,較1954年增長了3倍,同時恢復產品出口。1958年,設備增至143臺,其中車床97臺、銑床9臺、鑽床13臺、衝床20臺、刨床4臺。
1957年至1962年,在不斷提高產品產量質量的同時,還開發了部分新產品:
1957年6月設計並試製成功「五四」台鐘。「五四」台鐘於1955年下半年開始設計,1957年6月12日試製成功之後開始投產。「五四」台鐘的機芯設計,參考了民主德國、瑞士的樣機機芯,外殼參考日本樣機設計。主要性能是:機芯最大直徑為54毫米、厚43毫米,鍾殼的最大直徑92毫米,規格為98×120×60毫米;走時精度為24小時內±2分鐘,最大日誤差在±3分鐘以內。特點是機芯小而精,款式美觀,攜帶方便,比寶字牌鬧鐘節省銅材、鋼材,一隻寶字牌鬧鐘的材料可生產2.7隻「五四」台鐘。該產品於貫徹N1型統一機芯鬧鐘圖紙時,停止生產。
1957年10月,研製成功104航運鍾,填補我國艦船用鐘的空白。
1958年,研製成功「紅旗」牌懷表。
1959年1月,輕工業部作為重點科研項目,安排煙臺試製機械男表,圖紙由蘇聯莫斯科第一手錶廠提供。1959年2月開始研製,6月23日試製成功,並開始小批量生產。1960年生產了149隻,到1962年底共生產800多隻。1962年底,為了集中力量保證軍工產品104船鐘的生產,輕工業部決定「煙臺」牌三針機械男錶停止生產。煙臺牌機械男表,主要技術性能和特點是:17鑽,長三針;遊絲採用挑框式,最大日誤差為±1分鐘;慢擺結構,擺輪振動頻率每小時18000次,上足發條後可延續走時36小時以上;防水、防震和防磁性能較差。
1959年開始按照部頒圖紙試製N1型機械鬧鐘。國家輕工業部組織全國主要鍾廠和科研機構的技術人員,參考國外鬧鐘產品設計了新型的機械鬧鐘圖紙,定名為N1型機械鬧鐘,作為部頒圖紙下屬各有關廠,生產統一機芯鬧鐘。煙臺鐘錶行業1959年7月開始按新圖紙試製,1960年3月試製成功,4月20日正式投產,同時停止「寶」字牌鬧鐘和五四小台鐘的生產。N1型鬧鐘的主要技術性能和特點是:機芯尺寸60×40×17釐米,一次上足發條延續走時時間不小於36小時; 晝夜誤差不大於±1分30秒(部頒標準±2分鐘),鬧時偏差不大於±5分鐘,鬧時延續時間在10-15秒左右;外界溫度在5-40℃內,調整快慢機構可正常工作;在-5℃以內不停擺,鎖鬧範圍不小於10.4小時,快慢機構調整範圍不小於10分鐘。鍾殼採用噴漆和鍍鋅工藝,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和結合強度。
1961年,機械擺鐘產量達17.8萬隻,機械鬧鐘達29.52萬隻。產品銷往36個國家和地區。
煙臺造鐘廠成立後,加強了技術和管理工作,使工廠的生產經營走向正規化,產量大幅增加。1957年,年產擺鐘22.8萬隻、鬧鐘17.5萬隻。1958年,煙臺鐘錶恢復了中斷20年之久的出口業務,2月8日註銷了「永」字和「雙馬業」字商標。同年12月31日,鑑於「寶」字不易為外國人接受,註銷「寶」字牌商標,重新設計了「北極星」商標,1959年12月由國家工商管理總局核准,1960年1月1日正式啟用「北極星」商標。
國營煙臺鐘錶廠成立
1962年,公私合營煙臺造鐘廠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經濟性質轉為國營,生產完全由國家統一計劃管理,企業更名為「山東煙臺鐘錶廠」。當時,廠裡設置有生計科、技術科、人事勞工科、供銷科、財務科、檢驗科、動力科、總務科、保衛科、廠長辦公室等管理部門,一個化驗室,另有衝銑、擒縱、表面處理、裝配、機修、車工、手錶7個生產車間。全廠擁有主要生產設備356臺,其中衝床27臺、車銅床28臺、車軸床36臺、鑽床17臺、銑床39臺、自動車床17臺、普通車床25臺、其它設備88臺。全廠共有職工989人,年產量40.68萬隻。
1975年,為加速發展煙臺鐘錶工業,走專業化分工的道路,撤銷山東煙臺鐘錶廠,先後組建了山東煙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鐘錶廠和山東煙臺鐘錶模具廠。之後,又相繼組建成立了鐘錶材料和元配件生產廠。為加強對鐘錶工業的領導和管理,1977年煙臺市鐘錶工業公司成立。(本文原刊於煙臺市政協編纂出版的《煙臺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