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我家都要做個土法蛋糕,小姨主廚,她管這種蛋糕叫做「雞蛋糕」,名字決定一切,瞬間親切了很多,她僅僅用麵粉、糖和雞蛋,幾雙筷子合在一起打雞蛋,就做出來這種蛋糕,當它上了蒸籠,等著它膨脹膨脹膨脹,然後出籠,那是激動人心的時刻。我跟眾表弟表妹往往等在灶旁,等著吃熱乎乎的雞蛋糕,與此類似的蛋糕,但是是鹹的,叫做蛋炊,用雞蛋、五花肉、香菇、蝦乾等做出來,它膨脹的能力比不上雞蛋糕,但是一樣非常好吃,這種蛋糕除了當做涼菜,切成小塊上桌,也用作下火鍋的料,是過節添氣氛的好物件,也是讓人喜歡。後來買過一本日本寫的蛋糕書,才發現他們也做各種鹹口味的蛋糕,凡是想得出來的菜,諸如土豆番茄,都可以添加到鹹味兒的蛋糕裡頭,原來,蛋糕不單是甜品,也可以是鹹品。
我是個蛋糕愛好者,小時素愛街頭點心出售的蜂蜜蛋糕,論斤賣的,買上三五個,小心翼翼提回家,自己吃一個,家裡人各分一個,當作夜宵,算是非常奢侈的了。時間的標尺過了幾十年,吃蛋糕不奢侈了,自己做蛋糕也不算很麻煩,有一陣子,我反覆練習做戚風蛋糕,因為想學會做生日蛋糕,戚風蛋糕是用植物油做的蛋糕,口味清淡,鬆軟細膩,有如海綿,也有人喊它海綿蛋糕,它的發明人並非日本人,而是1927年的美國加州一位做保險經紀人的哈裡.貝克研製出來的,這人也算有意思,自己開了個蛋糕店,一直到1948年他賣了那家蛋糕店,配方才公諸於眾。
我試作過無名網友在下廚房分享的方子,也做過君之的方子,和日本的小島老師的方子,有時成功有時不成功,不成功肯定是問題出在某個地方,膨脹不起來,或者表面疙疙瘩瘩,或者太甜,雖然自己做的東西總是勉力吃完,還不斷地騙自己說:其實口味也差不多啦,心裡到底有挫敗感,如此越挫越勇,有一天,我相信自己不但能做特別完美的戚風蛋糕,也能做技術難度更高的可麗千層蛋糕。
說到可麗千層蛋糕,紐約有家做這種難做極了的蛋糕的著名店鋪,叫做Lady M,其實老闆是個美日混血兒,大胖子,名叫Ken,他胖乎乎的,估摸是蛋糕吃多了,這家店有40個糕點師,每天不分晝夜地在加班做可麗千層,因為這所謂的千層,是每份要煎二十多層可麗餅,特別薄的可麗餅,然後疊在一起,每層之間還有夾餡,如此切出來一塊三角形狀的蛋糕,入口即化不說,口感猶如趕上了去往天堂的末班車。如此一塊抹茶口味的可麗千層蛋糕,在店面上售價95美元,不算便宜,但單是一家店鋪,每天都可以售出上百份,可以想像愛吃鬼如何不惜花錢,不惜來一份兒。
我想,我也會是那種排隊在店門口的痴情食客,說到北京做蛋糕特別好吃的店,都會提到21克,很長時間我不知道為何這個店叫做21克,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份PPT說:中世紀的神學家堅信靈魂有21克,而蛋糕的分量與靈魂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