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次走過乞討者的身邊,或是有人來乞討,都好像會更坦蕩一些,因為身上並沒有現金,出門只要帶個手機就行,於是會暗地裡思考,乞丐會不會跟上時代潮流?列印出自己的微信支付寶二維碼,結果上網一搜,發現真的有,這種與時俱進的精神也是很讓人欽佩了。
這些年關於乞討者遠比普通人更為富裕的新聞也是時常都能夠聽到,我也曾想過,如果真的跟蹤乞丐一日,是否能夠看到他們人前楚楚可憐,人後逍遙自在的樣子。但我終歸是沒有去跟蹤過,不知道他們的真實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而喬治·歐威爾的這本《巴黎倫敦落魄記》,則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見聞。本書是紀實作品,記錄了他在底層時的所見所聞。這本書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一個洗碗工的日記》,但是屢遭退稿,後來才被出版商慧眼相中,增加了倫敦的部分,模仿《雙城記》,將兩篇合二為一,取名《巴黎倫敦落魄記》,才得以出版。這是他的首部長篇作品。
喬治·歐威爾已不用再多介紹,他是《1984》《動物莊園》的作者,也是記者、散文家、評論家。他一生短暫,顛沛流離,只活了47歲,留下的作品並不多。
這本《巴黎倫敦落魄記》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巴黎的所見所聞,主要是在巴黎的酒店後廚;另一部分則是在倫敦,主要是流浪所。喬治·歐威爾試圖通過這些見聞向我們澄清世人對流浪漢的種種偏見 ,而讓更多人看清貧窮是如何塑造一個人、影響一個人的,以及社會對其所應承擔的責任。雖然是紀實作品,但是行文風趣,並不苦情,反倒透著一種樂觀,可能和譯者的翻譯有關。
#物質#
物質上的匱乏是首當其衝的。很多時候,很多細節是要親身經歷過,才會有深刻的細節。喬治·歐威爾在書中這樣寫道:
「用力扇了自己的臉頰幾巴掌,看上去紅潤多了」「用大蒜抹一抹麵包的意義在於,麵包會有點酸味,讓人覺得有填飽肚子的幻覺」「他拖著那條瘸腿工作了十或十二個小時,下班後他第一個念頭就是走三公裡路過來告訴我這個好消息」……
知乎上「你對[窮]有哪些深刻記憶」問題下,有很多回答,每一個都能看很久。我們家不算赤貧,但也不富裕。我總記得,小學的時候,每個學期都要徵訂報刊雜誌,因為父母不支持,所以每次我拿到手的都是規定必須要訂的那一份報紙,也就是最普通的報紙,上面毫無色彩,根本沒有我感興趣的內容。而班上有的同學則能夠拿到《漫畫大王》這種彩印的、非常有趣的雜誌。訂了那麼多學期的報紙,我只有一次訂到了彩印刊物,那是我爸心血來潮給了我大概三十幾塊錢,讓我自己看著辦。
#精神#
貧窮對精神的摧殘也同樣可怕。窮人思維一直都是被人詬病的,同樣,也正是因為貧窮,他們無法想到更遠的未來,只能得過且過,先想盡辦法度過今天或是明天。
主角在巴黎的酒店做廚房小工的時候,生活就基本被工作所擠佔,沒有空閒時間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光是好好休息一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這和今天的普通上班族不也是一樣嗎?下班之後微信群裡響個不停,這邊領導安排事情,那邊同事有事叮囑,一刻也不得歇。年輕人都是想辭職的,但根本沒想好退路,沒計劃好以後,而是等到某一個時刻,忍無可忍,交出辭職信。
喬治·歐威爾借書中人物之口問:我們都是打工仔,幹嘛要為一樁謀殺案浪費睡眠時間?這樣的句式,在今天聽上去也同樣熟悉。這個時候,不禁要想起德國神父馬丁在二戰猶太人蒙難紀念碑上留下的一段名句: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貧窮的人也同樣有他們的休閒方式,「看星星是免費的節目,不用花你半分錢。」同樣,他們之中也有人只是物質上的貧窮,而非精神上的貧瘠,他們能夠讀書思考,他們認為自己在思想上是自由的。
那現在的我們又是否自由呢?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可能就是這個時代的寫照,無數熱點、娛樂一刻不歇地湧出,供人們消遣慰藉,而很多人無力改變生活,就只能通過不斷獲取新鮮和刺激,來獲取更為容易獲得的多巴胺,麻痺自己。
#貧窮的我們#
喬治·歐威爾在《巴黎倫敦落魄記》反思了當代人對乞丐的態度,認為他們並不是勞動者,所以被視為社會的累贅,是被邊緣化的人群。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社會之中默認金錢是衡量價值的標準。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就是失敗者。我們現在依然是失敗者吧……
本質上,我們都是貧窮的人,否則我們何以要工作,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真正能夠在工作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的人,除非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否則很有可能是謊言。而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失望和自我懷疑,因為可能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我們現在很多人說貧窮,想要暴富解憂,但可能還是因為自身有更大更多的欲望,基本的生存是不愁的。大概只有那些,颱風天中去扶車的人,他們身上的生計重擔才是赤裸裸而又沉甸甸的,因為命不值錢。
還有那些走街串巷的、賣陳氏止咳梨的、磨刀磨剪子的、騎三輪車賣水果的、拖了一整車竹製躺椅的、節日出來賣應季小物的,他們都很辛苦。一些人,光是生存就真的是拼盡全力了,《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我不是藥神》、電視節目裡為了有口飯吃而想要進監獄的老人……生活遠比我們想像中得要更加艱辛。
喬治·歐威爾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譯者肯定了他的態度和精神,但也認為他的解決方法未免流於表面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大概就是空有一腔熱血的理想青年,不過喬治·歐威爾寫這本書的時候確實也才28歲。
我水平有限,提不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也沒有影響力。只覺得知足常樂或許是一句老話,被說爛了,但確實是有其意義的。我們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力所能及的時候也幫助一下他人 ,就已經很好了。
在一個寫作群裡,有一個作者就將自己每個月的稿費都捐給慈善機構,這種善舉是讓人欽佩的,而我現在只能捐一捐信用卡裡的積分給孩子們換個免費午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