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匠 —— 記憶中褪色的老行當

2020-12-26 遂寧新聞網

隨著時代的發展,市面上出現了各式的美髮店,年輕人再不願像他們父輩那樣在集市、街頭隨便剃個頭,昔日那些剃頭匠和他們的剃頭挑子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剃頭匠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一個時代,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現今仍有不少剃頭匠依舊堅守著傳統理髮手藝,同樣也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手藝人堅守著對傳統手藝的赤子之心,顧客們堅守著對生活樂趣的眷戀和守望。

本期,跟著記者一起懷舊一把,去記錄那些剃頭匠們的堅守與情懷。

沿著涪江河畔,在船山區育才東路與濱江路的交界處,「藏著」三位有著60年手藝的剃頭匠。他們給客人剃頭、刮臉後,總要免費為客人剪鼻毛、掏耳垢。有的師傅還要為客人松骨捶背,使理髮客人剃一次頭,身心就放鬆一次。這門手藝在船山已經流傳百年之久……

在以前,理髮都叫做剃頭,而理髮的師傅都叫做剃頭匠,有句歇後語「剃頭的拍巴掌——忒(推)好啦」,正是源於剃頭匠的職業精神。

剃頭匠是中國民間古老職業,剃頭歷史悠久,剃頭匠的手藝精湛。只需要一把推子,一把刮刀,一把椅子,一壺熱水,一個盆,還有一條黑不溜秋的蕩刀布,就能理出一顆精神飽滿的頭。

三位剃頭匠中年齡最大的是張師傅,已有七十多歲,大家習慣稱呼他為「張三刀」。「在以前吹、拉、燙、染還有按摩、掏耳、舒筋捶背,我們都是一條龍服務。」說起自己的老手藝,張師傅可是毫不吝嗇地介紹起自己的絕活。

張師傅從十幾歲開始學習剃頭的手藝,帶過三十多個徒弟,是遂寧目前「在崗」最久的剃頭匠。1989年從部隊退役後就開始給各個單位剃頭,退休後也沒閒著,他仍幹起老本行。剃頭期間,這位張師傅還時不時的會跟你嘮嗑:「老咯老咯,明年春天幹完就不幹了,都剃了快六十年的頭咯,該休息了!」

如今雖然美容美髮店遍布大街小巷,但既有美容美髮又可以修面的店幾乎沒有,所以依然有很多中老年人還是選擇「地攤理髮」,他們說「這樣便宜、划算」「他們手藝好,我們都是老熟客了」……

另一邊,六十多歲的李師傅正一邊麻溜地為顧客修面,一邊感嘆道:「從十五六歲當學徒,到現在每天修剪幾十個人的頭髮,幹也幹了五十幾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啊。剃頭匠越來越少,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去美容美髮店了。」

一旁最年輕的任師傅也有五十多歲了,他告訴記者:「我的師傅已經走了,現在沒有年輕人願意來學這門手藝了。但我們這門老手藝不能丟!希望有年輕人能將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任師傅感嘆道。

涪江河畔的這三位老匠人一年四季晝出夜伏,不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打雷下雨,他們一直堅守「在崗」,這種堅守值得我們尊敬。即使剃光頭、修面、老式修面刀、銀子洗眼睛、刀子洗眼皮……這些傳統的老手藝正在逐漸被智能化時代取代,但是過去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師傅們卻留下了磨滅不掉的剃頭匠的「匠人精神」!

或許,那些我們未曾在意的,卻是如此的寶貴。

船山融媒記者 付錦華


相關焦點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在老成都,隨著燒窯技術的改進,以使用邛窯和琉璃窯生產的陶製品為上品,使用這類器皿的人開始多起來,因此陶製品壞了,很多人都捨不得丟棄,補碗匠才開始在整個成都流行起來。成都的補碗匠,在民國時期最為鼎盛,從業人數達幾千人,在當時是很火爆的一門靠手藝吃飯的技術。
  • 小城記憶丨正安小巷中的老剃頭匠
    今年75歲的史世懷是正安縣格林鎮人,他的理髮店,其實也就一張有些年頭的木質桌子,一條毛巾,一面略有破損的鏡子,一堆擺放整齊的理髮工具和一位老匠人。都是和頭髮打交道,但「剪頭」和「美發」還是有頗多的差距。在年輕人的理解裡,剪髮、理髮應該在環境舒適的美容美髮廳,坐在柔軟的圈椅上,聽著音樂。
  • 鄉村剃頭匠
    在我幼小的記憶裡,鄉村剃頭匠是一種走村串巷做理發生意的手藝人,由於經常來,連村子裡的狗也把他們認熟了,圍著搖頭擺尾不會發出一聲吠叫。剃頭匠們都有一副視若至寶的行頭,我們鄉下人稱之為「挑子」,那是他們養家餬口、賴以生活的家什。所謂挑子,即一副扁擔,一頭是挑著用於燒水的火爐和助燃的風箱,一頭是掛著蕩刀皮、洗臉的毛巾、黃銅臉盆、理髮的工具箱及一把可以摺疊的木椅。
  • 時光|劉強:鄉村剃頭匠
    一眨眼工夫,剃頭匠身邊就圍了一圈人。剃頭匠摸摸這個小孩的頭,扯扯那個小孩的耳朵,打趣逗樂子。然後,拿出小木箱裡的刀剪,拴好遮檔碎發的圍帕,開始剪起頭髮來。這是我小時候親歷過的情景。川東北一帶把理髮師叫做剃頭匠,剃頭匠這個職業,算不得高尚,也不算低賤。反正有藝在身,天晴下雨不得出工幹農活,走到哪吃到哪,不愁餓肚子,很是讓人羨慕。
  • 邯鄲東部農村,即將消失的剃頭匠
    沒想到巧遇老家軍寨村,二代剃頭匠武金虎。寒暄幾句後,我說這剃頭的人越來越少了,想拍一個剃頭過程。剃頭匠武金虎說,剛好俺師弟也在戲臺下,俺正好需要剃頭了。說完武金虎和師弟就行動起來。臺上生旦淨末醜,臺下在剃頭,這就是生活。那剃頭刀刮頭為啥還要洗一下?武金虎說:不洗一下,幹剃,頭皮能感覺出來疼痛,洗一下,頭皮溼了就感覺不出一點疼痛了。這是剃頭匠的全部家具。
  • 淄博剃頭匠 傳統手藝剃刀未老人滄桑(圖)
    馮忠江年輕時,在一次推磨中夾去了左手食指的一節,還好是左手,對理髮刮臉的技術動作並沒有多大影響。  「剃頭挑子——— 一頭熱」這句歇後語就是傳統剃頭匠的生動寫照。在城鎮化如火如荼進行的當下,鄉村剃頭匠成為許多村莊裡一道背影迷離而又充滿滄桑的風景線。他們或在村頭的大樹下、或在擁擠的集市上,用平凡又質樸的微笑迎接著每一個前來理髮的鄉親……儘管隨著時光的腳步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但從這樣一個古老的職業身上感受到的故鄉的溫暖卻不由讓人懷念,或幸福、或感傷……10月21日上午,記者來到臨淄區敬仲鎮東葦村,探訪與頭髮打了一輩子交道的74歲剃頭匠馮忠江。
  • 【廣府舊事】漸行漸遠的老廣州舊行當
    剃 頭 在粵語中,理髮稱為「飛發」或者「剃頭」。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並無剃頭這一行業,剃頭意味著不孝。剃頭匠的出現,是隨清朝政府迫使漢人剃頭的政策應運而生的。 挑子一頭是洗頭銅盆,下面有個圓桶,內裝炭火小爐;另一頭是坐凳,凳側有抽屜,內盛推子、剪子等剃頭用具。
  • 沭陽89歲剃頭匠:一輩子從沒放下,才是一種不平凡!
    目不暇接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剃頭匠的精湛手藝讓他們記憶猶新是他們兒時的記憶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沭陽隴集89歲剃頭匠——李化平89歲,在你的印象中,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態?老眼昏花?步履蹣跚?顫顫巍巍亦或是慈祥靜謐?不論你心中89歲是什麼樣的,但是相信,幾乎沒有人會把這個年齡和工作、特別是理髮極度需要手部穩定性的工作聯繫在一起。李化平自22歲起跟師傅學習剃頭,靠剃頭手藝營生,這一幹就是67年。李化平現在仍然堅守這門手藝,依舊像往年一樣循規蹈矩,幾十年來沒有任何改變,也沒有受到現代美髮店的任何影響。
  • 消失的老行當:篾竹匠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隨著塑料製品的出現,竹製品逐漸被替代,竹器鋪和篾竹匠這個行當也慢慢在上海消失了。來源:影像上海相關圖文連結▶消失的老行當:彈棉花▶消失的老行當:擦鞋匠▶消失的老行當:補鍋匠▶消失的老行當:磨刀匠▶消失的老行當:剃頭匠▶消失的老行當:畫糖人
  • 永不褪色的是記憶
    一次進城,走過街旁一家土產門市部,一段熟悉的旋律從裡面飄了出來,聽到它,我下意識的地隨著哼了起來,猛然想起那是30多年前和村民們都喜歡的那首《社員都是向陽花》:「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向陽花……」一首恍若隔世的老歌,在不經意間輕易地挑起了我的思緒,串起了記憶深處那些浸透著苦辣酸甜的往昔歲月。
  • 連載魔幻漫畫《剃頭匠》,狠人鬥狠串子旁觀
    魔幻漫畫《剃頭匠》,與盜門高手過招第72話~第76話:魔幻漫畫《剃頭匠》,為尋高人故意做局?第77話~第82話:魔幻漫畫《剃頭匠》,蚩尤鎮山妖預斷華夏龍脈第83話~第87話:魔幻漫畫《剃頭匠》,串子再次迷糊中大招第88話~第93話:魔幻漫畫《剃頭匠》,潯原森林的山水氣脈第94話~第99話:魔幻漫畫《剃頭匠
  • 正在消失的29個老行當,您見過幾個?
    麵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麵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了一輛五彩瘋癲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著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吹糖藝人收口並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是一個古老的藝術,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為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我們應該留住她,保護她。
  •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川東北一帶把理髮師叫著剃頭匠,剃頭匠這個職業,算不得高尚,也不算低賤。反正有藝在身,天晴下雨不得出工幹農活,走到哪吃到哪,不愁餓肚子,很是讓人羨慕。大集體生產那些年,手藝人外出掙錢得給隊上交工分錢,又稱之為口糧錢,年終將錢折算成工分,才能分到糧食。那時的勞動價值低,一個勞動工日只有幾角錢,一個人一年的剃頭錢八角左右。
  • 民間故事:剃頭匠
    獵人們這時突然想起了他們村子裡流傳著的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傳聞他們這附近的群山之中住著一尊從很久很久以前就來到這裡的神靈,這尊神靈的頭上被他的死對頭下了詛咒,頭髮變成了不滅的黑色蛆蟲啃咬他的頭皮,只有讓人間的剃頭匠用特殊的刀具才能割斷這些蟲子的身體,這便是剃頭匠的由來。
  • 【漳州老行當】炭精畫:炭精畫裡的大千世界
    由於炭精畫不褪色,易於保存,而且可以達到和照片相媲美的效果,在照相技術普及之前,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許多地方都以炭精畫取代照片作為遺像使用。一般是以逝者生前的照片為基礎,在一個坐標系裡用相似形的原理逐格放大繪畫,最後就會得到一張與小照片幾乎一樣的大幅炭精畫。不管是殘缺破損的畫像,還是變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經過炭精畫藝術的加工處理,便能修復、還原。
  • 剃頭匠
    老周是住在院子裡的剃頭匠,有一手家傳的剃頭技藝。自從老伴到京城帶孫子後,他就在古城一個人過。  老周剃頭手藝精湛,服務周到,深得老主顧們的歡喜,也只有這些老主顧不喜歡進時髦點的理髮屋,才聽老周侍候剃頭。  棉絮在風中飄著,透著黃亮的夕陽,像舞進空氣中的小精靈,虛幻漂渺。  老周和木棉樹下的鄰居招呼著。
  • 大廠正在消失的老行當,最後一個已經消失
    那些耳熟能詳的吆喝聲也少有聽聞曾經遍布大廠大小街道的老行當也在日漸消失不少已遍尋不見這些伴隨著我們成長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大家喜歡找裁縫量尺寸做衣服,哪裡破了可以進行縫補小時候,每次在葛塘趕集街邊總整齊地擺放著一排竹具背簍、竹耙、簸箕、篩子、籃子應有盡有這些器具的製作人被稱為篾匠他們用一把篾刀坎、鋸、削、拉、磨一截竹子就在他們的巧手中
  • 油豆腐製作 趙擁軍(湖南)中華老行當攝影賽107期
    縱使我們千方百計的挽留,已經被歷史車輪淘汰的它們,最終總會走出我們的視野.留住記憶,讓好攝的你我他(她)用手中鏡頭來定格一些漸行漸遠的老行業影像,影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個攝影人應盡的責任。圖訴老行當·圖說舊故實歷史是生活之源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去留影
  • 小說推送|剃頭匠(一)
    鎖匠,木匠,剃頭匠便是常客。而多少年來剃頭匠卻也只有鄰村北溪的一位常來,剃頭匠姓李,年紀也已經六十,但是手藝卻是一絕。王有財初次見到這位剃頭匠時,見他只一把掉了漆的剃刀在手,用木梳比著,手起手落,不出十分鐘一個漂亮的寸頭就被打磨出來,而這卻也是開胃菜,真正的絕活在於他技藝精湛的刮面。溫水打沫,塗在臉上,再用一塊溼毛巾鋪好。
  • 剃頭刀通陰陽,剃頭匠給死人剃頭
    留意過街頭巷尾的老剃頭匠嗎?就是在樓房間逼仄的老房子內,幾張竹製椅子,斑駁的牆上掛著幾面鏡子,雖陳舊卻也乾淨,剃頭匠就依靠這門手藝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