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市面上出現了各式的美髮店,年輕人再不願像他們父輩那樣在集市、街頭隨便剃個頭,昔日那些剃頭匠和他們的剃頭挑子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剃頭匠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一個時代,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現今仍有不少剃頭匠依舊堅守著傳統理髮手藝,同樣也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手藝人堅守著對傳統手藝的赤子之心,顧客們堅守著對生活樂趣的眷戀和守望。
本期,跟著記者一起懷舊一把,去記錄那些剃頭匠們的堅守與情懷。
沿著涪江河畔,在船山區育才東路與濱江路的交界處,「藏著」三位有著60年手藝的剃頭匠。他們給客人剃頭、刮臉後,總要免費為客人剪鼻毛、掏耳垢。有的師傅還要為客人松骨捶背,使理髮客人剃一次頭,身心就放鬆一次。這門手藝在船山已經流傳百年之久……
在以前,理髮都叫做剃頭,而理髮的師傅都叫做剃頭匠,有句歇後語「剃頭的拍巴掌——忒(推)好啦」,正是源於剃頭匠的職業精神。
剃頭匠是中國民間古老職業,剃頭歷史悠久,剃頭匠的手藝精湛。只需要一把推子,一把刮刀,一把椅子,一壺熱水,一個盆,還有一條黑不溜秋的蕩刀布,就能理出一顆精神飽滿的頭。
三位剃頭匠中年齡最大的是張師傅,已有七十多歲,大家習慣稱呼他為「張三刀」。「在以前吹、拉、燙、染還有按摩、掏耳、舒筋捶背,我們都是一條龍服務。」說起自己的老手藝,張師傅可是毫不吝嗇地介紹起自己的絕活。
張師傅從十幾歲開始學習剃頭的手藝,帶過三十多個徒弟,是遂寧目前「在崗」最久的剃頭匠。1989年從部隊退役後就開始給各個單位剃頭,退休後也沒閒著,他仍幹起老本行。剃頭期間,這位張師傅還時不時的會跟你嘮嗑:「老咯老咯,明年春天幹完就不幹了,都剃了快六十年的頭咯,該休息了!」
如今雖然美容美髮店遍布大街小巷,但既有美容美髮又可以修面的店幾乎沒有,所以依然有很多中老年人還是選擇「地攤理髮」,他們說「這樣便宜、划算」「他們手藝好,我們都是老熟客了」……
另一邊,六十多歲的李師傅正一邊麻溜地為顧客修面,一邊感嘆道:「從十五六歲當學徒,到現在每天修剪幾十個人的頭髮,幹也幹了五十幾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啊。剃頭匠越來越少,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去美容美髮店了。」
一旁最年輕的任師傅也有五十多歲了,他告訴記者:「我的師傅已經走了,現在沒有年輕人願意來學這門手藝了。但我們這門老手藝不能丟!希望有年輕人能將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任師傅感嘆道。
涪江河畔的這三位老匠人一年四季晝出夜伏,不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打雷下雨,他們一直堅守「在崗」,這種堅守值得我們尊敬。即使剃光頭、修面、老式修面刀、銀子洗眼睛、刀子洗眼皮……這些傳統的老手藝正在逐漸被智能化時代取代,但是過去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師傅們卻留下了磨滅不掉的剃頭匠的「匠人精神」!
或許,那些我們未曾在意的,卻是如此的寶貴。
船山融媒記者 付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