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鍵在指導學生吹葫蘆絲。
「把美好的音樂帶給特殊孩子,讓音樂滲透到孩子的靈魂裡,促進孩子們潛能的開發,身心的和諧,這便是我這個音樂老師的初心。」8月25日,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小學音樂一級教師朱曉鍵如是說。
■用愛「澆灌」特殊孩子
這個暑假快結束了,朱曉鍵老師又回到了中山。她表示,整個暑假的線上教學可以暫告一段落,她又可以進行線下教學了,並像往常一般,與她的學生們一起去公園等地方演出了。
「『教育若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這是我在閱讀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時摘錄的一句話,特殊教育不僅僅是愛的事業,更是智慧的事業,是需要藝術升華的事業。」朱曉鍵深有感觸。因而她無論身在學校,還是下班在外,都關注著她的學生,為她的學生傾注了無盡的愛。
據介紹,2014年,朱曉鍵老師組建了中山特校葫蘆絲樂隊,這些樂隊成員,均由該校特殊孩子組成。因為樂隊成員是有智力障礙、自閉症等多重障礙的特殊兒童,組建伊始,困難重重,無法像普通學校學生那樣進行訓練。為克服困難,朱曉鍵老師利用休息時間,為學生開「小灶」,進行一對一的課下輔導,通過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適宜的個人教學計劃,做到一生一案。每天和學生一起在食堂吃完飯後,他們就去教室練習葫蘆絲半個小時,四點放學後再加練半個小時,以提高演奏技巧。
為了學生能多些舞臺演出經歷,朱曉鍵老師開始四處關注表演機會,藝術機構組織的比賽、超市組織的比賽、學校組織的表演……通過各種展示機會,慢慢教會自閉症的學生控制情緒,掌握舞臺表演的技巧。
在一次年級活動中,朱曉鍵老師受到啟發,與學生邊俊熙的媽媽商量利用周末和節假日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在旁邊打開音箱跟著音樂來吹奏葫蘆絲。「啊!街頭賣藝啊?」聽完朱老師出的「餿主意」,邊俊熙媽媽驚訝地說。「也不算,就是在那裡吹著玩,人來人往的,讓他習慣表演葫蘆絲時有人看著他,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在家都只有我們幾個人,我們要模擬舞臺周圍人多的場景給他練練膽兒。」「那就試試吧!」。於是,周末、節假日裡,朱曉鍵就帶著邊俊熙在公園裡「賣藝」……經過數十次的反覆訓練與演出,邊俊熙的颱風越來越穩定,並開始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榮譽。如在2018年獲第五屆香港國際音樂節音樂比賽三等獎,2019年獲中國青少年藝術素質教育展演銀獎,2020年獲中山市新時代好少年標兵稱號。學生李銘楊也在2018年獲得中山市吳桂顯獎學金,2019年獲得廣東少兒春晚銀獎、中國青少年藝術素質教育展演銀獎。
■用音樂「治癒」學生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特殊孩子也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進行舞臺表演,可以用音樂抒發自己的情感。當我對音樂治療這個學科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之後,我驚訝地發現,我的葫蘆絲樂隊的組建、教學和舞臺展示的整個過程中,就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音樂治療,這給我的職業生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於是,我決定自學音樂治療,以葫蘆絲為載體,面向特殊孩子開展音樂治療方面的教學探索。」朱曉鍵介紹,這樣的音樂治療可以從客觀上證實學生的認知功能得到改善,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尤其是溝通交際能力有了質的飛越,擴展了人際互動,學生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提升了家長的自信,幫家長慢慢抹去那心頭的陰影,不會再理會社會公眾場合那異樣的眼神,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莫大的幸福感,同時也讓我體驗到作為一名黨員莫大的使命責任感。」朱曉鍵表示,舞臺表演只是一個平臺,一個媒介,她希望能發揮自己黨員的先進性,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能夠幫助更多的特殊孩子、特殊家庭,讓特殊的孩子能夠通過學習葫蘆絲來矯正特殊孩子的部分問題,提升特殊孩子的相關方面的能力,讓家長們看到希望,讓特殊孩子能夠回歸社會,感受到生命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