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5月27日訊(記者廖仕祺 通訊員周珊)耳洞閉了又打,又長期護理不當,女子耳垂後悄然長出2公分似「石頭」般堅硬的圓形肉疙瘩,極度影響美觀。對此,醫生提醒稱,打耳洞及術後護理都有講究,並非所有人群均適合穿耳,需規避不當操作,謹防美容變「毀容」。
看著右耳垂後下方那塊多出來的圓形肉疙瘩,正在照鏡子的23歲女孩柳豔(化名)怎麼也開心不起來,「別人都打耳洞,而且有的人打好幾個,我怎麼就長成這樣了?」原來,去年年初,愛美的柳豔特地在夜市穿了耳洞,並選購了數十副耳環、耳釘,計劃每天不重樣地佩戴。哪知,每次戴耳飾時總感覺右耳不暢通,右耳垂還不時發癢、發紅,難受之下,她只好戴半邊耳朵。可不到2個月,「閒置」的右耳孔竟然自行閉合了一部分,為了追求「平衡」美,她趕緊又去街邊耳飾店復通了右耳。
隨後發癢、發紅、發炎一直不間斷,「如果耳洞閉了我沒有再去打可能不會搞得這麼嚴重!」柳豔回憶,自己的右耳垂後下方竟長出一顆似芝麻大小的肉疙瘩,惹得她總忍不住摳弄,直到它逐漸增大、變硬,形成了一個2公分大的圓形疙瘩。為了遮醜,她只好每天披著頭髮外出。隨著疫情明顯好轉,上周忍無可忍的柳豔終於下定決心來醫院尋求美容治療。
經先期檢查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後,結合發病經過和症狀,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腦科醫院五官科接診專家李家荔主任告訴她,這是長期慢性炎症刺激導致的右耳垂瘢痕增生,再拖下去恐會越來越大,也會徒增感染的風險,李家荔建議柳女士住院接受手術治療。
局麻後,在嚴格保護患者右耳垂外觀的完整性及雙耳對稱性、嚴防復發的基礎上,李家荔小心精細地剝離並保存相對柔軟的周邊有效皮膚,成功全切了增生的瘢痕組織。術後,經過三日精心的護理,已逐步消腫、消炎,顏值重回的柳豔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像柳女士一樣因不當打耳洞釀成意外的病例屢見不鮮。李家荔表示,穿耳洞屬於有創操作,必須選擇正規機構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否則極易因操作中消毒不嚴格,使得傷口內帶入細菌或異物,為傷口反覆感染不愈以及瘢痕增生的發生埋下隱患。一旦耳洞自行癒合了,也不建議短期內反覆在同位置打孔以及反覆搓揉、摩擦患處或增生組織,以免無形中刺激瘢痕增大。
李家荔提醒,瘢痕體質、過敏體質等特殊體質的人群不宜打耳洞,也不宜在耳垂以外例如耳廓等軟骨部位打洞。打耳洞後最好每天局部以醫用酒精擦拭消毒,並局部塗抹抗生素軟膏,同時先期放置不易過敏的非金屬材料,等待耳洞創面痊癒後再換上適宜的耳飾。如果因操作不當引發了耳部瘙癢、紅腫、增生等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