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婦女正在田地裡勞作,他們是拾穗者,簡直剛割下的麥穗。儘管這份工作已是十分卑微,但是要獲得它還需要地主的批准。油畫描繪的是農村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之一,飽含著生活的艱辛,而不再是其他藝術家常表現的田園牧歌式的想像。為了以明顯的現實主義描繪這一場景,米樂賦予這幅畫宏大的氣勢和史詩般的規模,把觀眾從對畫中婦女的簡單造作的憐憫中拖出,出反而強調出她們的神聖與尊嚴行。
1857年在沙龍展出,這幅油畫獲得了評論界和大眾的一致認同,這一讚賞不僅僅是對於超越了簡單的三名農婦的形象的畫作主題本身而已,更是對描繪他們的現實主義手法的認同。相對於同期的納斯塔福而言,米勒對現實主義的關注要柔和得多,因而更易接近大眾對社會主題的注意力和對現實的審美觀。
拾穗者
在畫面背景中,一群群農民正在收割麥穗勞動幾乎已經達到了尾聲。為數眾多的麥垛和滿載著小麥的推車反襯出拾穗農婦的窮苦,她們只能依靠別人遺留在地裡的殘餘為生,畫面第二層場景中的田野和天空體現出米勒對風景畫的得天獨厚的高超技藝。
拾穗農婦的雙手因勞作而紅腫開裂。米勒毫不掩飾的向觀眾展示了她們的辛勞。很快這三名農婦就被稱為窮困三美。他們勞累的身體,弓起的脊背,讓人轉不開眼睛,卻不引起憐憫,反而是彰顯出她們不凡的尊嚴和靜物般的姿態。
米勒是巴比松畫派的成員之一,但是他的關注點不僅僅是在風景,而更在田園生活上,他的畫描繪了勞作的農民,既有田園牧歌式的想像也有對現實客觀的再創作。米勒的畫作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光芒和超越世俗的氣息,把貧窮的日常生活場景升華為普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