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攝影 by 輝友中華冀朋)
我現在每次想到要看一本書的時候,首先去微信讀書上搜一下。
如果微信讀書有電子版的話,就立刻列入書架,開始閱讀。總體而言,微信讀書帶給我非常好的閱讀體驗,這表現在:
第一、找書 — 閱讀的流程順暢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當你想到一本書的時候,可以直接去微信讀書上搜索。只要有,就可以立刻開始閱讀或者放入書架。
和Kindle的閱讀體驗相比,這個過程要流暢很多。在Kindle App,當你想找一本書時,如果搜到,但不能直接付費下載。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Amazon不願意通過Apple的支付渠道讓用戶直接購買電子書。
如果消費者知道這背後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讀書的人而言,體驗很不方便。這意味著你需要去瀏覽器中,打開並登錄Amazon,再次搜索書籍,完成付費,之後回到Kindle App下載閱讀。
而在微信讀書,不用跳出App,甚至也感受不到付費的過程,因為是預先支付的年費。
第二、閱讀的成本下降
Amazon中,除了Kindle Unlimited借閱的書籍,其餘都是按照單本付費的。雖然Kindle提供免費閱讀樣本的功能,但相比而言,微信讀書的成本還是要低不少。
在微信讀書,只要付過年費,書庫裡的書都可以「免費」閱讀。
我的閱讀習慣多次講過,屬於從問題和目的出發去閱讀,每次會找好幾本書,快速閱讀,所以我書架上的書籍會有很多。
如果你的閱讀習慣和我一樣,那麼多用微信讀書可以幫你省很多錢。
第三、內容分享方便快捷
這一點不愧是國內網際網路大廠出品的App,非常了解國人的習慣——很多人在閱讀過程中有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給朋友的習慣。
微信讀書把劃線和分享這件事做得非常快捷方便,用起來有一種快感。即,你可以在閱讀時隨手分享,而不會有任何「跳出」的感覺。
但是在Kindle App中,因為一些細節的缺失,所以總會有「刻意分享」的感覺,會造成閱讀連貫性的中斷。
當然,也許Kindle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加專注於閱讀,但是也的確和我們的閱讀習慣有點距離。
第四、複製文字很方便
Kindle的複製文字功能顯然不是從用戶角度出發,而是從保護版權的角度出發設計的。你每次想複製書中文本到其他地方,書名等其他信息會被一同附上。所以,複製過去之後,一般還得手動刪除這些信息。
而且,Kindle每本書都有複製內容佔比的上限,比如一本書很可能只讓你複製不超過10%的內容。
但是在微信讀書中,複製功能做得和複製網頁內容一樣方便。它沒有增加太多限制。我昨天想和同事們分享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霍華德的《將心注入》的序言,幾步就完成了操作。
雖然微信讀書中也有類似一次只能複製「三頁」的限制,但是一個三千字的序言,也只是多操作了幾步而已,整體是超出預期的。
以上是我感覺微信讀書做得好的地方,下面來談談問題。
第一、微信讀書的書籍數量太少我昨天在朋友圈發了下面一個感受:
微信讀書什麼都好,就是書太少。能不能給微信讀書的負責人說說,起碼做到和Kindle相當的圖書規模?做到這一點,Kindle的讀者都會轉化為微信讀書的用戶。
我現在的體驗經常是這樣:
當想看一本書的時候,首先去微信讀書中搜索。但是除了經典書籍以及當下流行的書籍之外,其他稍有年頭的書籍,微信讀書就搜不到,只能切換到Kindle App去搜索,而往往Kindle App是能找到這本書的。所以,我就被迫使用Kindle去閱讀這本書。
我不知道微信讀書有怎樣的「使命」和目標。假設它的目標是成為每個人閱讀的第一選擇,那麼擴大書庫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就像音樂App中曲庫大小對於用戶選擇的影響,也類似於搜尋引擎所能索引的網頁總數決定了用戶選擇一樣。
如果有上述使命,那麼首先需要有一個基本衡量目標。這時候有兩種選擇:
A、PK的角度:首先能在書庫規模上超過Kindle,甚至做到只要Kindle上能找到的書籍,微信讀書上都能找到。實現這一點,我相信所有的Kindle App用戶都會被微信讀書吸引。
B、滿足用戶需求的角度:大家在微信讀書上找不到一本書的時候,可以選擇「訂閱」功能,以便在某天微信讀書上架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時間得到通知。
不知道微信讀書是否能做到,只要超過100人訂閱,就去搞定版權。如果有類似這種承諾,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用「訂閱」去表達需求。
第二、微信讀書缺少電腦App其實很多閱讀,尤其是查閱資料式的閱讀都發生在電腦端。但是微信讀書恰好缺少電腦端,只提供了網頁版供大家使用。
我猜測微信讀書的團隊發現使用網頁版的人數並不多,所以在電腦上的閱讀需求不大。
如果是這樣,這種數據收集渠道顯然存在嚴重誤導,因為瀏覽器版本的微信讀書不好用,所以很多人在嘗試過之後都會放棄。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家不喜歡在電腦上讀書。
這就像以前SUV只提供五座和七座選擇,所以根本看不到大家對於六座SUV的旺盛需求。
這一點上,Kindle強於微信讀書。如果一些書籍比較重要,我往往在微信讀書上下載之後還是會去Amazon上購買一本電子版,就是滿足在電腦上可以翻閱的需求。
第三、建議微信讀書真正考慮「實體書書摘」的功能假設微信讀書的定位是成為大家讀書的首選工具,就必須理解很多閱讀其實還是發生在紙質書上的。
有些時候是因為某些書籍只有紙質書,比如我非常喜歡的《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一直以來在各個渠道都沒有電子版,所以只能購買紙質版。此外,還有個人閱讀的習慣差異,有人就是喜歡紙質書籍。
我的習慣是紙質書、電子書都看。在看紙質書的時候,我有一個很強烈的需求,就是希望能像閱讀電子書一樣做讀書筆記,比如把書中精華內容收集整理出來。這時候我依賴於一種「書摘」工具。
百度最早做過一個書摘工具(印象中叫「塗書筆記」),展示它的文字識別能力,但是後來因為與公司戰略相關性不大,所以被放棄了。我有個朋友曾經和我探討過,說能否找百度商量,購買這個App的版權和代碼,繼續開發維護。當然後面也沒有下文,不了了之。
我目前在用的App叫「蘿蔔書摘」,功能基本不錯。但依然有很多缺憾,比如識別能力方面還有欠缺,尤其在中英文混雜的時候,往往需要手動調整。
此外,步驟方面略顯複雜,貌似是為了迎合一些社交分享的設計初衷。最後,這些信息是孤立的,如果需要進一步使用還是需要導出。
我在考慮一種可能,如果微信讀書的定位是成為人們讀書的入口,那麼讀紙質書的需求和場景也需要考慮。是否有可能把「拍照書摘」的功能也整合進入微信讀書。
當然,技術對於微信團隊沒有任何挑戰,如果可以把類似蘿蔔書摘的團隊收購也是一種選擇。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是讓閱讀紙質書的人也會用到微信讀書,更重要的是,這會讓所有愛閱讀的人擁有無縫閱讀的體驗:閱讀任何書籍,微信讀書都可以幫到你,而且體驗一致、優雅。
而且背後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微信讀書可以通過這個功能與實體書產生更多的關聯,這種關聯所帶來的數據和Insight,是具有極高價值的。
假以時日,如果中國人讀書時第一選擇就是微信讀書,那麼無論對於國人還是微信讀書團隊而言,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相關文章:閱讀,需要有目的
上一篇: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我一直認為「何以解憂,唯有閱讀」。但很可惜,我發現大多數人的閱讀量非常低,甚至有不少人一年看的書是個位數。
相反,身邊少數優秀的人,雖然工作忙碌,但依然堅持每天閱讀,有的還可以保持很高的閱讀量。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閱讀?究其原因還是完美主義在作祟——他們總想從頭一字一句的看到尾,理解透徹。這導致人們看書的速度特別慢、吸收也特別少、效率特別低,看完可能也覺得收穫不大。
我寫過不少有關閱讀的文章,分享過自己快速閱讀的方法。按照這個方法我可以在短時間裡看完一本書,理解我感興趣的信息,並快速分享並加以應用。因為看得快,我也可以保持很高的閱讀量。
今天分享的語音是星球上的「如何像我一樣快速閱讀,快速吸收」,其中詳細拆解了我自己的閱讀系統。語音發出兩年來,不少輝友反饋從我的閱讀方法裡受益很多。
希望大家也可以學會「大量閱讀」,在閱讀中提升認知,在閱讀中與高人「交流」,在閱讀中探索自己、認識自己。
收聽語音的方法:掃描下方二維碼。
(輝友聽完語音的反饋)
點擊「閱讀原文」
加入輝哥的知識星球
跟輝哥以及10000+輝友一起
探尋財務與精神自由之路
(請續費會員也點擊「閱讀原文」完成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