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過濾得了學渣,但過濾不了人渣
近日看到一個新聞:
今年4月8日,山東理工大學大四學生範源慶因虐殺流浪貓一事迅速衝上熱搜,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根據相關視頻顯示,他虐殺動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在貓存活的情況下對貓進行火燒,電擊,開水燙,剝皮,掏腸,挖眼,拔舌等。
根據網友爆料統計,被他虐殺致死的小貓數量至少有80多隻。
4月9日,他發表了一封致歉書,希望網友可以「給我一次改過的機會。」
4月13日,他卻又在微博上叫囂:
你們這群貓奴讓我上熱搜?如果海洋大學沒錄取我,我會給你們準備1000隻貓屍體來補償我。讓我過不好,我最後也會弄死幾個貓奴!誰都別活!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4月15日晚7時,山東理工大學對他做出了退學處理。
一位博友辛辣點評:「大學過濾的了學渣,但是過濾不了人渣!」
想起金星說過的一段話:
「對於教育的理念,應該先做人,後成才。因為教育一個孩子成才,你只要管理好他的學習成績;而教育孩子做人,就不那麼簡單了:他的人格是否獨立,是否有正確的道德觀,這一切最初可能是由你所奠定的。」
深以為然。
我們可以是虎媽,也可以是貓爸,但我們首先要確定,我們培養的是一個人,一個擁有正確道德觀的人。
失敗的家庭讓孩子先要會讀書,然後會做人
中國臺灣明星狄鶯和孫鵬的兒子孫安佐,18歲的時候,在美國被捕入獄了!
孩子出了這麼大的事,認識他們倆夫妻的人卻覺得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這倆夫妻對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有問題:
孫安佐從小就喜歡槍枝,有一次用BB彈打傷了鄰居。
孫鵬知道後,不僅沒有批評孫安佐,反而稱讚自己的兒子說:「將來你可以成為一個大軍火商。」
孫鵬在孩子會看的節目裡,炫耀自己高中時期喝酒曠課,把老師灌醉,偷看女老師底褲。
狄鶯對孩子的教育出了名的嚴格,但只局限於身體健康,學業成績優秀。
她對自己的兒子充滿了自豪,在節目上拼命炫耀自己的兒子善良聰明,學習刻苦認真,將來是要成為棟梁的人。
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學校裡孫安佐出了名的調皮,屢教不改。
甚至有一次上晚自習的時候,把自己脫光光和男同學打鬧,被老師痛罵一頓。
學校和家長溝通無數次,也都沒有任何改善。
學校實在沒有辦法了,本來是準備讓孩子退學的,可是為了狄鶯和孫鵬的知名度考慮,才提出了「幫孩子辦休學,讓他出國繼續升學念高中的建議。
這才有了孫安佐後面去美國讀書,孩子去了美國沒多久,就揚言要製造校園槍擊案,並在家中發現了1600多顆子彈,被捕入獄9個月
德行差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任意衝動的行為習慣。
這種思維和習慣會導致人格缺陷,當獨自生活時,看問題的角度往往比較偏激,極端,容易無敬無畏甚至無視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道德就是一片土壤,才華則是種在這片上的種子。
如果道德土地貧瘠,再好的才華也不會茁壯成長。
失敗的父母會忙著讓孩子字先學讀書,後學做人。
他們共同的誤區是:他們只看到了孩子從出生到上學的求學之路,卻沒有看到孩子離開校園以後的慢慢人生路。
把孩子健健康康的送進大學,並不是教育的成功。
在人生這條漫漫長路路上,道德才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成功的家庭讓孩子先要會做人,然後會讀書
說起道德育兒,不能不提到李嘉誠。
李嘉誠本身只有初中畢業,一路走來,他更加懂得道德教育帶來的精神餵養有多麼珍貴。
他堅信,對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們成人後,也應該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們如何做生意。
每逢周日,他都會帶孩子們一起做兩件事,那就是出海遊泳和讀國學名著。
先帶孩子們出海遊泳,鍛鍊體格。
遊完泳後,李嘉誠就一定就給孩子們上一堂國學大課,無論是《莊子》還是《老子》,他都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給孩子們聽,一句話一句話的讀給孩子們聽。
每次讀完,他都會問孩子一些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去思考。
時間久了,孩子們就記得了書裡做人的準則。
李嘉誠深知,這些寶貴的做人準則,光是用嘴巴教是不夠的,教育的重點是要言傳身教,於是他在生活中就把每一個道理化成行動:
別人為他進行的每一次服務,他都會的一聲謝謝;
和孩子一起坐公交車,讓他們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成長,學會真正的生活;
很少給孩子零花錢,鼓勵孩子勤工儉學,讓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
等孩子長大了,他教育兩個兒子,要想成功,在其他所有基礎條件備齊的情況下,就必須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佔任何人的便宜。
他的兩個孩子從小接受並堅信父親的教育:要真正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然後才是做一個成功的人。
現在的兄弟兩早已成為商界大腕,一個進入了父親的公司,父子合力打造家族更輝煌的未來;
另一個則已巨額身價成為了商界明星。
越是有素養的家庭,越明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俗話說三歲看老,為什麼不說等到上學以後用成績看老呢?
那是因為在我們的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性格和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而這種最初的道德啟蒙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構建和習慣,好的心態和習慣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尤其是在教育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同等的受教育程度,離開校園後,漫長的社會生活中最後比拼的只能是道德和心態。
沒有天生沒有道德感的孩子,只有讓道德教育缺席的父母
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那麼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教育中,不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有愛
一個有愛的家庭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只有有愛,而孩子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愛,他才會從心裡樂於接受我們的教導。
如果一個孩子感受不到愛,並持牴觸態度,那麼我們所有的教導最後都只會變成無用功,甚至比較叛逆的孩子還會主動和我們對著幹。
2.有原則
有原則首先是給孩子制定規矩,這個規矩將是對孩子「法律」概念的第一啟蒙,也是一種讓孩子培養好習慣的方式。
讓孩子認識到「哦,原來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幹的。而那件事情那樣幹會更好」
其次是家庭成員必須遵守這個原則,不能只有孩子不能幹,家長卻可以幹。
比如在家裡不能說髒話,那麼全部的家庭成員都不能說,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說髒話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在道德上他就會規避著這件事。
如果家長天天說髒話,卻要求孩子不能說,那麼孩子的理解是:「我現在不能說,因為我是小孩子,但我長大了就可以說。」
3.有行動
把我們所有想要讓孩子學會的美德,都用自己行動的方式告訴孩子。
教育孩子的本身就是我們自我再教育的過程,言傳身教比我們在他身邊嘮叨一萬遍要強。
在這樣的教育中,我們和孩子在道德上是同時進步的,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孩子長大了反過頭來卻覺得父母道德缺失的現象。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寫道:德才兼備的人是聖人,德才都沒有的是愚人,德大於才的是君子,才大於德的是小人。
喜歡今天的文章,請點「在看」。
願我們在教育中,即使無法培養出聖人,也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小人。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END-
最新發布!
疫情當下,這樣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