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周末,在家人的盛情邀請下,我曬著午後的陽光,走進了電影院,看了一部節奏不快的電影,說它文藝,似乎又有點粗獷,那麼它是什麼電影呢?當導演打上張藝謀的高光後,苦坐了近100分鐘,得到的結論是沒有看懂,似乎也沒有什麼奇怪了。
《一秒鐘》講述的是一盒膠捲,一個鏡頭,還是一個悲哀的故事?
那麼《一秒鐘》到底講什麼的?故事在一片沙漠上開始了,一個中年男子,滿目的泥沙,從高處奔跑到低洼,急急的樣子,好像在尋找什麼。當時光繼續往下流動時,我們會發現那個穿著軍裝的男人,一直圍著二分場的膠片運輸員,他對《新聞簡報》格外在意。
一個少女,蓬頭垢面,破棉襖,髒髒的臉,貪戀上電影膠捲,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人,就圍著膠捲展開激烈的爭搶,直到電影過半,主題才稍微透露,男人為了看《新聞簡報》上只出現1秒鐘的14歲女兒,少女為了膠捲給弟弟做檯燈罩,兩個都在拼命的搶奪膠捲,男人想把膠捲給放映員,少女想把膠片據為己有。
衝突很清楚,感動只有幾個片段,後來兩個人在衝突中和解,男人如願看到了自己的女兒,一遍又一遍,少女得到了範電影的膠捲燈罩,兩個人就此分別,兩年時間一眨眼而過。
撥開擁擠的人群,男人再見少女時,蓬頭稚子不見了,看見的是穿著繡花棉襖的女孩,兩根麻花辮凸顯年代,臉上沒有了灰塵和埋怨,只有清澈的雙眸,時代變了,他和她從此是不是就可以擁有全新的人生。
那曾經的一秒,是不是太短,太短的一秒鐘,到底想表達什麼?新愁舊怨,時代交替,個人的命運如砂礫,渺小而不可預知,滄海一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老謀子鍾情繡花襖和麻花辮,是對時代的致敬,還是不願走出屬於自己的時代?
1950年4月2日出生的張藝謀,是中國公認的「第5代導演」,個人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就為他捧回了國際大獎,從此開啟了他開掛的導演生涯,也開始了他情感世界的第一個轉折。
鞏俐是繞不開的人物,鞏俐和張藝謀是相互成就的典範,不知是誰先動的心,總之張藝謀和鞏俐的感情悄悄的發芽了,張藝謀為鞏俐量身定做電影,鞏俐為張藝謀出演最出彩的菊豆、秋菊,他們成了那個時代最搶眼的CP,可是老謀子是已婚的男人。
如果愛,就深愛,老謀子離婚,鞏俐待嫁,兩個似乎必然會按照心意走進婚姻的一對,最終沒有熬過光陰,老謀子的再等一等,等來了鞏俐的下嫁富商,兩個人從此陌路。
可是曾經的感情還留在心底,老謀子是重情的人,鞏俐也是,他們還是合作了《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終於兌現了讓鞏俐做皇后的諾言,而鞏俐早已把張藝謀當成了朋友,曾經的愛情一旦錯過就不再。
為了緬懷自己的愛情,張藝謀在尋找謀女郎時,會情不自禁的選和鞏俐相近的女性,比如章子怡,頂著小鞏俐的名號出道,而張藝謀用花棉襖和麻花辮為章子怡打造成了國際章,一出道即巔峰,從《我的父親母親》開始,張藝謀就把時代烙印刻在光影裡。
他所在的時代是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繁星輩出的年代,而他就是那顆最閃亮的星星,作為星星的標誌性物件,我想花棉襖和麻花辮將成為絕響。
《一秒鐘》太短,我們這一生又可以做點什麼?
因為打架,男主人公坐牢,妻離子散,為了看一眼影片上的女兒,不惜越獄,再回牢房,他認了命,因為他的淚流完了,因為他知道人生不止拼命,命拼完就沒了,而活著似乎更重要。
因為劉弟弟燒了鄰居的燈罩,劉家閨女不得不挨打受罵,不得已走上偷盜膠片的道路,好在狹路相逢,遇到亡命天涯的壞分子,壞分子不是極致的壞,他對女孩產生了惻隱之心,女孩在幾番打架中,救贖了自己。
「壞分子」第一次流淚,是趴在門框看影片上的女兒,就只是1秒,他來來回回看了100遍,流下的每一滴淚都是心疼女兒為什麼要和別人爭,自己的命都搭進去了,他想留住女兒的命,但是又留不住,自己心疼自責的流淚。
劉家閨女在大漠風沙中留下的第一滴淚是父母離婚,媽媽走了,爸爸不要自己和弟弟,沒有爸媽的孩子即使流淚,都要找個風沙俱飛的日子。
轉眼時代變遷,壞分子可以從牢房出來,重新來過,小女孩可以穿上漂亮的花棉襖,紮上麻花辮,爭取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切一切都在改變,一切一切都可以通過自己去改寫。
但是全是基於時代給予的一切,不是嗎?
當影片落幕,當偌大的電影院歸於寂靜時,我們的心裡似乎發出了一個聲音,一秒鐘是留下的記憶,而我們這一生又可以留下什麼?
我們要如何度過我們的一生?我們的人生會一晃而過,不去計較得失,找到自己的熱愛,用一生去追尋,因為熱愛的事業,只有用一生去傾注,也許黃沙飛舞的那天,我們可以無憾地躺在那裡,最終和黃沙融為一體。
(完)
作者:秋天愛寫作(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