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男性,40多歲,一直受四肢浮腫困擾,按壓肌膚,凹陷半天不能復原,行動受到影響。
一位女性,一到經期就上眼瞼腫脹,發亮光,嚴重時眼皮外觀像「蠶寶寶」。實是煩惱。
兩位的情況,都不能排除脾氣虛或脾陽虛所致。脾氣虛不僅會造成洩瀉,面目無光等,還會造成水腫。
這是因為脾主運化,脾氣虛或脾陽虛,就會運送能力不足,導致水溼運化失常,水溼停蓄溢於肌膚,就會腫脹,多表現為四肢浮腫,甚至面部浮腫,以及脾胃陽虛或氣虛症狀。
此種情況,很多醫典中都提到可用這個有名的治療腫脹方劑:五皮飲,以皮行皮來治療。
明代《證治準繩》 五皮飲,
組成:陳皮9克、茯苓皮24克、生薑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此方具行氣化溼,利水消腫的功效。全身水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均可用。但以急性腎炎水腫、妊娠水腫、經期水腫以及腹水等較為多用。
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治療水腫要用這五種皮。
陳皮,性味辛溫、苦。不僅入脾經,更養胃入胃經、養肺入肺經。
溫能養脾行氣,辛能醒脾,苦能健脾洩水。
古代大醫李東垣曰:夫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調氣為先,如欲調氣健脾,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所以既然是治療脾虛水腫,陳皮這個行脾胃之氣的藥自然少不了。脾胃地處中焦,中焦之氣通行,三焦之氣也隨之湧動,活力就上來了。
姜皮為生薑的根莖外皮。性味辛涼,無毒。入脾、肺二經。以皮達皮,辛則能行,故治水浮腫,去皮膚之風熱。可行水消浮腫腹脹痞滿,和脾胃。
茯苓皮為茯苓的乾燥外皮。茯苓歸心、肺、脾、腎經。是祛溼行氣的,以舒緩磅礴的藥力推動體內的氣機,自上而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溼通過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
而茯苓皮功效向下,歸腎,膀胱經。行水而不耗散正氣,可將皮膚之水往下引導,治水腫膚脹。
大腹皮,為檳榔的乾燥果皮。又名檳榔衣。
為利水藥。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具有下氣寬中,行水消腫之功效。可將脾胃之水溼引導向下,消除腳部腫脹。
桑白皮,為桑樹的乾燥根皮。性味甘寒,歸肺經。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治肺熱喘咳,水腫脹滿尿少,面目肌膚浮腫。
以上五皮,陳皮溫養脾氣,健脾洩水。姜皮微寒,和脾降肺,行水消腫,消浮腫腹脹。桑白皮消面部肌膚浮腫。茯苓皮行氣健脾、大腹皮下氣,令二便通暢,行水消腫,並消腳腫。
各藥物共同發揮作用,不僅可治療水溼外溢,皮膚水腫,還可治小便不利。難怪很多藥典都視其為治療水腫,以及脾胃陽虛或氣虛症狀的妙方呢!
第二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中提到的方藥,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