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談吃之七家常小吃
我不是一個會吃愛吃的人,在我看來,吃飯這件事就是為了維持生命,沒有那麼多說道和深沉。但是畢竟吃了三十多年,身邊還有很多吃貨,所以也不能說一點心得沒有。有很多外地朋友經常問我來北京應該吃點什麼,其實對於我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是很困難的。因此,寫這個題目其實我是不在行的。請讀者中的各位美食家不要見笑。
實在是沒什麼可寫的了。這一篇就說幾樣家裡也能做,飯店裡也賣的吧。
門釘肉餅,這也是清真食品。說叫門釘,可不是裡面有釘子,是說它的形狀像門釘。沒見過門釘的各位可以去天安門看看,門上釘的金燦燦的大釘子,就那玩意兒。門釘肉餅一般都是牛肉的,把肉餡餵好了,團好了面放餅鐺裡烙。烙出來兩面是嘎渣兒,摞起來往上一端,熱氣騰騰的看著就香。原來在展覽路有一家「門釘李」,專賣門釘肉餅。曾經在那兒吃過不少次,很好吃。現在不知道搬哪兒去了。有一次在那兒吃飯,一客人一嘴南方口音,看著人家牆上「專營門釘肉餅」的招牌,非要點一碗米飯。服務員說沒有,他還滿臉不樂意,您說這怪誰?
門釘肉餅。圖片來自網絡。
糊塌子。我總覺得這就是沒加薄脆的煎餅。不過這個名字打出來有點待商榷,原來有老美食家考證過,正字兒應該是「瓠塌子」。所謂「瓠」是一種瓜,跟西葫蘆差不多,比西葫蘆小點兒,可以炒著吃。把白面攪和成麵糊,擦點瓠子絲兒放裡,一塊攤出來。吃的時候有點瓠子的清香,可以抹上醬,卷點菜,也可以調點醬油醋蘸著吃。不過現在瓠子不太好找了,一般都是拿西葫蘆或者黃瓜代替。味道麼,自然就有點變化了。
瓠塌子。圖片來自網絡。
糊餅。這種吃食跟糊塌子有點類似,只不過糊餅是玉米面的,然後上面鋪上韭菜和雞蛋花兒,有點像韭菜料理的披薩餅。不過這種吃食胃軟的人最好不要嘗試,粗糧本來就是粗纖維的,吃了容易「see you tomorrow」。再加上點兒韭菜,那還能從廁所出來麼?當然,愛吃韭菜的人是很喜歡的。老北京有一種韭菜,俗稱叫「野雞脖兒」。這種韭菜據說產量很少,從根到葉兒有一種漸變色,很像野雞脖子上的毛在陽光下產生的色彩,因此得名。這種韭菜由於產量少,味道也香,因此比一般韭菜價格高很多,現在種菜都是量產,估計已經絕跡了。
糊餅。圖片來自網絡。
褡褳火燒。這也是漢族的一種食品。褡褳是老年間的一種兜囊,一塊長布,兩頭疊回來縫兩個口袋,用的時候搭在肩上,一個口袋在前邊,一個口袋在後邊。裡面裝點不太沉的東西,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雙肩背一樣。褡褳火燒由於也是狹長的,形狀類似於褡褳,因此也就有了這個名字。用麵皮卷好了餡兒,壓平了上餅鐺烙。烙出來都一般長,擺在一起也挺好看。餡兒有很多種,有豬肉大蔥的,韭菜雞蛋的。客人可以根據口味點自己喜歡吃的。前兩年在北京褡褳火燒店有不少,由於經濟實惠,吃著也方便快捷,因此很受歡迎。最近幾年不知道因為什麼,逐漸少了,也許是外地小吃大量出現的緣故。
褡褳火燒。圖片來自網絡。
北方人一般都以麵食為主,為了能吃的舒心,也發明了很多麵食的做法。像陝西山西一代,據說麵食的做法有好幾百種。在北京主要也就是麵條和各種「餑餑」,而麵條無疑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麵食。老北京常見的麵條吃法一般是打滷和炸醬兩種。打滷根據所用材料不一樣分為很多種,老字號晉陽飯莊的「刀削麵」就有三種滷,雞蛋西紅柿、茄子、小燉肉。當然晉陽飯莊的麵條還是很傳統的山西風味。雖然廣義來說,只要是撈麵白坯配菜就可以叫「打滷面」,但是一般老北京在家做的打滷面則有一種專門滷。用五花肉、口蘑(一種蘑菇,因為產於張家口一代而得名)、黃花菜、木耳等等熬一鍋滷。面煮熟了撈出來,有些人喜歡吃拿涼水投過的,認為吃著利落,這種叫「過水」,直接撈出來就和滷的叫「鍋挑兒」。前年有個北京曲劇劇目就叫「鍋兒挑」,不過它的名字是把兒化音標在了「鍋」字上。這種發音方法還在網上引起了一番爭論。究竟哪種念法才對我也不想下定義,只是我說的時候兒化音是在「挑」字上的。麵條澆上滷以後,還可以放點醋,就著大蒜吃。當然要是冬天來點臘八醋和臘八蒜就更香了。電影《沒事兒偷著樂》裡張大民勸想不開的李雲芳的時候說過:「這飯裡最好吃的就是這面,面裡最好吃的就是這蒜。」然後西裡呼嚕的一頓塞,連嚼帶吧唧。弄得我當時看的時候就餓了。做這種滷最主要的是勾芡要恰到好處,勾少了稀,澆在面上跟折籮似的不好看,勾多了糊嘴,吃完了嘴能跟碗粘上。
打滷面的滷。圖片來自網絡。
在老北京的風俗裡,逢紅白喜事,如果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至少也要請客人吃一頓打滷面,才能算保住面子。這種席面稱為「炒菜面」,也就是炒幾個熱菜,最後那一鍋打滷面溜縫兒,這是所有宴席裡最低等的。當然在普通市民階層當中還是很常見的,畢竟窮人多啊。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裡曾經有過描寫,大孫媳婦韻梅為了給祁老爺子過生日,東奔西走發了不少愁。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怎麼也得吃一頓炒菜面啊。」原來看這一段不覺得什麼,只是覺得這大孫媳婦兒夠碎叨的。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平淡中透著辛酸。
炸醬麵。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種著名的麵條吃法就是炸醬麵了。一般是用黃醬炸,放進去跟方糖一般大小的肉塊,炸的芳香四溢。穆斯林似乎也有炸醬麵,只不過裡面放雞蛋。炸醬麵遠比打滷面聞名,究其原因我覺得是打滷面的滷不禁放,放涼了就凝固了,而且也不好吃。而炸醬麵則無所謂,炸一碗醬可以放很長時間,隨吃隨拌,再放點蔥花、豆芽、蘿蔔絲兒、蔥絲兒等等菜碼兒,一碗麵吃個肚歪不成問題。許多炸醬麵館據說菜碼有十幾種之多,我覺得有點過分了。一碗麵半碗菜碼那有什麼意思呢?至少我不愛吃。
老北京的吃食還有很多,糕點類的例如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等等,還有白水羊頭、爐肉熬白菜、羊霜腸等等等等,據說有數百種之多。我有很多都沒吃過。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在網上多搜搜美食之類的文章,比我寫的肯定好。
這個篇目也結束了,免得再每天晚上「放毒」招大家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