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諮詢、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號:739005789
八字命理學中,桃花是一個常用的神煞,又名鹹池,處五行沐浴之地,為風騷之星,主男歡女愛。
大運碰到桃花,為桃花運;流年碰到桃花,為桃花年。這種運,未婚男女遇人追求,交友婚戀或正式上床;已婚者外遇、淫亂之事則易發生。而有的八字並無桃花,男命財星、女命官星為忌旺而逢生、為用弱而受制也如此情形。
桃花可看一生感情緣分多寡、淺深、好壞,命理中是註定的。綜合八字組合全面分析方為客觀。今天就多個層面介紹查法、以及喜忌情況。為方便閱讀,拆整為零來說。
因色破財,受人欺騙敲詐,或因頻繁出入聲色場所而消耗金錢,或成為「橫刀奪愛的」主角。女人則有可能受騙失身,或者為達某種目的而對某些男人以身相許。「女命劫比桃花大不良」。
桃花帶殺,酒色猖狂。不論男女,皆色慾極重,並會因桃色事件而招來殺身之禍,或被敲詐,或因性亂染病。女命八字正官坐桃花,則老公長得帥,有較好的工作事業,也表示老公會在外金屋藏嬌。桃花落在時辰上,稱為牆外桃花,其所犯桃花的機會與力度大大增多。
查法:出生年、日看「桃花」。
① 巳、酉、丑年或日出生的人,桃花在午。(蛇年、雞年、牛年或出生日地支是蛇雞牛,命局中有午(馬),那就是帶桃花。
② 申、子、辰年或日出生的人,桃花在酉。
③ 寅、午、戍年或日出生的人,桃花在卯。
④ 亥、卯、未年或日出生的人,桃花在子。
口訣:「申子辰在酉,寅午戌在卯,巳酉醜在午,亥卯未在子」。
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有四個時辰是桃花時辰。分別是子時、午時、卯時、酉時,也就是23—1點、11—13點、5—7點、17—19點這四個時辰是自帶桃花的。這是八字四大桃花時,不同八字桃花的旺盛度並不一樣。
屬猴鼠龍的人逢雞年;屬虎馬狗的人逢兔年;屬蛇、雞、牛的人逢馬年;屬豬兔羊的人逢鼠年。流年「桃花」不屬於八字裡帶的,是露水姻緣,流年一過則不再有了。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藥、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裡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樸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藥以求仙。」中品藥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藥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藥,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樸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藥,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衝等鍊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裡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藥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藥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樸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裡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樸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樸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鍊,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燻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裡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藥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藥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藥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藥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鍊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與容貌、感情等相關的桃花、桃花運是否旺盛,是命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時候,命主美貌有魅力,異性緣好,對象也好。不好的呢,不僅有花無果,甚至有可能人財兩失、聲名狼藉;這就是所謂的爛桃花。尤其是女命,當遭遇爛桃花時往往是得不償失。那對女性八字而言什麼是爛桃花?
七殺在命理上也代表女命的桃花,殺旺即桃花旺;日主弱而七殺旺。
這種情況,專業的命理師會去測算命局食神制殺是否得力,即命主是否懂得反制桃花;印星化殺是否得力,即命主防範意識。若無這兩點,那這個爛桃花就坐實了。異性多主動強行進攻命主,且多不懷好意,命主處於被動、從屬、無奈的境地,往往會吃盡苦頭。
身旺傷官旺的女命有三個特點:
喜歡標新立異,吸引他人注意,這是存在感和虛榮的先天心理;
思想較為叛逆,越是大家認同的對象她反對,越是大家反對的她追求,但從八字命理上講,這是錯的;
膽子大且性情較為豪。這便與異性接觸的多,自然桃花也旺。儘管命主往往處於主動地位,但命局財星不力,對方並不真情相待而讓命主煩惱不已。
食不生財就是命局中位置組合的關係食神與財星的生克路線不通,不能直接發生生克關係。身旺說明命主身體素質不錯;食為飲食、為言語、為娛樂,故食旺多有貪吃、貪玩、嘴甜的特點。
這樣的女性,既讓男性產生強烈親近的欲望又容易親近且機會多,故命主桃花不旺都不行。命主因身旺而比較自我、我行我素,但是,過旺的桃花至少也會有風言風語的困擾。
財星代表女性的情感、情愛取向;官殺代表女命的男友、情人、桃花等。
女命財旺生官殺,代表命主過於溫柔多情,極易墜入愛河;
代表與異性的交往中,對普通朋友與男友的界線較為模糊,給男性以聯想的空間;把曖昧當作一種享受。這樣的爛桃花是由於「博愛」。財為生殺之物,殺為克身之神,殺又代表聲譽,故而容易名聲有損而至婚運不順。
① 最忌見水:性濫滔。
② 忌見羊刃:因色犯刑。
③ 忌見傷官:克夫、婚姻不順等現象。
④ 忌合:外貌莊重、心意驕縱好酒色。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裡,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牆內桃花」代表配偶感情深,夫妻生活浪漫;「牆外桃花」則容易婚外情,不利婚姻。這裡一併提供查法給閱文的朋友。
屬猴鼠龍出生於陰曆八月。虎馬狗出生於陰曆二月。蛇雞牛出生於陰曆五月。豬兔羊出生於陰曆十一月。
此四種即為「牆內桃花」。
屬猴鼠龍出生於17-19點,或出生當天地支是酉。屬虎馬狗出生於5-7點,或出生當天地支是卯。屬蛇雞牛出生於上午11-13點,或出生當天地支是午。屬豬兔羊出生於23點-凌晨1點,或出生當天地支是子。
此四種即為「牆外桃花」。
另有滾浪桃花、裸形桃花、遍野桃花這三個比較重要的名詞。這裡也做一個簡單介紹。丙子日生,月柱或時柱為辛卯;辛卯日生,月柱為丙子,稱為滾浪桃花,不論男女,犯之均表示生性淫亂,婚姻破敗。因丙與辛合,地支子卯相刑,故有此應。詩云:四柱幹支合到刑,多因酒色喪其身,若臨羊刃並七殺,定作黃泉路上人。丙子辛卯相刑,荒淫滾浪難免。
甲子日生,月柱或時柱為庚午;庚午時生,月柱或時柱為甲子,稱為裸形桃花,不論男女,犯之均主生性淫亂,婚姻破敗。因甲沐浴在子,庚沐浴在午,二幹皆逢沐浴,沐浴主淫,地支又相衝擊,故有此應。八字地支子午卯酉四字全佔,為遍野桃花,這樣的人才華橫溢,風流瀟灑,帝王將相之命多有這種信息,而實戰經驗中發現絕大多數桃花泛濫成災的命例,不但成不了大事,反倒因這種濫桃花妨害婚姻感情。
總體來說,八字(命)帶「桃花」或走桃花運的人,的確更浪漫多情,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有更多機緣相逢男女之事,而犯桃花的也有解決辦法。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